《本草新編》~ 卷之一(宮集) (15)
卷之一(宮集) (15)
1. 熟地
推之而與人參同用,可以補心腎之既濟;與白朮同用,可以補脾腎之有虧;與麥冬、五味同用,可以滋肺腎之將枯;與白芍同用,可以益肝腎之將絕;與肉桂同用,可以助命門之火衰。與棗仁同用,可以安膻中之火沸;與地榆同用,可以清大腸之血;與沙參同用,可以涼胃中之炎。與元參同用,可以瀉陽明之焰。
然必用至一兩、二兩為君,而加所佐之味,或五錢或八錢,自易取勝於萬全也。倘熟地少用,其力不全,又何以取勝哉。內惟肉桂止可用一二錢,不可用至三錢之外,余則可與熟地多用而無忌者也。
或問產前必用熟地以補血,不識產後亦可重用乎?曰:產後正宜重用也。產婦血大虧,不用熟地以生新血,用何藥乎?雖佛手散乃產後聖藥,然能加入熟地,則生血尤奇。凡產後血暈諸病,同人參、當歸並用,必建殊功,不特產後臍腹急痛者始可用之也。夫腎中元氣,為後天之祖,熟地稟先天之氣而生,產婦虧損血室,元氣大耗,後天之血既不能速生,正藉先天之氣以生之。用熟地以助後天,實有妙理,非泛論也。
或問熟地膩膈生痰,世人以薑汁、砂仁制之可乎?顧熟地何嘗膩膈也。熟地味甘而性溫,味甘為脾胃所喜,性溫為脾胃所宜,脾胃既不相忤,又何所忌而膩膈哉。況熟地乃陰分之藥,不留胃中,即留腎中。胃為腎之關門,胃見腎經之味,有不引導至腎者乎,膩膈之說,起於不知醫理之人,而不可惑深知醫理之士也。雖薑汁開胃,砂仁蘇脾,無礙於熟地,而終不可謂熟地之膩膈生痰耳。
([批]自膩膈生痰之說出,世人畏熟地而不敢用,今得遠公闡發,可以破惑矣。)
或謂熟地既不膩膈,何以六味地黃丸中加茯苓、山藥、澤瀉,非因其膩隔而用之乎?是以茯苓、山藥、澤瀉,為制熟地之品,亦何其輕視茯苓、山藥、澤瀉哉。腎宜補而不宜瀉,既用熟地以補腎,豈可復用利藥以瀉腎,況又用利藥以制補腎之藥,使之有瀉而無補乎,是熟地之不宜制也明矣。熟地既不宜制,用茯苓、山藥、澤瀉之三味,非因制熟地也,亦明矣。
熟地既不宜制,用茯苓、山藥、澤瀉之三味,非因熟地之膩膈也,抑又明矣。然則用三味之意謂何?因熟地但能滋陰而不能去濕,但能補水而不能生陽,用三味以助其成功,非用三味而掣其手足也。
或問熟地既不膩膈,何以生痰,前人言之,豈無見而云然乎?曰:熟地實消痰聖藥,而世反沒其功,此余所以堅欲辨之也。凡痰之生也,起於腎氣之虛,而痰之成也,因於胃氣之弱。腎氣不虛,則胃氣亦不弱。腎不虛則痰無從生,胃不弱則痰無由成也。然則欲痰之不成,必須補胃,而欲痰之不生,必須補腎。
腎氣足而胃氣亦足,腎無痰而胃亦無痰。熟地雖是補腎之藥,實亦補胃之藥也。胃中津液原本於腎,補腎以生胃中之津液,是真水升於胃矣。真水升於胃,則胃中邪水自然難存,積滯化而痰涎消,有不知其然而然之妙。熟地消痰不信然乎,而可謂其膩膈而生痰乎。
白話文:
熟地
熟地與人參同用,能補益心腎不足;與白朮同用,能補益脾腎虧虛;與麥冬、五味子同用,能滋養肺腎虛弱;與白芍同用,能滋補肝腎衰竭;與肉桂同用,能溫補命門火衰。與棗仁同用,能安神寧心,治療心火亢盛;與地榆同用,能清熱止血,治療腸道出血;與沙參同用,能清熱瀉火,治療胃熱;與玄參同用,能瀉除陽明經的熱邪。
