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一(宮集) (9)
卷之一(宮集) (9)
1. 黃耆
若富貴膏梁之子,畢竟宜用人參。)
或疑黃耆得防風其功更大,用黃耆加入防風足矣,而必先制而後用,毋乃太好奇乎?不知用黃耆而加防風,則防風之性與黃耆尚有彼此之分,不若先制之,調和其性情,制伏其手足,使之兩相親而兩相合,絕不知有同異之分。如異姓之兄弟勝於同胞,相顧而收其全功也。或疑黃耆補氣之虛,止可補初起之虛,而不可補久病之虛,予問其故。
曰:初虛之病,用黃耆易受;久虛之病,用黃耆難受也。嗟乎。虛病用補,宜新久之皆可受,其不可受者,非氣之虛,乃氣之逆也。氣逆之虛,必用人參,而不可用黃耆。在初虛氣逆之時,即忌黃耆矣,何待久病而後不可用哉。若氣雖虛而無逆,則久病正宜黃耆,未有不服之而安然者也。
誰謂黃耆之難受乎。([批]黃耆不能補氣逆之虛,妙論。)
或疑黃耆補氣,何以必助之當歸以補血,豈氣非血不生耶?不知氣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氣,不能生氣,而補氣必補血者,非取其助氣也。蓋氣虛之人,未有不血亦隨之而俱耗者也。我大用黃耆以生氣,則氣旺而血衰,血不能配氣之有餘,氣必至生血之不足,反不得氣之益,而轉得氣之害矣。故補氣必須補血之兼施也。
但因氣虛以補氣,而復補其血,則血旺而氣仍衰,奈何。不知血旺則氣不去生血,故補血而氣自旺,不必憂有偏勝之虞。然多補其氣而少補其血,則又調劑之甚宜也。或問黃耆何故必須蜜炙,豈生用非耶?然瘡瘍之門,偏用生黃耆,亦有說乎?曰:黃耆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謂黃耆炙則補而生則瀉,其實生用未嘗不補也。
白話文:
黃耆
如果是有錢有勢、飲食精緻的人,始終還是應該用人參。
有些人或許懷疑,黃耆加上防風效果更好,用黃耆加防風就夠了,為什麼還要先炮製再使用,是不是太過於講究?不知道的是,黃耆和防風的藥性本就有所不同,不如先炮製,調和它們的藥性,使它們互相融合,完全沒有彼此不同的感覺。就像不同姓氏的兄弟比親兄弟更能互相扶持,共同發揮全部功效一樣。
有些人或許懷疑,黃耆補氣只能補初期虛弱,不能補久病的虛弱,我問他們原因。
他們回答說:初期虛弱的病症,服用黃耆容易吸收;久病虛弱的病症,服用黃耆難以吸收。唉,虛弱的病症使用補藥,無論是新發病還是久病都應該能吸收,不能吸收的原因,不是氣虛,而是氣逆。氣逆導致的虛弱,必須用人參,不能用黃耆。在初期虛弱兼氣逆的時候,就應該忌用黃耆了,何必等到久病才不能用呢?如果氣雖然虛弱但沒有氣逆,那麼久病更應該用黃耆,從未有不服用而病情好轉的。
誰說黃耆難以吸收呢?(批註:黃耆不能補氣逆導致的虛弱,精闢的論述。)
有些人或許懷疑,黃耆補氣,為什麼一定要配合當歸補血,難道氣不是由血生成的嗎?不知道氣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氣。補氣一定要補血,並不是為了幫助氣,而是因為氣虛的人,血液也必然同時虧損。如果大量使用黃耆來生氣,則氣旺而血衰,血液不足以配合充沛的氣,氣就會導致血的不足,反而得不到氣的益處,而轉而產生氣的害處。所以補氣必須同時兼顧補血。
但是,因為氣虛而補氣,又再補血,則血旺而氣仍然衰弱,怎麼辦呢?不知道血旺則氣就不再生血,所以補血,氣自然就會旺盛,不必擔心有偏勝的顧慮。然而,多補氣而少補血,也是很恰當的調劑方法。
有人問黃耆為什麼一定要蜜炙,難道生用不行嗎?然而,瘡瘍方面,單用生黃耆,也有其道理。
回答說:黃耆原本不必蜜炙,世人認為黃耆炙後補,生用則瀉,其實生用並非不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