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四(徵集)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徵集) (28)

1. 蜀椒

蜀椒,味辛,氣溫、大熱,浮也,陽中之陽,有毒。入心、脾、腎之經。卻心腹疼痛及寒溫痹疼,殺鬼疰蠱毒並蟲魚毒蛇,除皮膚骨節死肌,療傷寒溫瘧,退兩目翳膜,驅六腑沉寒,通氣脈,開鬼門,乃調關節,堅齒髮,暖腰膝,尤縮小便,理風邪,禁咳逆之邪,治噫氣,養中和之氣,消水腫、黃疸,止腸癖、痢紅。多食乏氣失明,久服黑髮耐老。

功用實多,不只書上所載。然而少用則益,多用則轉損。入於補陰之藥,可以久服;入於補陽之劑,未可常施也。

按:蜀椒功用實勝於近處所產,以蜀椒味輕,轉有益也。土產之椒,其辛香倍於蜀產,雖功用少薄,未嘗不可用也。大約蜀椒用一兩者,土產必須一兩二錢,何必專覓蜀椒哉。

或問蜀椒可以烏須,而烏須之方似可用之也?夫蜀椒未能烏須也,取其引烏須之藥,入任、督之路耳,大約烏須藥多寒,而蜀椒性熱,相侔同用,尤能制陰寒之氣,所以易於奏功,而變黑甚速也。但熱藥宜少用,不可多用耳。

白話文:

蜀椒,味道辛辣,氣味溫熱、非常燥熱,藥性向上發散,屬於陽性藥中的極陽之物,有毒性。它能進入心經、脾經和腎經。可以消除心腹疼痛以及寒冷或溫熱引起的肢體麻痹疼痛,能殺死鬼魅引起的疾病、毒蟲和魚蛇的毒素,去除皮膚和骨頭上的壞死組織,治療傷寒和瘧疾,消除眼睛上的翳膜,驅散六腑中的寒氣,疏通氣血脈絡,打開鬼門(指汗孔),能調節關節,使牙齒和頭髮堅固,溫暖腰部和膝蓋,尤其能減少小便次數,調理風邪,禁止因風邪引起的咳嗽和氣逆,治療打嗝,調養中和之氣,消除水腫和黃疸,止住腸道疾病和痢疾。多吃會使人氣虛無力、眼睛失明,長期服用能使頭髮變黑、延緩衰老。

它的功效實際上很多,不僅僅是書上記載的那些。然而,少量使用有益,大量使用則會反而有害。把它加入到滋陰的藥方中,可以長期服用;加入到補陽的藥劑中,則不宜經常使用。

按照:蜀椒的功效實際上勝過近處所產的,因為蜀椒的藥性較為輕柔,反而更有益處。本地產的椒,它的辛辣香味比蜀椒強烈,雖然功效稍微薄弱,但也不是不能使用。大約使用一兩蜀椒的劑量,必須使用一兩二錢本地產的椒才能達到相同效果,又何必一定要尋找蜀椒呢。

有人問蜀椒可以使頭髮變黑,那麼使頭髮變黑的藥方可以使用蜀椒嗎?其實蜀椒本身並不能使頭髮變黑,它只是引導使頭髮變黑的藥物,進入到任脈和督脈而已。大體上使頭髮變黑的藥物多為寒性,而蜀椒藥性溫熱,兩者配合使用,尤其能抑制陰寒之氣,所以更容易見效,使頭髮變黑的速度也很快。但是,熱性藥物應當少量使用,不可過多使用。

2. 吳茱萸

吳茱萸,味辛、苦,氣溫,大熱,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有小毒。入肝、脾、腎之經。主咽塞氣不通,散氣膈冷氣窒塞,驅脾胃停寒,臍腹成陣絞痛,逐膀胱受濕,陰囊作疝剜痛,開腠理,解風邪,止嘔逆,除霍亂。因順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陰頭疼,引經必用。

氣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開。久服亦損元氣,腸虛泄者尤忌。可逆用之以祛寒,復可順用之以解熱。大約祛寒可以多用,而解熱難以多投也。

按:吳萸入四神丸中,以治腎泄,非用之以祛寒耶。然而,四神丸中用吳茱萸者,非盡去寒也,亦借其性燥以去濕耳。夫腎惡燥,而瀉久則腎正苦濕也。吳茱萸正喜其燥,以投腎之歡,入諸腎臟之逐其水而外走於膀胱,不走於大腸也。

或疑吳茱萸性熱祛寒,恐不可用之以解熱。不知從治之道,宜順而不宜逆。逆其性,致有相格之憂;順其性,始有相投之慶也。

白話文:

