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一(宮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宮集) (8)

1. 黃耆

血逆而仍用血分之藥,則氣不順而血愈逆矣,故必須補氣以安血也。氣逆則血逆,氣安則血安,此不易之理也。凡血不宜上行,嘔咯吐衄之血,皆逆也。血猶洪水,水逆則氾濫於天下,血逆則騰沸於上焦,徒治其血,又何易奏平成哉。故必用補氣之藥於補血之中,雖氣生夫血,亦氣行夫血也。

此黃耆補血湯所以獨勝於千古也。([批]補血分氣逆氣順,確有見解。)

或問黃耆以治氣逆之血,發明獨絕,然而亦有用四物湯、佛手散以止血而效者,又是何故?洵乎吾子之善問也。夫血逆亦有不同,有大逆,有小逆。大逆者,必須補氣以止血;小逆者,亦可調血以歸經。用四物湯、佛手散治血而血止者,血得補而歸經也。蓋血最難歸經,何以四物、佛手偏能取效,正因其血逆之輕耳。

逆輕者,氣逆之小也;逆重者,氣逆之大也。以四物湯、佛手散治血而血安,雖亦取效,終必得效之遲,不若補血湯治氣而血止得效之捷也。

或問黃耆補氣,初作脹滿,而少頃安然者,何也?此氣虛見補,反作不受也。黃耆補氣之虛,而胃中之望補,更甚於別臟腑。黃耆一入胃中,惟恐有奪其補者,乃閉關而不肯吐,此脹滿所由生也。治之法,用黃耆不可單用,增入歸、芎、麥冬三味,使之分散於上下之間,自無脹滿之憂矣。故服黃耆脹滿有二症,一不能受而一過於受也。

過於受者,服下脹而少頃寬;不能受者,初脹輕而久反重。以此辨之最易別耳。

或問黃耆補氣之聖藥,宜乎凡氣虛者,俱可補之矣,何喘滿之病反不用者?恐其助滿而增脹也。先生既明陰陽之道,深知虛實之宜,必有以教我也。曰:黃耆補氣而不可治脹滿者,非黃耆之故,不善用黃耆之故也。夫人喘大滿,乃腎氣欲絕,奔騰而上升,似乎氣之有餘,實是氣之不足。

古人用人參大劑治之者,以人參不能助脹而善能定喘耳,用之實宜。然天下貧人多而富人少,安得多備人參救急哉。古人所以用黃耆代之,而喘滿增劇,遂不敢復用,且志之書曰:喘滿者不可用黃耆,因自誤而不敢誤人也。誰知黃耆善用之以治喘滿實神。鐸受異人傳,不敢隱也。

黃耆用防風之汁炒而用之,再不增脹增滿,但制之實有法。防風用少,則力薄不能制黃耆,用多則味厚,又嫌過制黃耆,不惟不能補氣,反有散氣之憂。大約黃耆用一斤,用防風一兩。先將防風用水十碗煎數沸,漉去防風之渣,泡黃耆二刻,濕透,以火炒之乾。再泡透,又炒乾,以汁干為度。

再用北五味三錢,煎湯一大碗,又泡半乾半濕,復炒之,火焙乾,得地氣,然後用之。凡人參該用一兩者,黃耆亦用一兩。定喘如神,而又不增添脹滿,至妙之法,亦至便之法也。凡用黃耆,俱宜如此制之。雖古人用黃耆加入防風,治病亦能得效,然其性尚未制伏,終有跳梁之虞,不若先制之為宜,彼此畏忌而成功更神,又何喘病之不可治哉。([批]用制黃耆以治喘者,救貧寒之人也。

白話文:

黃耆

若血液逆流卻仍使用補血的藥物,則氣機不順暢,血液逆流的情況反而更嚴重,所以必須先補氣以安撫血脈。氣機逆亂則血液逆流,氣機平和則血液平和,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凡是血液不該向上走的現象,例如嘔吐、咯血、吐血、鼻出血等,都屬於血液逆流。血液如同洪水,水逆流則氾濫天下,血液逆流則在心肺等上焦沸騰翻滾,只單純治療血液,又怎能輕易奏效呢?因此,必須在補血的過程中加入補氣的藥物,雖然氣生血,但也是氣行血。

