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一(宮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宮集) (1)

1. 卷之一(宮集)

2. 人參

人參,味甘,氣溫、微寒、氣味俱輕,可升可降,陽中有陰,無毒。乃補氣之聖藥,活人之靈苗也。能入五臟六腑,無經不到,非僅入脾、肺、心而不入肝、腎也。五臟之中,尤專入肺、入脾。其入心者十之八,入肝者十之五,入腎者十之三耳。世人止知人參為脾、肺、心經之藥,而不知其能入肝、入腎。

但肝、腎乃至陰之經,人參氣味陽多於陰,少用則泛上,多用則沉下。故遇肝腎之病,必須多用之於補血補精之中,助山茱、熟地純陰之藥,使陰中有陽,反能生血生精之易也。([批]呂道人曰:人參功用,誠如所言,無奈世人錯看了。非單用以出奇,即亂用以眩異,反致無功而收敗。

)蓋天地之道,陽根於陰,陰亦根於陽。無陰則陽不生,而無陽則陰不長,實有至理,非好奇也。有如氣喘之症,乃腎氣之欲絕也,宜補腎以轉逆,故必用人參,始能回元陽於頃刻,非人參入腎,何能神效如此。([批]腎虛氣不歸元而喘,乃是虛喘。人參定喘嗽須多用,一服即止。

若是肺家實火而喘,斷不可用。)又如傷寒厥症,手足逆冷,此肝氣之逆也,乃用四逆等湯,亦必多加人參而始能定厥,非人參入肝,又何能至此。是人參入肝、腎二經,可共信而無疑也。惟是不善用人參者,往往取敗。蓋人參乃君藥,宜同諸藥共用,始易成功。

如提氣也,必加升麻、柴胡;如和中也,必加陳皮、甘草;如健脾也,必加茯苓、白朮;如定怔忡也,必加遠志、棗仁;如止咳嗽也,必加薄荷、蘇葉;如消痰也,必加半夏、白芥子;如降胃火也,必加石膏、知母;如清陰寒也,必加附子、乾薑。如敗毒也,必加芩、連、梔子;如下食也,必加大黃、枳實。

用之補則補,用之攻則攻,視乎配合得宜,輕重得法耳。然而人參亦有單用一味而成功者,如獨參湯,乃一時權宜,非可恃為常服也。蓋人氣脫於一時,血失於頃刻,精走於須臾,陽絕於旦夕,他藥緩不濟事,必須用人參一二兩或四五兩,作一劑,煎服以救之。否則,陽氣遽散而死矣。

此時未嘗不可雜之他藥,共相挽回,誠恐牽制其手,反致功效之緩,不能返之於無何有之鄉。一至陽回氣轉,急以他藥佐之,才得保其不再絕耳。否則陰寒逼人,又恐變生不測。可見人參必須有輔佐之品,相濟成功,未可專恃一味,期於必勝也。或疑人參乃氣分之藥,而先生謂是入肝、入腎,意者亦血分之藥乎?夫人參豈特血分之藥哉,實亦至陰之藥也。肝中之血,得人參則易生。

世人以人參為氣分之藥,絕不用之以療肝腎,此醫道之所以不明也。但人參價貴,貧人不能長服為可傷耳。([批]人參療肝腎才得精血之長生,妙論也。)

白話文:

人參味甘,性溫微寒,氣味輕淡,具有升降雙向調節作用,屬溫熱之中帶有寒涼之性,無毒。它是補氣的聖藥,是能使人活起來的神奇藥物。能進入人體五臟六腑,沒有任何經脈達不到的地方,不只是進入脾、肺、心,也進入肝、腎。五臟之中,尤其專入肺、脾。進入心臟的比例佔八成,進入肝臟的佔五成,進入腎臟的佔三成。世人只知道人參是脾、肺、心經的藥物,卻不知道它也能進入肝、腎。

但肝腎屬陰經,而人參的氣味偏陽,用量少則藥力上浮,用量多則藥力下沉。因此,治療肝腎疾病時,必須大量使用,配合補血補精的藥物,例如山茱萸、熟地黃等純陰之藥,使陰中有陽,才能更容易生血生精。(批註:呂道人說:人參的功效確實如文中所述,可惜世人誤解了它的用法。不是單獨使用就能產生奇效,隨意亂用反而會導致無效甚至失敗。)

天地之道,陽氣根植於陰氣,陰氣也根植於陽氣。沒有陰氣,陽氣就不能產生;沒有陽氣,陰氣就不能生長,這是至理名言,不是憑空臆測。例如氣喘,是腎氣將要衰竭的表現,應該補腎來扭轉病情,因此必須使用人參,才能立即回補元陽,如果不是人參能進入腎經,怎麼會有如此神奇的療效呢?(批註:腎虛氣不歸元而喘,這是虛喘。人參治療喘咳需要大量使用,一劑見效。如果是肺部實火引起的喘,絕對不能使用人參。)又例如傷寒厥症,手腳冰冷,這是肝氣逆亂,使用四逆湯等方劑時,也必須大量加入人參才能緩解厥症,如果不是人參能進入肝經,又怎能產生如此效果呢?所以,人參進入肝、腎二經,是可以確信無疑的。只是不善於使用人參的人,往往會導致治療失敗。

因為人參是君藥,應該和其他藥物一起使用,才能更容易取得成功。例如提振氣息,必須加入升麻、柴胡;例如調和脾胃,必須加入陳皮、甘草;例如健脾,必須加入茯苓、白朮;例如治療心悸怔忡,必須加入遠志、棗仁;例如止咳,必須加入薄荷、蘇葉;例如化痰,必須加入半夏、白芥子;例如降胃火,必須加入石膏、知母;例如溫補陰寒,必須加入附子、乾薑;例如解毒,必須加入黃芩、黃連、梔子;例如通利大便,必須加入大黃、枳實。

使用人參,或補或攻,取決於藥物配合是否得當,用量是否適中。然而,人參也有單獨使用就能成功的情況,例如獨參湯,這是應急之法,不能長期服用。因為人體元氣在短時間內衰竭,血液在瞬間流失,精氣在片刻之間耗盡,陽氣在朝夕之間消失,其他藥物緩慢無效,必須使用一到四五兩的人參煎服來救治,否則陽氣迅速散失而死亡。

此時不一定不能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挽回病情,只是擔心互相牽制,反而減緩藥效,不能迅速恢復。等到陽氣回升,氣息轉順後,再用其他藥物輔助,才能確保不再衰竭。否則陰寒入侵,又恐發生意外。由此可見,人參必須有輔助藥物才能取得成功,不能單獨依靠一種藥物,期待一定能成功。有人可能會疑惑,人參是作用於氣分的藥物,而文中卻說它能進入肝腎,難道也是作用於血分的藥物嗎?人參不只是作用於血分,更是至陰之藥。肝臟的血液,因為人參而更容易生成。

世人認為人參是作用於氣分的藥物,從不用它來治療肝腎疾病,這是醫學不昌明的原因。只是人參價格昂貴,貧困之人無法長期服用,這也是一個問題。(批註:人參治療肝腎疾病才能使精血長久,這是精妙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