吳茱萸,味道辛辣、苦澀,藥性溫熱,非常燥熱,具有向上和向下兩種作用,屬於陽性中帶有陰性的藥材,帶有微小的毒性。它主要進入肝經、脾經和腎經。

主要功效是治療咽喉阻塞、氣機不順暢,能疏散胸膈部位的寒氣和氣滯造成的窒塞感,驅除脾胃的寒冷停滯,對於肚臍周圍一陣陣絞痛有效,也能夠去除膀胱的濕氣,治療陰囊疝氣引起的疼痛,還能打開毛孔、解除風邪,能止住嘔吐、消除霍亂。因為它能順應肝臟的特性,所以治療反酸水的效果極佳。對於厥陰經的頭痛,吳茱萸是引經的必要藥材。

吳茱萸的藥性很強烈,不適合大量食用,會讓人眼睛發直、嘴巴張開。長期服用也會損傷元氣,腸胃虛弱容易腹瀉的人尤其要避免。可以反向利用它的藥性來驅除寒氣,也可以順向利用來解熱。大致來說,驅寒可以多用一些,而解熱則不適合過量使用。

要注意的是:吳茱萸被用在四神丸中,用來治療腎虛引起的腹瀉,難道不是用來祛寒嗎?然而,四神丸中使用吳茱萸,並非完全為了祛寒,而是藉由它的燥性來去除濕氣。因為腎臟不喜歡乾燥,而長期腹瀉則會使腎臟飽受濕氣困擾。吳茱萸正好喜歡乾燥,以此來投其所好,進入腎臟將體內的水分排出到膀胱,而不是大腸。

或許有人會懷疑吳茱萸藥性溫熱,是祛寒藥,恐怕不可以用來解熱。其實這是不知道治療的原則,應該順應藥性而不是逆其藥性。逆著藥性使用,可能會產生衝突;順著藥性使用,才能有好的效果。

3. 鉤藤

鉤藤,味甘、苦,氣微寒,無毒。入肝經。治寒熱驚癇,手足瘛瘲,胎風客忤,口眼抽搐。

此物去風甚速,有風症者,必宜用之。然尤能盜氣,虛者勿投。或問鉤藤為手少陰、足厥陰要藥。少陰主火,厥陰主風,風火相搏,故寒熱驚癇之症生。但風火之生,多因於腎水之不足,以致木燥火炎,於補陰藥中少用鉤藤,則風火易散。倘全不補陰,純用鉤藤以祛風散火,則風不能息,而火且愈熾矣。

白話文:

鉤藤,味道甘甜帶苦,藥性稍微偏寒,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於肝經。可以用來治療寒熱交替的驚風、癲癇,手腳抽搐,孕婦受到風邪侵襲而產生不適,以及口眼歪斜抽動等症狀。

這種藥物驅散風邪的速度很快,凡是有風邪病症的人,都應該使用它。然而,它也很容易耗散人體的氣,所以體虛的人不要使用。

或許有人會問,鉤藤是手少陰心經和足厥陰肝經的重要藥物。手少陰心經主火,足厥陰肝經主風,當風邪和火邪互相搏擊時,就會產生寒熱交替的驚風、癲癇等症狀。但是,風火的產生,多半是因為腎水不足,導致肝木乾燥、火氣上炎。因此,在滋陰補腎的藥方中少量使用鉤藤,風火就容易散去。如果完全不滋陰補腎,單純使用鉤藤來驅散風邪和火邪,那麼風邪無法平息,火氣反而會更加旺盛。

4. 大腹皮

大腹皮,味辛、苦,氣微溫,降也,無毒。入肺、脾、胃三經。主冷熱諸氣,通大、小二腸,止霍亂痰隔醋心,攻心腹大腸壅毒,消浮腫。亦佐使之藥。若望其一味以攻邪,則單寒力薄,必至覆亡矣。

或問大腹皮,即檳榔之外皮也,繆仲醇謂氣味所主與檳榔同。而實不同也,大腹皮之功,尤專消腫,然亦必與白朮、薏苡、茯苓、車前、桑白皮、人參同用,始有功耳。

白話文:

大腹皮,味道辛辣、苦澀,藥性稍微溫和,有下降的作用,沒有毒性。它主要歸入肺、脾、胃三經。主要治療各種冷熱引起的氣滯,能疏通大腸和小腸,可以止住霍亂、痰液阻塞、胃酸過多等症狀,能攻破心腹和大腸的壅塞毒素,消除身體浮腫。它屬於輔助用藥。如果想要單純依靠大腹皮來攻邪,因為它藥性單薄寒微,必定會導致失敗。

有人問大腹皮,就是檳榔的外皮嗎?繆仲醇認為它氣味和主治功能與檳榔相同,但其實不然。大腹皮的功效,特別專注於消腫,但也必須與白朮、薏苡仁、茯苓、車前子、桑白皮、人參等藥物一起使用,才能發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