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一(宮集) (10)
卷之一(宮集) (10)
1. 甘草
甘草,味甘,氣平,性溫,可升可降,陽中陽也。他書說陰中陽者,誤。無毒。反甘遂,不可同用,同用必至殺人。入太陰、少陰、厥陰之經。能調和攻補之藥,消癰疽癤毒,實有神功。尤善止諸痛,除陰虛火熱,止渴生津。但其性又緩,凡急病最宜用之。故寒病用熱藥,必加甘草,以制桂、附之熱。
熱病用寒藥,必加甘草,以制石膏之寒。下病不宜速攻,必加甘草以製大黃之峻。上病不宜遽升,必加甘草以制梔子之動,緩之中具和之義耳。獨其味甚甘,甘則善動,吐嘔家不宜
多服,要亦不可拘也。甘藥可升可降,用之吐則吐,用之下則下,顧善用之何如耳。或問中滿症忌甘,恐甘草助人之脹乎?不知中滿忌甘,非忌甘草也。中滿乃氣虛中滿。氣虛者,脾胃之氣虛也。脾胃喜甘,安在反忌甘草。因甘草性緩,緩則入於胃而不即入於脾。胃氣即虛,得甘草之補,不能遽然承受,轉若添其脹滿者,亦一時之脹,而非經久之脹也。
故中滿之症,反宜用甘草,引人參、茯苓、白朮之藥,入於中滿之中,使脾胃之虛者不虛,而後脹者不脹,但不可多用與專用耳。蓋多用則增滿,而少用則消滿也。專用則添脹,而同用則除脹也,誰謂中滿忌甘草哉。([批]中滿忌甘草,反用之以成功,可見藥宜善用,何獨甘草哉?)
或問甘草乃解毒之聖藥,古人盛稱而吾子約言,豈甘草不可以解毒也?嗟乎。甘草解毒,無人不知,然盡人皆知解毒,而盡人不知用之也。愚謂甘草解毒,當分上、中、下三法。上法治上焦之毒,宜引而吐之;中法治中焦之毒,宜和而解之;下法治下焦之毒,宜逐而瀉之。([批]甘草解毒分上、中、下三法,實確而妙。
),吐之奈何?用甘草一兩,加瓜蒂三枚,水煎服。凡有毒,一吐而愈。和之奈何?用甘草一兩五錢,加柴胡三錢、白芍三錢、白芥子三錢、當歸三錢、陳皮一錢,水煎服,毒自然和解矣。瀉之奈何?用甘草二兩,加大黃三錢、當歸五錢、桃仁十四粒、紅花一錢,水煎服,毒盡從大便出矣。此三者,雖不敢謂解毒之法盡乎此,然大約亦不能出乎此。
毋論服毒、中毒與初起瘡毒,皆可以三法治之。此用甘草解毒之法,人亦可以聞吾言而善用之乎。
或問甘草乃和中之藥,攻補俱用,不識亦有不宜否?夫甘草,國老也,其味甘,甘宜於脾胃。然脾胃過受其甘,則寬緩之性生,水穀入之,必不迅於傳導,而或至於停積瘀滯。夫水穀宜速化者也,宜速化而不速化,則傳於各臟腑,未免少失其精華,而各臟腑因之而不受其益者有之。世人皆謂甘草有益而無損,誰知其益多而損亦有之乎。
知其益而防其損,斯可矣。或疑甘草在藥中不過調和,無大關係,此論輕視甘草矣。甘草實可重用以收功,而又能調劑以取效,蓋藥中不可缺之藥,非可有可無之品也。
白話文:
甘草,味道甘甜,性情平和,藥性偏溫,可以向上升提,也可以向下疏導,屬於陽性中的陽性藥物。有些書上說它是陰性中的陽性,是錯誤的說法。甘草沒有毒性,但與甘遂這種藥物相沖,不能同時使用,一起使用會導致死亡。甘草入太陰、少陰、厥陰三條經脈,能調和各種攻伐和補益的藥物,可以消除癰瘡、癤腫的毒素,效果非常神奇。它尤其擅長止痛,可以消除陰虛引起的虛火,並且能止渴生津。但甘草的藥性作用又比較緩和,所以治療急症的時候最適合使用。因此,治療寒症使用溫熱藥物時,必須加入甘草,用來制約桂枝、附子等藥物的燥熱之性。
治療熱症使用寒涼藥物時,也必須加入甘草,用來制約石膏等藥物的寒涼之性。治療下焦疾病不宜過快攻伐時,必須加入甘草,用來制約大黃等藥物的峻猛之性。治療上焦疾病不宜過快升提時,必須加入甘草,用來制約梔子等藥物的升散之性。甘草緩慢的藥性中包含著調和的作用。只是它的味道很甘甜,甘甜的藥性容易使人產生嘔吐,所以有嘔吐症狀的人不宜多服。但也不能過於拘泥於此。甘草這種甘味的藥物,可以向上升提,也可以向下疏導,用來催吐就能催吐,用來通下就能通下,關鍵在於如何善加利用而已。
有人問:中滿(腹部脹滿)的症狀忌用甘味藥物,難道是擔心甘草會加重脹滿嗎?其實,中滿忌用甘味藥物,並不是忌用甘草。中滿是由於氣虛導致的脹滿。氣虛是指脾胃之氣虛弱。脾胃喜歡甘甜的味道,又怎麼會反而忌用甘草呢?這是因為甘草的藥性比較緩和,藥力進入胃部後不能馬上進入脾臟。如果胃氣虛弱,得到甘草的補益,不能立刻承受,反而會感覺脹滿,這也只是一時的脹滿,而不是長久的脹滿。
所以,中滿的症狀反而適合使用甘草,引導人參、茯苓、白朮等藥物進入脹滿的部位,使脾胃虛弱的情況得到改善,然後脹滿的症狀也就能消除。只是不能過多使用或單獨使用。如果過多使用,反而會加重脹滿,如果少量使用,就能消除脹滿。如果單獨使用,會加重脹滿,如果與其他藥物一同使用,就能消除脹滿。誰說中滿就忌用甘草呢?(批語:中滿忌用甘草,反而用它來獲得成功,可見藥物要善於運用,豈止是甘草呢?)
