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四(徵集)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徵集) (13)

1. 桂枝

或疑桂枝性熱,麻黃性寒,性同冰炭,何以解太陽之邪,而仲景張公且有合用之出奇乎?曰:識得陰陽之顛倒,寒熱之異同,始可用藥立方,以名神醫也。夫人身榮、衛之不同也,邪入衛則寒,邪入榮則熱,正不可謂榮、衛俱屬太陽,混看而不分別也。桂枝祛衛中之寒,麻黃祛營中之熱。

桂枝、麻黃合用,祛榮、衛寒熱之半,又何疑乎。惟邪將入於營,未離於衛,或寒多而熱少,或寒少而熱多之間,倘分解之未精,治療之不當,恐不能速於解邪,轉生他變耳。然在仲景夫子,桂枝、麻黃合用,立方固未嘗不奇而且神也。

或疑桂枝散寒邪,散衛中之邪也,一用桂枝,宜衛中之寒邪盡散矣,何以又使其入於營中也。似乎桂枝不能盡散衛中之邪也,不知可別有他藥佐桂枝之不足乎?曰:桂枝散衛中之寒,吾慮其有餘,而君慮其不足乎。用桂枝湯,而邪入於營者,非桂枝之不足以散衛中之邪,乃遲用桂枝,而邪已先入於榮中,桂枝將奈何哉。此傷寒之病,所以貴療之早也。

或疑桂枝湯,傷寒症祛邪之先鋒也,用之當,則邪易退,用之不當,則邪難解。首先用桂枝湯,何以使之無不當耶。夫治傷寒而不知症,用藥未有不誤者也。故古人有看症不看脈之論,然而脈亦未可不講也。仲景夫子論症,未嘗不論脈,而無如世人之昧昧也。讀仲景夫子傷寒之書,亦何至首先用桂枝湯而有誤者乎。

南昌喻嘉言尚論仲景夫子傷寒之書,卓識明眼,超越前人,近今未有其亞。但其中少有異同,鐸不揣再為辨論,庶可免舛錯之譏,則自今以後,讀傷寒之書,亦何至於昏昧哉。

白話文:

有人疑惑桂枝性溫熱,麻黃性寒涼,兩者性質如同冰炭,為何都能治療太陽病?張仲景又為何能將其合用,收到奇效?這是因為懂得陰陽的互根、寒熱的變化,才能用藥和組方,成為名醫。人體有衛氣和營氣兩種不同的氣,邪氣入侵衛氣則表現為寒,入侵營氣則表現為熱,不能簡單地認為衛氣和營氣都屬於太陽經,而混為一談。桂枝能祛除衛氣中的寒邪,麻黃能祛除營氣中的熱邪。

桂枝、麻黃合用,能祛除衛氣和營氣中一半的寒熱邪氣,有什麼好懷疑的呢?只是如果邪氣將要入侵營氣,還未完全離開衛氣,或者寒邪多熱邪少,或者寒邪少熱邪多,如果辨證不精準,治療方法不當,恐怕就不能快速去除邪氣,反而會產生其他變化。然而,張仲景先生使用桂枝、麻黃合方,其方劑確實神奇有效。

有人疑惑,桂枝散寒邪,是散去衛氣中的邪氣,只要用桂枝,衛氣中的寒邪應該都散掉了,為何邪氣還會進入營氣呢?這似乎說明桂枝無法完全散去衛氣中的邪氣,是不是需要其他藥物輔助桂枝呢?這其實是角度不同造成的誤解。你擔心的是桂枝不夠,我擔心的是桂枝過度。使用桂枝湯後,邪氣進入營氣,並不是因為桂枝不足以散去衛氣中的邪氣,而是因為用桂枝太遲了,邪氣已經先進入營氣了,桂枝又還能怎麼辦呢?治療傷寒,關鍵在於及時治療。

有人疑惑,桂枝湯是治療傷寒祛邪的先鋒藥物,用得好,邪氣容易退散;用得不好,邪氣就難以去除。那麼,為什麼一開始使用桂枝湯就會用得不好呢?這是因為治療傷寒而不了解病情,用藥必然會出錯。所以古人有“看症不看脈”的說法,但脈象也不能完全忽略。張仲景先生論述病情,從未不考慮脈象,只是世人不明瞭而已。仔細研讀張仲景先生的傷寒論,又怎麼會一開始用桂枝湯就出錯呢?

