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十劑論 (1)
十劑論 (1)
1. 十劑論
有方則必有劑,劑因方而制也。劑不同,有宣劑、有通劑、補劑、瀉劑、輕劑、重劑、滑劑、澀劑、燥劑、濕劑,劑各有義,知其義可以用藥。倘不知十劑之義而妄用藥,是猶棄繩墨而取曲直,越規矩而為方圓也。雖上智之士,每能變通於規矩繩墨之外,然亦必先經而後權,先常而後變。
苟昧常求變,必詭異而不可為法,離經用權,必錯亂而不可為型。深知十劑之義,則經權常變,折衷至當,又何有難治之病哉。此十劑之必宜論也。
一論宣劑。岐伯夫子曰:宣可去壅。又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皆宣之之謂也。夫氣鬱則不能上通於咽喉頭目口舌之間,血鬱則不能上通於胸腹脾胃經絡之內,故上而或噦、或咳、或嗽、或嘔之症生,中而或痞、或滿、或塞、或痛、或飽、或脹之症起,下而或腫、或瀉、或利、或結、或畜、或黃之症出,設非宣劑以揚其氣,則氣壅塞而不舒。設非宣劑以散其血,則血凝滯而不走。
必宣之而木鬱可條達矣,必宣之而火鬱可啟發矣,必宣之而金鬱可疏泄矣,必宣之而水鬱可曲折矣,必宣之而土鬱可殺奪矣。
或問吾子發明宣劑,幾無剩義,醫理無盡,不識更可發明乎?曰:鬱症不止五也,而宣郁之法亦不止二。有郁之於內者,有郁之於外者,有郁之於不內不外者。鬱於內者,七情之傷也;鬱於外者,六淫之傷也;鬱於不內不外者,跌撲墜墮之傷也。治七情之傷者,開其結;治六淫之傷者,散其邪;治跌撲墜墮之傷者,活其瘀,皆所以佐宣之之義也。([批]宣揚氣血之外,又舉三法以盡宣變。
)
或疑宣劑止開鬱解鬱,遂足盡宣之之義乎。夫宣不止開鬱解鬱也。邪在上者,可宣而出之;邪在中者,可宣而和之;邪在下者,可宣而泄之;邪在內者,可宣而散之。邪在外者,可宣而表之也。宣之義大矣哉。
或疑宣劑止散邪而已乎,抑不止散邪而已乎。夫宣之義,原無盡也。可宣而宣之,不必問其邪;宜宣而宣之,不必問其鬱。總不可先執宣邪之意,以試吾宣之之湯,並不可先執宣郁之心,以試吾宣之之藥也。
二論通劑。岐伯夫子曰:通可去滯。蓋留而不行,必通而行之。是通劑者,因不通而通之也。通不同,或通皮膚,或通經絡,或通表裡,或通上下,或通前後,或通臟腑,或通氣血。既知通之異,而後可以用通之法。
通營衛之氣,即所以通皮膚也;通筋骨之氣,即所以通經絡也;通內外之氣,即所以通表裡也;通肺腎之氣,即所以通上下也;通膀胱之氣,即所以通前後也;通脾胃之氣,即所以通臟腑也;通陰陽之氣,即所以通氣血也。雖因不通而通之,亦因其可通而通之耳。([批]通之義如許,明其義,何患閉症之不通哉。
白話文:
十劑論
藥方必有藥劑,藥劑根據藥方而制定。藥劑種類不同,有宣劑、通劑、補劑、瀉劑、輕劑、重劑、滑劑、澀劑、燥劑、濕劑,每種藥劑各有其作用,了解其作用才能正確用藥。如果不懂得十種藥劑的作用而胡亂用藥,就好比拋棄了繩墨而追求曲直,違反規矩而畫圓方一樣。雖然聰明的人,有時能超越規矩繩墨的限制,但也必須先遵循常規,然後才能變通,先掌握常理,然後才能變化。
如果不明常理而追求變通,必然會詭異而無法法度,違背經方而只用權變之法,必然會錯亂而無章法可循。深刻了解十種藥劑的作用,就能在經方和權變、常理和變通之間權衡得當,又哪會有治不好的病呢?這就是必須要論述十種藥劑的原因。
首先論述宣劑。岐伯先生說:宣可以去除壅塞。又說:木氣鬱結則使其條達,火氣鬱結則使其發散,土氣鬱結則使其奪取,金氣鬱結則使其泄瀉,水氣鬱結則使其曲折,這些都是宣劑的作用。如果氣鬱結,就不能上達咽喉、頭目、口舌等部位,如果血鬱結,就不能上達胸腹、脾胃及經絡內部,所以上面可能出現呃逆、咳嗽、喘嗽、嘔吐等症狀,中間可能出現痞滿、胸悶、阻塞、疼痛、飽脹等症狀,下面可能出現腫脹、泄瀉、小便頻利、便秘、小便不通、黃疸等症狀。如果不是用宣劑揚散其氣,氣就會壅塞不通暢;如果不是用宣劑散行其血,血就會凝滯不通暢。
必須使用宣劑,木氣鬱結才能條達,必須使用宣劑,火氣鬱結才能發散,必須使用宣劑,金氣鬱結才能疏泄,必須使用宣劑,水氣鬱結才能曲折,必須使用宣劑,土氣鬱結才能奪取。
有人問我:你闡述宣劑,幾乎沒有遺漏,但醫理無窮無盡,不知還能進一步闡述嗎?我說:鬱結的症狀不只五種,而宣通鬱結的方法也不只兩種。有內鬱,有外鬱,有不內不外之鬱。內鬱是七情所傷;外鬱是六淫所傷;不內不外之鬱是跌撲墜墮所傷。治療七情所傷,要解開心結;治療六淫所傷,要散去邪氣;治療跌撲墜墮所傷,要活血化瘀,這些都是輔助宣劑作用的方法。
有人懷疑:宣劑只是疏通鬱結,就足以盡其作用了嗎?宣劑不只是疏通鬱結而已。邪氣在上,可以用宣劑使其外出;邪氣在中,可以用宣劑使其調和;邪氣在下,可以用宣劑使其泄瀉;邪氣在內,可以用宣劑使其散開;邪氣在外,可以用宣劑使其從表散發。宣劑的作用真是太廣泛了!
有人懷疑:宣劑只是散邪而已嗎?還是不只是散邪而已?宣劑的作用,本就是無窮無盡的。可以宣則宣之,不必問其是邪氣;應該宣則宣之,不必問其是鬱結。總之,不能先執著於散邪的意圖,來試驗我的宣劑方劑,也不能先執著於疏通鬱結的心態,來試驗我的宣劑藥物。
其次論述通劑。岐伯先生說:通可以去除滯塞。凡是停滯不行的,都必須使其通暢。所以通劑,是針對不通而使其通暢的。通暢的方式不同,可以通暢皮膚,可以通暢經絡,可以通暢表裡,可以通暢上下,可以通暢前後,可以通暢臟腑,可以通暢氣血。知道了通暢的不同方式,然後才能應用通暢的方法。
通暢營衛之氣,就是通暢皮膚;通暢筋骨之氣,就是通暢經絡;通暢內外之氣,就是通暢表裡;通暢肺腎之氣,就是通暢上下;通暢膀胱之氣,就是通暢前後;通暢脾胃之氣,就是通暢臟腑;通暢陰陽之氣,就是通暢氣血。雖然是因不通而使其通暢,也是因為其可以通暢而使其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