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二(商集) (4)
卷之二(商集) (4)
1. 山藥
山藥,味甘,氣溫平,無毒。入手足太陰二臟,亦能入脾、胃。治諸虛百損,益氣力,開心竅,益知慧,尤善止夢遺,健脾開胃,止瀉生精。山藥可君可臣,用之無不宜者也,多用受益,少用亦受益,古今頗無異議,而余獨有微辭者,以其過於健脾也。夫人苦脾之不健,健脾,則大腸必堅牢,胃氣必強旺而善飯,何故獨取而貶之?不知脾胃之氣太弱,必須用山藥以健之,脾胃之氣太旺,而亦用山藥,則過於強旺,反能動火。世人往往有胸腹飽悶,服山藥而更甚者,正助脾胃之旺也。
白話文:
山藥,味道甘甜,性情溫和,沒有毒性。能作用於手足太陰兩臟,也能進入脾和胃,治療各種虛弱和身體損傷,增強體力,打開心竅,增加智慧,尤其擅長止遺精,健脾開胃,止瀉益精。山藥既可用為主藥,也可用為配藥,使用它沒有不適宜的情況,多用有益,少用也受益,古今都沒有異議,但我個人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它過於健脾。許多人因為脾氣虛弱而苦惱,健脾則大腸必然堅實,胃氣必然強盛而食慾旺盛,為什麼偏偏要單獨拿出來貶低它呢?其實不知脾胃之氣太弱時,必須服用山藥來健脾,脾胃之氣太旺時,也服用山藥,就會過於強盛,反而會引起上火。世間上常常有人胸腹脹悶,服用山藥後反而更加嚴重,正是因為助長了脾胃的旺盛所致。
人不知是山藥之過,而歸咎於他藥,此皆不明藥性之理也。蓋山藥入心,引脾胃之邪,亦易入心。山藥補虛,而亦能補實,所以能添飽悶也。因世人皆信山藥有功而無過,特為指出,非貶山藥也。山藥舍此之外,別無可議矣。
白話文:
人們不知道是山藥出了問題,卻怪罪於其他藥物,這是因為他們不瞭解藥物性質所造成的。山藥進入心臟後,會把脾胃的邪氣引發出來,也容易進入心臟。山藥雖然可以補虛,也能補實,所以容易造成飽脹不適。由於世人都相信山藥有益無害,所以特別指出這一點,並不是要貶低山藥。除了這點之外,山藥並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了。
或問山藥乃補陰精之物,而吾子謂是健脾胃之品,何子之好異也?曰:山藥益人無窮,損人絕少。余談《本草》,欲使其功過各不掩也。山藥有功而無過。言其能助脾胃之火者,是求過於功之中也。然而天下之人脾胃太旺者,千人中一、二,不可執動火之說,概疑於脾胃之未旺者,而亦慎用之也,脾胃未旺,則腎氣必衰,健脾胃正所以補陰精也。予道其常,何好異之有。
白話文:
有人問:山藥是補陰精的藥物,但您說它是健脾胃的藥物,為什麼您的說法與眾不同?
我回答:山藥對人體的好處極多,對身體的損害極少。我引用《本草》中的說法,是為了讓山藥的功用與過失都能展現出來。山藥有功無過。說山藥能幫助脾胃之火,是在功用中找過失。但是,世界上脾胃過旺的人,一千人中只有一兩個,不能因為「動火」的說法,就懷疑脾胃不旺的人,而不敢使用山藥。脾胃不旺,則腎氣必定衰弱,補脾胃正是補陰精。我說的是一般的道理,哪裡有與眾不同的說法呢?