有人問:甘草是解毒的聖藥,古人非常推崇,而你卻說得比較簡單,難道甘草不能解毒嗎?唉!甘草能解毒,沒有人不知道,但是大家都知道它能解毒,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如何使用它。我認為甘草解毒,應該分為上、中、下三種方法。上法治療上焦的毒,應該用引吐的方法;中法治療中焦的毒,應該用調和的方法;下法治療下焦的毒,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批語:甘草解毒分為上、中、下三種方法,確實準確而且巧妙。)
那麼,如何引吐呢?用甘草一兩,加上瓜蒂三枚,用水煎服。凡是有毒,一吐就能痊癒。如何調和呢?用甘草一兩五錢,加上柴胡三錢、白芍三錢、白芥子三錢、當歸三錢、陳皮一錢,用水煎服,毒素自然就能調和解除了。如何瀉下呢?用甘草二兩,加上大黃三錢、當歸五錢、桃仁十四粒、紅花一錢,用水煎服,毒素就會從大便排出。這三種方法,雖然不敢說能完全涵蓋解毒的方法,但大致也不會超出這些範圍。
無論是服毒、中毒,還是剛開始發生的瘡毒,都可以用這三種方法來治療。這就是運用甘草解毒的方法,人們也可以聽了我的話後善加利用了。
有人問:甘草是調和藥性的藥物,攻伐和補益的藥物都用得到它,不知道它有沒有不適宜的情況?甘草,可以說是藥物中的元老,味道甘甜,甘甜的味道適合脾胃。然而,如果脾胃過度接受甘甜的藥物,就會產生寬緩的特性,水穀進入體內,必然不能迅速地傳導,甚至會導致停滯淤積。水穀本來應該快速消化,如果不能快速消化,傳輸到各個臟腑時,就難免會減少其精華,各個臟腑也會因此而得不到應有的益處。世人都說甘草有益無害,卻不知道它既有益處也有害處。
知道它的益處,也要防範它的害處,這樣就可以了。有人認為甘草在藥方中只是調和藥性,沒有太大的關係,這種看法是輕視了甘草。甘草實際上是可以重用來取得療效,也能夠調劑藥性以達到效果,可以說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而不是可有可無的。
有人認為甘草看起來很普通,一般的醫生都不重視它,而您卻如此重視,難道您的喜好與別人不同嗎?我說:甘草是關係到性命的藥物,怎麼可以忽視它呢?只要看看上面說的上、中、下解毒的奇妙之處,效果非常顯著,也能夠領悟到甘草是應該重視而不應該輕視的,更何況它調和各種藥物的功效更加特殊呢?
有人問:細小的甘草,其藥性稍微偏寒,可以瀉除陰火,不知道陰虛火動的症狀,也可以多用它嗎?我說甘草是瀉火的藥物,本來就不在乎它的大小。細小的甘草能瀉火,難道粗大的甘草反而會助火嗎?只是甘草瀉火,用在急症的時候可以多用,用在緩症的時候則難以多用。緩症大多屬於虛症,虛症必然導致胃氣虛弱,而甘草的藥性過於甘甜,多用難以消化吸收,難免會有飽脹的擔憂,不如少量使用,那麼甘溫的藥性自然就能夠退去大熱。如果是陰虛的症狀,恰恰是胃氣虛弱的表現,怎麼可以多用呢?無論粗大的甘草還是細小的甘草,都應該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