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一(宮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宮集) (6)

1. 人參

或問先生謂傷寒壞症,尤宜用參,不識何以用之?夫壞症者,不宜汗而汗之,不宜吐而吐之,不宜下而下之也,三者皆損傷胃氣。救胃氣之損傷,非人參又何以奏功乎。故不宜汗而汗之,必用人參而汗始收;不宜吐而吐之,必用人參而吐始安;不宜下而下之,必用人參而下始止也。用人參則危可變安,死可變生。

然不多加分兩,則功力有限,亦未必汗吐下之可皆救也。

或問傷寒傳經,入於少陰,手足四逆,惡寒嘔吐,而身又倦臥,脈復不至,心不煩而發躁,是陽已外越而陰亦垂絕也。用人參於附子之中,亦能救乎?嗟乎。陰陽兩絕,本不可救,然用人參於附子之中,往往有生者。蓋真陰真陽,最易脫而最難絕也,有一線之根,則救陽而陽即回,救陰而陰即續也。

以真陰真陽原自無形,非有形可比。寧用參、附以生氣於無何有之鄉,斷不可先信為無功,盡棄人參不用,使亡魂夜哭耳。

或問傷寒傳經,入少陰,脈微細欲絕,汗出不煩,上吐而下又利,不治之症也,亦可用人參以救之乎?夫舍人參又何以救之哉,但須加入理中湯內,急固其腎中之陽,否則真陽擾亂,頃刻奔散,單恃人參,亦無益矣。([批]更闡發得妙。)

或問傷寒下利,每日十餘次,下多亡陰,宜脈之虛矣,今不虛而反實,亦可用人參以補其虛乎?夫下利既多,脈不現虛而反現實,非脈之正氣實,乃脈之邪氣實也。邪實似乎不可補正,殊不知正虛而益見邪盛,不亟補正,則邪盛而正必脫矣。論此症,亦死症也。於死中求生,舍人參實無別藥。

雖然,徒用人參而不用分消水邪之味佐之,則人參亦不能建非常之功。宜用人參一二兩,加茯苓五六錢同服,庶正氣不脫,而水邪可止也。([批]探本窮源,故能盡其變也。)

呂道人總批曰:今天不比古人之強壯,無病之時,尚不可缺人參以補氣,況抱病之時,消爍真氣乎。是人參非惟宜用,實宜多用也。但不知人參之功用,冒昧用之,而不中肯綮,往往不得參之益,反得參之損。此陳子遠公憫之,欲辨明人參功用以告世,著人參,因著《本草》也。

余讀之而驚其奇,逐條評之,有讚歎而無褒貶。因其所論,折衷於正,非一偏之辭也。況《本草》何書,一言之誤,流害萬世,可阿其所好乎。道人實心醉此書,又總評之如此。

白話文:

人參

有人問:先生說傷寒危重症尤其適合用人參,不知為何?危重症是指不宜發汗、催吐、瀉下,因為這三種方法都會損傷胃氣。而要恢復受損的胃氣,唯有靠人參。所以,如果本來就不宜發汗卻非要發汗,必須服用人參才能止汗;本來就不宜催吐卻非要催吐,必須服用人參才能止吐;本來就不宜瀉下卻非要瀉下,必須服用人參才能止瀉。服用人參,就能化險為夷,起死回生。

但是,如果用量不足,療效有限,也未必能挽救所有因發汗、催吐、瀉下而造成的損傷。

有人問:傷寒邪氣循經絡傳入少陰經,手腳厥冷,惡寒嘔吐,又疲倦臥床,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心神不煩躁卻莫名焦慮,這是陽氣外洩,陰氣也將衰竭的徵兆。在附子藥方中加入人參,也能起死回生嗎?唉!陰陽俱虛,本已無救,但將人參加入附子藥方中,往往會有起死回生的例子。因為真正的陰陽之氣,最容易耗散,卻最難完全消失,只要有一絲生機,就能回陽救陰,使陰陽恢復。

因為真正的陰陽之氣本就無形無狀,無法以有形之物相比擬。寧可使用人參、附子來在絕境中激發生機,絕對不能因為懷疑其療效而放棄使用人參,讓亡魂在夜裡哭泣。

有人問:傷寒邪氣循經絡傳入少陰經,脈搏微弱將斷,出汗但不煩躁,上吐下瀉,這是無藥可救的病症,也能用人參來搶救嗎?除了人參,還能用什麼來搶救呢?但必須加入理中湯,急救腎臟中的陽氣,否則真陽之氣渙散,頃刻間就會消亡,單靠人參也無濟於事。(批註:此論述更精闢透徹。)

有人問:傷寒下痢,每天十多次,瀉下過多損傷陰氣,脈象理應虛弱,但現在脈象卻反而強勁有力,也能用人參來補益嗎?下痢頻繁,脈象卻不虛弱反而有力,這不是正氣充實,而是邪氣充實。邪氣充實似乎不能用補益之法,但殊不知正氣虛弱才會顯得邪氣盛,如果不趕緊補益正氣,正氣就會衰竭。此症狀也是絕症,要在絕境中求生,除了人參,別無他藥。

然而,單用人參而不配合其它藥物來消除水液停滯,人參也無法發揮奇效。宜用一到二兩人參,再加茯苓五到六錢同服,這樣就能防止正氣耗散,又能止瀉。(批註:探究病理的根源,才能掌握其變化。)

呂道人總批:現代人體質不如古人強健,即使健康時,也不能缺少人參來補益元氣,何況是生病時,元氣損耗更加嚴重呢?所以,人參不僅應該使用,而且應該多用。但是,如果不了解人參的功用,貿然使用,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產生副作用。陳子遠公以此為憾,想要闡明人參的功用造福世人,於是寫了這篇關於人參的文章,並以此融入《本草》之中。

我讀後驚嘆其精妙,逐條批註,只有讚嘆沒有批評。因為這篇文章的論述,是折衷之論,並非偏激之詞。況且《本草》是一部重要的醫書,一言之差,都會流毒後世,豈能徇私舞弊?道人由衷欽佩此書,所以做了這樣的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