或問山藥補腎,仲景張公所以用之於六味地黃丸中也,然而山藥實能健脾開胃,意者六味丸非獨補腎之藥乎?曰:六味丸實直補腎水之藥也,山藥亦補腎水之藥,同群共濟何疑。然而,六味丸中之用山藥,意義全不在此。山藥,乃心、肝、脾、肺、腎無經不入之藥也。六味丸雖直補腎中之水,而腎水必分資於五臟,而五臟無相引之使,又何由分布其水,而使之無不潤乎。倘別用五臟佐使之品,方必雜而不純,故不若用山藥以補腎中之水,而又可遍通於五臟。
白話文:
有人問山藥不是補腎的嗎?為什麼仲景和張仲景都把它用在六味地黃丸中?但山藥實際上可以健脾開胃,所以六味丸是不是不只是補腎的藥?有人回答說:六味丸確實是直接補腎水的藥,山藥也是補腎水的藥,同類相輔,有什麼疑問的呢?然而,六味丸中使用山藥的意思並不在於此。山藥是心、肝、脾、肺、腎等臟腑都能通用的藥。六味丸雖然直接補腎水,但是腎水必須由五臟提供資助,而五臟沒有引導,又怎麼能把水分佈到各處,讓它們得到滋潤呢?如果另外用五臟的佐使之品,藥方必定會雜而不純,所以不如用山藥來補腎水,同時還能普遍地通達五臟。
此仲景張夫子補一顧五,實有鬼神難測之機也。([批]山藥補水,而又通五臟,仲景公所以用之於六味丸中,自有此方,無此妙論。)
白話文:
張仲景的補方「六味丸」,能同時補益五臟,實有常人難以理解的巧妙之處。(批註:山藥補腎水,又能通調五臟,因此仲景在六味丸中使用了山藥,而這當中有著深奧的道理。)
或問山藥入於六味丸中之義,予既已聞之,不識入於八味丸中,亦有說乎?曰:八味丸,由六味而加增者也,似乎知六味,即可知八味之義矣。誰知八味丸中之用山藥,又別有妙義乎。六味,補腎中之水。而八味,則補腎中之火也。補腎中之火者,補命門之相火也。夫身之相火有二:一在腎之中,一在心之外。
白話文:
有人詢問山藥在六味丸中的功效,我已經聽說過了,不知道山藥在八味丸中的功效是否也有說法?
回答說:八味丸是在六味丸的基礎上增加藥材而製成的,所以知道了六味丸的功效,就能推知八味丸的功效。但是,八味丸中使用山藥的妙用,又是另有一番道理的。六味丸是補腎中的水,而八味丸是補腎中的火,這裡所補的腎中之火,是指命門的相火。人的相火有兩個:一個在腎中,一個在心外。
補腎中之相火,則心外之相火,必來相爭,相爭則必相亂,宜豫有以安之,勢必下補腎中之火,即當上補心下之火矣。然而既因腎寒而補其下,又顧心熱以補其上,毋論下不能溫其寒,而上且變為熱矣。用藥之雜,可勝嘆哉。
白話文:
如果補腎中的虛火,則心外的虛火必定會來爭奪資源,爭奪必會混亂。此時應該先安撫腎中的虛火,這樣才能對治心下之火。然而,如果因為腎寒而補其下,又因為心熱而補其上,那麼不僅不能溫暖腎寒,反而會使心火更旺。用藥如此雜亂,令人嘆息。
妙在用山藥於八味丸中,山藥入腎者十之七,入心者十之三,引桂、附之熱,多溫於腎中,少溫於心外,使心腎二火各有相得,而不致相爭,使腎之氣通於心,而心之氣通於腎,使脾胃之氣安然健運於不息,皆山藥接引之功也。仲景公豈漫然用之哉。([批]八味丸,補命門之火也,補命門之火,慮及心包之火必來相爭,用山藥解紛,使心腎相通、胃脾兩健,何論奇而理確如此,真仲景公入室之藥也。)
白話文:
使用山藥在八味丸中的巧妙之處在於,山藥中有 70% 強入於腎臟,30% 弱入於心臟。它引導肉桂和附子的熱量作用,主要溫暖腎臟,較少溫暖心臟的外圍,因此心臟和腎臟兩處的「火氣」都能互相得到利益,而不至於互相爭奪。山藥幫助腎臟的氣通達心臟,而心臟的氣也通達腎臟,同時讓脾胃之氣能穩定運行。這些都是山藥作為引導物質的功勞。張仲景先生豈能隨便使用呢?(按:八味丸,是為補益腎臟火氣的藥方。考量到補益腎臟火氣後,心包的火氣必定會來爭奪,因此使用山藥來調解,讓心臟和腎臟互相通達,脾胃也都能健全。如此細膩的考量,實為合乎道理。這正是張仲景先生妙手良方的明證。)
或疑山藥不宜多用。何以六味地黃丸終年久服而無害也,得毋入於地黃丸可以多用,而入於他藥之中即宜少用耶?不知山藥可以多用而無忌。吾前言脾健之人宜忌者,慮助火以動燥,而非言其不可以多用也。
或疑山藥津滑,何能動燥?曰:山藥生精,自然非助燥之物。吾言其助燥者,助有火之人,非助無火之人也。
白話文:
有人認為山藥不宜大量服用。然而,六味地黃丸中含有山藥,長期服用也不會造成危害。有人可能由此推斷出山藥在六味地黃丸中可以大量使用,而在其他藥物中則宜少用。事實上,山藥可以大量服用且不必擔心。我之前所說脾氣虛弱的人應注意忌口,是因為擔心山藥會助長虛火加重燥熱,而不是認為山藥不可大量使用。
或問山藥色白,何能烏須,何吾子用之為烏須聖藥?曰:山藥何能烏須哉。山藥入腎,而尤通任督。任督之脈,上行於唇頰,故借山藥用之於烏芝麻、黑豆、地黃、南燭、何首烏之內,導引以黑鬚鬢,非山藥之能自烏也。或又問山藥既為引導之藥,則不宜重用之為君矣。不知山藥雖不變白,而性功實大補腎水者也。
腎水不足者,須鬢斷不能黑,我所以重用山藥而奏功也。
白話文:
有人問:山藥顏色是白的,怎麼能讓鬍鬚變黑?為什麼你把它當作讓鬍鬚變黑的神藥呢?
回答說:山藥本身沒有讓鬍鬚變黑的功能。山藥能滋養腎臟,尤其善於通暢任脈和督脈。任脈和督脈向上行於嘴脣和臉頰,所以用山藥來引導烏芝麻、黑豆、地黃、南燭、何首烏等藥物,促進這些藥物滋養鬍鬚鬢角,讓鬍鬚變黑,並不是山藥本身有讓鬍鬚變黑的作用。
又有人問:既然山藥是引導其他藥物的藥材,那麼不適合大量使用它作為君藥。
回答說:其實山藥雖然不能讓鬍鬚變黑,但它的性味功效確實可以滋補腎水。
2. 知母
知母,味苦、辛,氣大寒,沉而降,陰也,無毒。入足少陰、陽明,又入手太陰。最善瀉胃、腎二經之火,解渴止熱,亦治久瘧。此物只可暫用,而不可久服。丹溪加入六味丸中,亦教人暫服,以瀉腎中浮游之火,非教人長服也。近世竟加知母、黃柏,謂是退陰虛火熱之聖方,令人經年長用,以致脾胃虛寒,不能飲食,成癆成瘵者,不知幾千萬人矣。幸薛立齋、趙養葵論知母過寒,切戒久食,實見到之語,有功於世。
白話文:
知母,味道苦、辛,屬性極寒,沉降於下方,屬於陰性,沒有毒性。入足少陰經、陽明經,又入入手太陰經。最擅長清瀉胃經、腎經的火熱,解渴止熱,還能治療久瘧。這種藥物只能暫時服用,不能長期使用。丹溪將知母加入六味丸中,也教人暫時服用,用以清除腎中游蕩的虛火,而不是教人長期服用。近代有人竟然將知母、黃柏配伍,宣稱是退陰虛內熱的聖方,讓人常年服用,導致脾胃虛寒,不能飲食,因此而得癆病、瘵病的人不知有多少。幸好薛立齋、趙養葵評論知母過寒,嚴禁長期服用,這真是見地獨到之言,對世人很有好處。