南昌喻嘉言先生對張仲景先生《傷寒論》的闡述,具有獨到的見解,超越前人,近來無人能及。但其中有些微小的差異,我斗膽再次加以辨析,希望能避免錯誤,這樣今後閱讀《傷寒論》,就不會再感到困惑了。

2. 柏實(柏葉)

柏子仁,甘、辛,氣平,無毒。入心、肝、腎、膀胱四經。聰耳目,卻風痹,止疼,益氣血,去恍惚虛損,斂汗。治腎冷、腰冷、膀胱冷。尤能潤燥,腰腎身體顏面燥澀者,皆治之。興陽道,殺百蟲,止驚怪,安五臟,頭風眩痛。亦可煎調,久服不飢,增壽耐老,此藥尤佳,乃延生之妙品也。

但必須去油用之,否則過潤,反動大便。尤宜與補心、腎之藥同用,則功用尤神。

柏葉苦澀,只能斂肺,遏吐血、衄血,亦生鬚髮。但非補陽要藥,不可與柏子仁同類而並稱也。或疑柏子仁益心而不益腎,以其必去油而用之也,油去則性燥,心喜燥而腎惡燥,非明驗耶?噫!以此論藥,失之鑿矣。夫柏子仁最多油,去油者,恐過滑以動便,非欲其燥以入心,且柏子仁油去之,亦不能盡,腎得之,未嘗燥也。凡藥皆宜制其中和,何獨於柏子仁疑之耶。

或疑柏子仁補心之藥,何以補腎火之藥反用之耶?夫心腎相通,心虛而命門之火不能久閉,所以躍躍欲走也。用柏子仁以安心君,心君不動,而相火奉令惟謹,何敢輕泄乎。此補心之妙,勝於補腎也。世人但知補腎以興陽,誰知補心以興陽之更神哉。

白話文:

柏子仁,味甘、辛,性質平和,沒有毒性。它能進入心、肝、腎、膀胱四條經脈。可以使耳朵和眼睛靈敏,祛除風濕麻痹,止痛,補益氣血,消除精神恍惚和虛弱的症狀,並有收斂汗液的作用。能治療腎臟發冷、腰部發冷、膀胱發冷等問題。它尤其擅長滋潤乾燥,凡是腰腎、身體或臉部感到乾燥澀的人,都可以用它來治療。還能增強性功能,殺滅體內寄生蟲,平息驚嚇不安,安定五臟,並能治療頭風眩暈。也可以煎煮服用,長期服用不會感到飢餓,並能增進壽命、延緩衰老,這種藥特別好,是養生延年的妙品。

但是必須去掉油脂使用,否則過於滋潤,反而會導致腹瀉。尤其適合與補心、補腎的藥物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加顯著。

柏葉,味苦澀,只能收斂肺氣,制止吐血、流鼻血,也能幫助生長鬍鬚和頭髮。但它不是補陽的主要藥物,不能和柏子仁相提並論。有人認為柏子仁補心而不補腎,是因為它必須去除油脂才能使用。去除油脂後藥性會偏燥,心喜歡燥而腎討厭燥,這不是明顯的驗證嗎?唉!用這種方式來論藥,就太過武斷了。柏子仁油脂非常多,去除油脂是為了避免過於滑潤而導致腹瀉,並不是為了讓它變燥而入心。而且柏子仁去除油脂後,也不可能完全去除,腎臟得到它,也不會感到乾燥。所有藥物都應該調製使其藥性平和,為何唯獨對柏子仁產生這樣的疑惑呢?

有人懷疑柏子仁是補心之藥,為何治療腎火的藥物反而會使用它呢?因為心腎是相通的,心虛的話,命門的火就不能持久潛藏,所以會躁動不安。使用柏子仁來安定心神,心神安定,相火就會謹守本分,不敢輕易外泄。這種補心的效果,勝過直接補腎。世人只知道補腎來增強性功能,卻不知道補心來增強性功能的效果更加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