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一(宮集) (7)
卷之一(宮集) (7)
1. 黃耆
黃耆,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厚,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專補氣。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之經。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夫黃耆乃補氣之聖藥,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耆用之於當歸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
夫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耆,不知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藥,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或疑血得氣而生,少用黃耆足矣,即不少用,與當歸平用亦得,何故補血湯中反少用當歸而倍用黃耆?不知補血之湯,名雖補血,其實單補氣也。
失血之後,血已傾盆而出,即用補血之藥,所生之血不過些微,安能遍養五臟六腑,是血失而氣亦欲失也。在血不能速生,而將絕未絕之氣,若不急為救援,一旦解散,頃刻亡矣。故補血必先補氣也。但恐補氣則陽偏旺而陰偏衰,所以又益之當歸以生血,使氣生十之七而血生十之三,則陰陽有制,反得大益。生氣而又生血,兩無他害也。
至於補中益氣湯之用黃耆,又佐人參以成功者也。人參得黃耆,兼能補營衛而固腠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氣於至陰之中,故益氣湯中無人參,則升提乏力,多加黃耆、白朮,始能升舉。倘用人參、白朮而減去黃耆,斷不能升氣於至陰也。故氣虛之人,毋論各病,俱當兼用黃耆,而血虛之人尤宜多用。
惟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然亦當臨症審量。([批]無黃耆不能提氣於至陰,創論亦是確論。)
或問黃耆性畏防風,而古人云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謂是相畏而相使也,其說然乎?此說亦可信不可信之辭也。黃耆無毒,何畏防風,無畏而言畏者,以黃耆性補而防風性散也,合而用之,則補者不至大補,而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批]黃耆欲防風者,以防風能通達上下周身之氣,得黃耆而生,黃耆達表,防風御風,外來之風得黃耆而拒絕也。)
或問黃耆補氣,反增脹滿,似乎黃耆不可補氣也,豈有藥以解其脹,抑可不用黃耆耶?夫黃耆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耆,又用何藥。然服之而增脹滿者,非黃耆之助氣,乃黃耆之不助氣也。陰陽有根,而後氣血可補。陰陽之根將絕。服補藥而反不受補。藥見病不能受,亦不去補病矣。
此黃耆補氣而反增脹滿,乃不生氣之故。然亦因其不可生而不生也,又豈有別藥以解其脹哉。
或問黃耆氣分之藥,吾子以為補血之品,是凡有血虛之症,俱宜用黃耆矣,何以古人用補血之藥多,用四物湯、佛手散,絕不見用黃耆之補血者,豈古人非歟?古人未嘗非也,第以血症不同,有順有逆。順則宜用血藥以補血,逆則宜用氣藥以補血也。蓋血症之逆者,非血逆而氣逆也,氣逆而後血逆耳。
白話文:
黃耆味甘,性微溫,氣味平和,藥性平和,可上行也可下行,是陽中之陽,無毒。主要功效是補氣,作用於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經。其功效很多,尤其獨特的功效在於補血。
黃耆是補氣的聖藥,為何又能獨效於補血呢?這是因為氣無形,血有形。有形之物不能快速產生,必須依靠無形的氣來滋生。黃耆與當歸同用,就能幫助當歸生血。
當歸本身就能生血,為何還要用黃耆呢?這是因為血藥生血效果緩慢,氣藥生血效果迅速。而且氣分藥和血分藥合用,能使血氣相生,血就能快速產生。有些人可能認為,既然血的產生依靠氣,少量黃耆就夠了,甚至不用黃耆,與當歸等量使用也可以,為何補血方劑中反而少用當歸而多用黃耆呢?這是因為補血方劑,雖然名稱是補血,實際上是單純補氣。
失血後,血液大量流失,即使使用補血藥,產生的血液也很少,不足以滋養五臟六腑,而且失血還會導致氣虛。此時血液難以快速產生,而將要耗盡的元氣,如果不緊急救援,一旦散失,就會立刻危及生命。所以補血必須先補氣。但擔心單純補氣會導致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所以又加入當歸來生血,使氣生七分,血生三分,陰陽平衡,才能收到最佳效果。這樣既生氣又生血,互不干擾。
補中益氣湯使用黃耆,並佐以人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人參與黃耆同用,能同時補益營衛,固護肌膚,健脾胃,消食化痰,並能幫助升麻、柴胡,提升元氣。因此益氣湯中若無人參,則升提無力,必須多加黃耆、白朮才能起到提升元氣的效果。如果使用人參、白朮卻減少黃耆,則無法提升至陰之氣。所以氣虛的人,無論患何種疾病,都應該配合使用黃耆,而血虛的人更應該多用。
但骨蒸勞熱和中滿的人忌用,但也要根據具體病情判斷。
有人問,黃耆性畏防風,但古人說黃耆與防風同用,功效更大,認為是相畏相使,這種說法對嗎?這種說法既可信也不可信。黃耆無毒,為何畏防風?說它相畏,是因為黃耆補益,防風疏散,合用時,就能使補益不至過於強烈,疏散也不至過於猛烈,所以功效反而增大。
有人問,黃耆補氣,反而會增加脹滿,似乎黃耆不能補氣,是否有藥物可以解決這種脹滿,或者乾脆不用黃耆?黃耆是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耆,又用什麼藥呢?服用黃耆後出現脹滿,不是因為黃耆補氣,而是因為黃耆不能補氣。陰陽不足,氣血就無法補充。陰陽之根將要耗盡,服用補藥反而不能吸收,藥物見症卻無法被吸收,自然也就無法治療疾病了。
黃耆補氣反而增加脹滿,是因為氣無法產生。由於氣無法產生,所以也沒有其他藥物可以解決脹滿。
有人問,黃耆是氣分藥,你卻認為它是補血藥,凡有血虛症都應該用黃耆,為何古人使用補血藥物較多,如四物湯、佛手散等,卻從未見用黃耆補血,難道古人錯了嗎?古人並沒有錯,只是血症不同,有順有逆。順則宜用血藥補血,逆則宜用氣藥補血。血症逆,不是血液逆亂,而是氣逆亂,氣逆亂後才會導致血逆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