總之,此物暫用,以瀉胃中之火,實可奪命;久用,以補腎中之水,亦能促命。謂知母竟可殺人,固非立論之純,謂知母全可活人,亦非持說之正也。
白話文:
總之,知母這種藥物短期服用,可以清瀉胃中的熱火,確實能對人體造成威脅;長期服用,可以補充腎中的水液,也能延年益壽。認為知母只會奪人性命,這顯然立論不全面;認為知母完全可以救人,這種說法也不正確。
或問知母瀉腎,腎有補而無瀉,不可用知母,宜也。若用之以瀉胃,似可常用,何吾子亦謂只可暫用乎?曰:胃火又何可常瀉也,五臟六腑皆仰藉於胃,胃氣存則生,胃氣亡則死。胃中火盛,恐其消爍津液,用石膏、知母以救胃,非瀉胃也。然而石膏過於峻削,知母過於寒涼,胃火雖救,而胃土必傷,故亦宜暫用以解氛,斷不宜常用以損氣也。([批]胃為腎之關門,胃與腎,俱不可用石膏久瀉其火,胃寒則腎亦寒也。
)
白話文:
有人問,知母有瀉腎的功效,而腎臟具有補養而沒有瀉泄的性質,因此不可使用知母。如果用知母來瀉胃熱,似乎可以經常使用,為什麼你卻說只能暫時使用呢?
我回答說:胃火又怎麼可以經常瀉泄呢?五臟六腑都依賴著胃,胃氣存在則人存活,胃氣消亡則人死亡。胃中火氣旺盛,擔心它會消耗津液,因此用石膏、知母來拯救胃,並不是瀉泄胃熱。但是,石膏過於霸道,知母過於寒涼,雖然胃火得到救治,但胃土必然受到損傷。所以,知母也只宜暫時使用以緩解症狀,絕對不宜長期使用以損傷胃氣。
(批註:胃是腎臟的關門,胃和腎臟都不宜久用石膏瀉泄火熱,因為胃寒則腎也會寒。)
或問知母古人皆言是補腎滋陰妙藥,吾子乃言是瀉火之味,此余所以疑也。不知母疑也。天下味溫者能益人,未聞苦寒者而亦益也。知母苦而大寒,其無益於脾胃,又何必辨。惟是既無益於脾胃,何以瀉胃中之火,能奪命於須臾乎。似乎瀉即補之之義也。然而暫用何以相宜,久用何以甚惡?是瀉火只可言救腎。
而終不可言補腎也。([批]用知母以救腎,非用知母以補腎,分別獨妙。)
白話文:
有人問:中醫古籍記載知母是補腎滋陰的良藥,但是您卻說它有瀉火的作用,這讓我產生了疑惑。
我不知道母究竟有益還是有害。世間溫和的藥物可以滋補人體,但我從未聽說過苦寒的藥物也能滋補的。知母苦寒,對脾胃有害,不必爭論。
既然知母對脾胃有害,那麼它怎麼能瀉胃火,並在短時間內奪人性命呢?這聽起來似乎是「瀉即補」的道理。但是,如果只暫時使用,為什麼效果很好;如果長期使用,為什麼危害很大呢?因此,我認為知母瀉火只能說是救腎。
或問知母性過寒涼,久服損胃,何不改用他藥以救胃,而白虎湯中必用知母,以佐石膏之橫,不以寒濟寒乎?嗟乎。何問之善也。夫白虎湯,乃治胃火之初起,單用石膏以救胃,猶恐不勝,故又加知母,以止其腎中之火,使胃火之不增焰也。若胃火已熾之後與將衰之時,知母原不必加入之也。或去知母,而易之天冬、元參之味,亦未為不可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知母性味過於寒涼,長期服用會損傷胃氣,為什麼不改用其他藥物來保護胃?而白虎湯中一定要用知母,來輔助石膏的寒性,這不是寒上加寒嗎?」
唉,提問者真是明智啊!白虎湯是針對胃火剛剛發作的病症,單用石膏來治療胃火,可能還不足以抑制,因此再加入知母,目的是抑制患者腎中的虛火,讓胃火不會越燒越烈。
