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四(徵集)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徵集) (4)

1. 白芨

白芨,味苦、辛,氣平、微寒,陽中之陰也。入肺經。功專收斂,亦能止血。敗症潰瘍、死肌腐肉,皆能去之。敷山根,止衄血。塗疥癬,殺蟲。此物近人皆用之外治,殊不知其內治更神,用之以止血者,非外治也。將白芨研末,調入於人參、歸、芎、黃耆之內,一同吞服,其止血實神。

夫吐血未有不傷胃者也,胃傷則血不藏而上吐矣。然而胃中原無血也,血在胃之外,傷胃則胃不能障血,而血入於胃中,胃不藏而上吐。白芨善能收斂,同參、耆、歸、芎直入胃中,將胃中之竅斂塞,竅閉則血從何來,此血之所以能止也。況白芨又不止治胃中之血,凡有空隙,皆能補塞。

烏可徒借外治,而不亟用以內治乎。

或問白芨能填補肺中之損,聞昔年有賊犯受傷,曾服白芨得愈,後賊被殺,開其胸膛,見白芨填塞於所傷之處,果有之乎?此前人已驗之方也,何必再疑。白芨實能走肺,填塞於所傷之外。但所言只用一味服之,此則失傳之誤也。予見野史載此,則又不如此,史言受刑時,自云:我服白芨散五年,得以再生,不意又死於此。

人問其方,賊曰:我遇雲遊道士,自稱越人,傳我一方:白芨一斤、人參一兩、麥冬半斤,教我研末,每日飢服三錢,吐血症全愈。然曾誡我云:我救汝命,汝宜改過,否則,必死於刑,不意今死於此,悔不聽道士之言也。我傳方於世,庶不沒道士之恩也。野史所載如此。方用麥冬為佐以養肺,用人參為使以益氣,則白芨填補肺中之傷,自易奏功,立方甚妙。

惜道士失載其姓名。所謂越人,意者即扁鵲公之化身也。

白話文:

白芨,味道苦、辛辣,性質平和、稍微偏寒,屬於陰中帶陽的藥物。它主要進入肺經。它的主要功效是收斂,也能止血。對於已經化膿的瘡瘍、壞死的肌肉和腐爛的組織,都能夠清除。塗抹在山根(鼻樑)處,可以止鼻血。塗在疥瘡、癬上,可以殺蟲。現在人們大多只用它來外敷,卻不知道它內服的效果更加神奇,用它來止血,並非只是外敷而已。將白芨研成粉末,加入人參、當歸、川芎、黃耆等藥材中一起服用,它的止血效果非常神效。

凡是吐血的,沒有不傷及胃的。胃受傷,血液就會無法藏在體內而向上吐出。然而,胃中原本沒有血,血在胃之外,因為傷到胃,使得胃無法阻擋血液,血才會進入胃中,胃無法藏血而吐出來。白芨很擅長收斂,與人參、黃耆、當歸、川芎一起直接進入胃中,將胃中的孔竅收縮閉合,孔竅閉合了,血從哪裡來?這就是它能止血的原理。何況白芨不僅能治療胃中的出血,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能夠修補填塞。

怎麼可以只借用它外敷的功效,而不趕快用它來內服呢?

有人問,白芨能夠填補肺部的損傷嗎?聽說過去有個犯人受傷,曾服用白芨而痊癒,後來犯人被殺,剖開他的胸膛,發現白芨填塞在傷口處,真的有這回事嗎?這是前人已經驗證過的方法,何必再懷疑呢?白芨確實能進入肺部,填塞在受傷的地方。但如果說只單獨服用一味白芨就能見效,這就失傳了,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我看過野史記載,並非如此。史書記載說犯人在受刑時,自己說:「我服用了白芨散五年,得以重生,沒想到今天又死在這裡。」

有人問他藥方,犯人說:「我遇到一位雲遊道士,自稱是越人,他傳給我一個藥方:白芨一斤、人參一兩、麥冬半斤,教我研成粉末,每天空腹服用三錢,吐血的症狀就完全痊癒了。但他曾告誡我說:『我救了你的命,你應該改過,否則,必定會死於刑罰。』沒想到我今天還是死在這裡,後悔沒有聽道士的話。我將藥方傳給世人,希望不要辜負道士的恩情。」野史的記載是這樣的。這個方子用麥冬來輔助滋養肺部,用人參來增強氣力,這樣白芨填補肺部損傷,自然容易見效,藥方的配伍非常巧妙。

可惜道士沒有留下姓名。所謂的越人,我猜想就是扁鵲公的化身吧。

2. 白附子

白附子,味甘、辛,氣溫,純陽,無毒。云有小毒者,非。此物善行諸氣之藥,可恃之為舟楫者也。用於人參之中,可開中風之失音;用於茯苓、薏苡仁中,可去寒濕之痹症;用於當歸、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經脈;用於大黃中,可以去滯而逐瘀。近人未知,只用之外治以減瘢,下治以收囊濕,為可惜也。

再其性甚燥,凡氣血枯槁,雖有風,似不可用。即痰涎壅塞,而若繫有火之症,亦非所宜也。

白話文:

白附子,味道甘甜帶辛辣,藥性溫熱,屬於純陽之藥,沒有毒性。有人說它有小毒,是錯誤的。這種藥善於運行各種氣,可以把它當作是船隻來使用。用在人參裡,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失聲;用在茯苓、薏苡仁裡,可以去除寒濕引起的痺症;用在當歸、川芎裡,可以疏通因血枯而阻塞的經脈;用在大黃裡,可以消除積滯、排除瘀血。現在的人不了解它的作用,只用它來外敷以減少疤痕,或用來治療陰囊潮濕,實在是太可惜了。

另外,它的藥性非常燥烈,凡是氣血枯竭的人,即使有風邪,似乎也不宜使用。即使是痰涎阻塞,如果屬於有火的症狀,也不適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