這就是黃耆補血湯之所以能獨步千古的原因。(批註:補血時兼顧氣逆氣順,確有獨到的見解。)

有人問:黃耆能治療氣逆引起的出血,其功效獨一無二,但也有用四物湯、佛手散止血有效的案例,這是為什麼呢?這真是個很好的問題。血液逆流也有不同程度,有大逆和小逆之分。大逆者,必須補氣來止血;小逆者,則可以調理血液使其歸於正經。用四物湯、佛手散治療出血而見效的,是因為血液得到補充而歸經。血液最難歸經,為什麼四物湯、佛手散特別有效?正是因為血液逆流的程度較輕。

逆流輕者,氣逆程度較小;逆流重者,氣逆程度較大。用四物湯、佛手散治療出血而血液平靜,雖然也能見效,但療效必定較慢,不如黃耆補血湯先治氣後止血的效果迅速。

有人問:服用黃耆補氣,一開始會感到脹滿,過一會兒就好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氣虛的人服用補藥,反而會產生暫時的不適感,無法立即吸收。黃耆補虛之氣,而胃部對補藥的需求又比其他臟腑更強烈。黃耆一進入胃中,擔心有其他東西搶奪其補益之效,於是緊閉門戶而不肯吐納,這就是脹滿的原因。治療方法是:服用黃耆不能單獨使用,要加入生地黃、川芎、麥冬三味藥物,使其效力分散到全身上下,就不會有脹滿的顧慮了。所以服用黃耆後脹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身體無法接受,一種是接受過量。

接受過量者,服用後脹滿,過一會兒就緩解了;無法接受者,一開始脹滿較輕,時間久了反而更嚴重。以此來區分最容易辨別。

有人問:黃耆是補氣的聖藥,凡是氣虛的人都可用它來補益,為什麼喘滿的病症反而不用它?恐怕是擔心它會加重脹滿吧?您既然明瞭陰陽之道,深知虛實的運用,一定有方法教導我。我說:黃耆補氣卻不能治療脹滿,不是黃耆的錯,而是使用方法不當的緣故。患有喘滿大病的人,是腎氣將要衰竭,氣機奔騰而上,看似氣盛,實則氣虛。

古人用大劑量的人參治療這種病症,是因為人參不會加重脹滿,卻能有效平喘,所以使用人參是適宜的。但天下貧窮的人多,富裕的人少,哪能有很多的人參來救急呢?古人因此用黃耆代替人參,結果喘滿的症狀加劇,於是便不敢再用,而且醫書上也記載:喘滿者不可用黃耆,這是因為古人自己用錯了,所以不敢再讓別人也犯同樣的錯誤。誰知道善用黃耆也能治療喘滿,效果神奇。我從異人那裡學到此法,不敢隱瞞。

黃耆用防風的汁液炒制後再使用,就不會再加重脹滿了,這確實有其方法。防風用量少,則力量不足以制約黃耆;用量多,則味道過於濃郁,又擔心過度抑制黃耆,不僅不能補氣,反而有散氣的憂慮。大致上是黃耆一斤,用防風一兩。先將防風用水十碗煎煮幾沸,濾去防風的渣滓,浸泡黃耆二刻鐘,使其完全濕透,用火炒乾。再浸泡使其濕透,又炒乾,以汁液完全乾涸為度。

再用北五味子三錢,煎成一大碗湯,再浸泡至半乾半濕,再炒乾,使其吸收地氣,然後再使用。凡是人參該用一兩的劑量,黃耆也用一兩。這樣就能神奇地平喘,而且不會加重脹滿,這是非常巧妙而方便的方法。凡是用黃耆,都應該如此炮製。雖然古人也用黃耆加入防風治療疾病也能見效,但其藥性尚未完全被制伏,終究有反彈的風險,不如先制伏其藥性為宜,彼此互相制約,療效更加神奇,又何懼喘病不可治呢?(批註:用炮製後的黃耆來治療喘病,是為了救濟貧寒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