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三(角集) (23)
卷之三(角集) (23)
1. 附子
陽寒用附子之法,又如此。知此四治,觸類旁通,斷無誤用之失矣。
或問附子有毒,用之得當,可以一服即回陽,有毒者固如是乎?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斬關而入,奪門而進,非藉其剛烈之毒氣,何能祛除陰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熱者,陽毒也,至寒者,陰毒也。人感陰寒之氣,往往至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陰毒之深也。陰毒非陽毒不能祛,而陽毒非附子不勝任。
以毒治毒,而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陽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無毒以治有毒也。
或問附子入之於三生飲中,救中風之垂絕,何以必生用之乎?此實有妙義存焉。夫中風,非風也,乃氣虛而痰塞於心中,故一時卒中,有似乎風之吹倒也。若作風治,十死九矣。必須用人參為君,附子為佐,加之生南星、生半夏、生薑,而後可以開其心竅,祛逐其痰涎,使死者重生也。世人皆以為人參之功也。
苟非附子,何以推蕩而奠寧哉?然此時用熟附子,正恐未必神效,往往有緩不濟事之憂。必生用之者,取其無所牽制,則斬關突圍而入,自能破勁敵於須臾也。藥中用霸氣而成功者,此類是歟。
或問參附湯之治陰寒直中,又救一時之垂絕者,何以又不用生附子耶?夫熟附子之治直中陰寒也,欲救其回陽也。陰寒入於至陰之腎中,祛命門之火出外,而不敢歸宮,真火越出,而陰寒乘勢祛逐,元陽幾無可藏之地,此時而不大用人參,則元陽飛出於軀殼之外矣。
然而徒用人參,不佐之以附子,則陰寒大盛,人參何能直入於腹中,以生元陽於無何有之鄉?既用附子,而不制其猛悍之氣,則過逐陰寒,一往不顧,未必乘勝長驅,隨陰寒而盡散熱,必元陽無可歸,而氣又遽亡。故必須用熟者,同入於人參之中。既能逐陰寒之外出,又且引元陽之內歸,得附子之益,去附子之損,所謂大勇而成其大仁也。
或問附子陽藥,宜隨陽藥以祛除,何以偏用之陰藥以滋補乎?蓋附子大熱之品也,入於陽藥之中者,所以救一時之急;入於陰藥之中者,所以治久滯之疴。凡陽虛之症,宜用陽藥救之,故附子可多用以出奇;陰虛之病,宜用陽藥養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濟勝。陽得陰而功速,陰得陽而功遲,各有妙用也。
或疑附子之功,有以少而成功者,又是何故?夫急症宜多,而緩症宜少,此用附子之法也。但古人有用附子只一片而成功,非藉其斬關奪門之神也。蓋附子無經不達,得其氣而不必得其味,入於經而不必留於臟,轉能補氣以生氣,助補血而生血,而不至有增火增熱之虞,反成其健土關胃之效也。
或問附子何以必得人參以成功,豈他藥獨不可制之乎?夫人參得附子則直前,無堅不破;附子得人參則功成,血脈不傷。至於他藥,未嘗不可兼投。然終不知人參與附子,實有水乳之合也。
白話文:
附子
運用附子治療陽寒的方法,也是如此。了解這四種治療方法,就能觸類旁通,絕對不會用錯了。
有人問,附子有毒,用得恰當,可以一劑就回陽,有毒之物確實如此嗎?附子奇妙之處,正在於它的毒性。它能像攻破關隘、直搗敵營般,若非憑藉其強烈的毒性,怎能驅除陰寒的毒邪呢?天地間最熱的,是陽毒;最寒的,是陰毒。人體受陰寒之氣侵襲,往往手腳和全身都呈現青黑色而死亡,正是因為陰毒深入骨髓。陰毒非陽毒不能驅除,而陽毒非附子莫屬。
以毒攻毒,而毒性不殘留,所以一祛寒則陽氣回升,這是附子以毒攻毒,而非無毒去治有毒。
有人問,附子在三生飲中,用來救治中風將死之人,為何一定要用生附子呢?這確實有其奧妙之處。中風,並非風邪,而是氣虛,痰濁阻塞於心臟,所以突然昏倒,像是被風吹倒一樣。如果單純以治療風邪的方法去治,十死九生。必須以人參為主藥,附子為輔藥,再加入生南星、生半夏、生薑,才能打開心竅,祛除痰涎,使瀕死之人起死回生。世人皆以為這是人參的功效。
若非附子,何以能推動氣血、安定病情呢?然而此時用熟附子,恐怕未必有效,往往有緩慢無效之憂。一定要用生附子,是因為它不受任何限制,就能像攻破關隘、直搗敵營般,迅速擊潰強敵。藥物中以霸道的藥性而獲得成功的,就是這種情況。
有人問,參附湯治療陰寒直中,又救治垂危之人,為何不用生附子呢?熟附子治療直中陰寒,目的是回陽。陰寒侵入最陰的腎臟,驅逐命門之火外泄,而不敢歸位,真火外泄,陰寒乘勢入侵,元陽幾乎無處藏身,此時若不用大量人參,元陽就會逃離軀殼。
然而僅用人參,不用附子輔佐,則陰寒盛極,人參如何能直接進入腹中,在虛無之處生發元陽?既用附子,又不控制其猛烈的藥性,則會過度驅逐陰寒,一去不復返,未必能乘勝追擊,將陰寒和寒邪一起驅散,必然導致元陽無處歸宿,而氣血迅速衰竭。所以必須用熟附子,與人參一起使用。既能驅逐陰寒外出,又能引導元陽內歸,得到附子的益處,去除附子的害處,這就是所謂的大勇才能成就大仁。
有人問,附子是陽藥,應該與其他陽藥一起使用來祛除病邪,為何卻常常與陰藥一起使用來滋補呢?因為附子是大熱之品,用於陽藥之中,是用來救急的;用於陰藥之中,是用來治療久病的。凡是陽虛的症狀,宜用陽藥來救治,所以附子可以用得比較多,以達到奇效;陰虛的病症,宜用陽藥來調養,所以附子可以用得比較少,以達到最佳效果。陽藥得陰藥的輔助,則功效迅速;陰藥得陽藥的輔助,則功效緩慢,各有妙用。
有人懷疑附子療效,少量就能成功,這是為什麼呢?急症宜用得多,緩症宜用得少,這是用附子治療的原則。但是古人有用一片附子就成功治療的例子,這並非憑藉它像攻破關隘、直搗敵營般的功效。因為附子的藥力能遍達全身經脈,只要得到它的藥氣,不必得到它的藥味;進入經脈,不必停留在臟腑,就能轉化為補益元氣、生發元氣,幫助補血、生血,而不至於有增加火氣和熱量的危險,反而能健脾和胃。
有人問,附子為何必須與人參配合才能成功,難道其他藥物都不能控制它嗎?人參與附子配合,則藥力直達病灶,無堅不摧;附子與人參配合,則藥效顯著,且不會損傷血脈。至於其他藥物,也可以兼用。但是始終無法理解人參和附子,如同水乳交融般,是最佳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