但需用量足夠,以一到二兩為君藥,再搭配其他藥物,用量約五到八錢,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如果熟地用量太少,藥效不足,便無法取得最佳療效。其中,肉桂用量不宜超過一到二錢,其他藥物則可以與熟地搭配使用較大劑量而無妨。
有人問,產前要用熟地補血,產後是否也能大量使用?答案是:產後更應該大量使用。產後失血較多,如果不使用熟地來生血,還能用什麼藥呢?雖然佛手散是產後良藥,但加入熟地,則生血效果更佳。凡產後血暈等症,與人參、當歸同用,療效更佳,不只是產後臍腹疼痛才能使用。腎臟元氣是後天之本,熟地則承襲先天之氣而生,產婦血虛,元氣大傷,後天之血難以快速生成,正需要先天之氣來滋生。用熟地來幫助後天之氣,是很有道理的,不是空泛之談。
有人問,熟地是否會膩膈生痰,世人常以薑汁、砂仁來制約它,可行嗎?其實熟地根本不會膩膈。熟地味甘性溫,甘味為脾胃所喜,溫性為脾胃所宜,脾胃不會與它相沖,又何來膩膈之說呢?況且熟地是陰性藥物,不會停留在胃中,而是會進入腎經。胃是腎經的關口,胃接收到腎經藥物,自然會引導到腎臟,膩膈的說法,是那些不懂醫理的人提出的,懂得醫理的人不會被這種說法迷惑。雖然薑汁開胃,砂仁健脾,不會影響熟地藥效,但也不能說熟地會膩膈生痰。
(批:自從膩膈生痰的說法出現以來,世人便畏懼熟地而不敢使用,如今遠公的闡述,可以破除這種迷信了。)
有人說熟地既然不膩膈,為什麼六味地黃丸中要加入茯苓、山藥、澤瀉?難道不是因為它膩膈才加這些藥嗎?其實不然,茯苓、山藥、澤瀉並非用來制約熟地的。腎臟需要補益而不宜瀉,既然用熟地來補腎,怎麼還能用利尿藥來瀉腎呢?更何況是用利尿藥來制約補腎藥物,使得藥物有瀉而無補,這就說明熟地是不需要制約的。熟地既然不需要制約,那麼加入茯苓、山藥、澤瀉三味藥,就不是為了制約熟地,這也說明了問題。
熟地既然不需要制約,加入茯苓、山藥、澤瀉三味藥,也不是因為熟地膩膈,這也再次說明了問題。那麼加入這三味藥的目的是什麼呢?因為熟地只能滋陰而不能除濕,只能補水而不能生陽,所以加入這三味藥來幫助它發揮更好的效果,而不是限制它的作用。
有人問,熟地既然不膩膈,為什麼會生痰?前人這樣說,難道是憑空捏造的嗎?其實,熟地是化痰的良藥,但世人卻不知道它的這個功效,所以我才要堅決辯解。痰的產生,是因為腎氣虛弱,而痰的形成,是因為胃氣虛弱。腎氣不虛,胃氣也不會虛弱。腎不虛則痰無從產生,胃不虛則痰無從形成。所以,要防止痰的形成,必須補益胃氣;要防止痰的產生,必須補益腎氣。
腎氣充足,胃氣也會充足;腎中沒有痰,胃中也沒有痰。熟地雖然是補腎藥,但也是補胃藥。胃中的津液來源於腎臟,補益腎氣以滋生胃中津液,這就是真水上升到胃中。真水上升到胃中,胃中多餘的水分自然難以停留,積滯化解,痰涎也就消除了,這就是一種奇妙的不可思議的現象。熟地消痰,難道不可信嗎?怎麼還能說它膩膈生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