但是,如果胃火已經旺盛,或者已經接近衰落,就不必再加入知母了。或者也可以去掉知母,改用天冬、元參等味性較溫和的藥物,也是可以的。
或問知母、黃柏用之於六味丸中,朱丹溪之意以治陰虛火動也,是豈無見者乎?嗟乎。陰虛火動,六味湯治之足矣,何必又用知母、黃柏以瀉火乎。夫火之有餘,因水之不足也,補其水,則火自息矣。丹溪徒知陰虛火動之義,而加入二味,使後人膠執而專用之,或致喪亡,非所以救天下也。
白話文:
有人問到,在六味丸中加入知母、黃柏的用意,朱丹溪的意思是為了治療陰虛火旺。難道沒有人看出來嗎?唉!陰虛火旺,六味湯就可以治療了,為什麼還要再加入知母、黃柏來瀉火呢?因為火氣過剩,是由於水液不足造成的。補足水液,火氣自然就會消退。朱丹溪只知道陰虛火旺的道理,卻加入這兩味藥,讓後人固執地專門使用它們。這樣做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並不是拯救天下蒼生的方法。
或問知母既不宜輕用,何不竟刪去之,乃既稱其功,又闢其過耶?嗟乎。吾言因丹溪而發,豈謂知母之等於鳩毒哉。蓋知母止可用之以瀉胃火之有餘,而不可用之以瀉腎火之不足,故瀉胃火則救人,而瀉腎火則殺人也。丹溪止主瀉腎,而不主瀉胃,此生死之大關,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知母不宜隨便使用,為什麼不直接把它刪除,還要說它的功效,又批評它的過失呢?
唉!我之所以說這些話,是因為受了丹溪的心得啟發,並不是說知母和毒藥一樣。知母只可以用來瀉掉胃裡多餘的火氣,而不能用來瀉掉腎裡不足的火氣,所以瀉掉胃火就能救人,而瀉掉腎火則會害死人。丹溪只主張瀉腎火,而不主張瀉胃火,這是生死之間的重要差別,不能不加以分辨清楚。
或問李時珍發明知母是氣分之藥,黃柏是血分之藥。黃柏入腎,而不入肺;知母下潤腎,而上清肺金,二藥必相須而行,譬之蝦之不能離水母也。是黃柏、知母,必須同用為佳,而吾子謂二藥不可共用,得毋時珍非歟?曰:時珍殆讀書而執者也。不知黃柏未嘗不入氣分,而知母未嘗不入血分也。
白話文:
有人問李時珍提出,知母是氣分之藥,黃柏是血分之藥。黃柏作用於腎,但不會作用於肺;知母滋潤腎臟,且能清肺金,兩者必定需要同時使用,就好像蝦離不開水母一樣。因此,黃柏和知母必須合用纔好,但你認為這兩者不能共用,難道李時珍錯了嗎?
答:李時珍大概只是書讀得太死板了。他不知道黃柏其實也會作用於氣分,而知母其實也會作用於血分。
黃柏清腎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瀉腎中之熱,而亦瀉胃中之熱。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豈止入於氣分,而不入於血分耶?是二藥不必兼用,不可即此而悟哉。
白話文:
黃柏可以清腎火,也能清肺火;知母可以瀉腎熱,而也可以瀉胃熱。胃是氣血充盈的臟腑,難道只能作用於氣分,而不作用於血分嗎?這兩種藥物不必同時使用,難道不能從中領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