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瑞

《春腳集》~ 卷之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4)

1. 幼科選方

上各味,依方炮製,共焙燥研極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月內之兒,每服一粒,稍大者兩粒,俱用茶湯化服。乳母切忌油膩。但覺微有泄瀉,則藥力行,病即減矣。如不泄再服之。重病每日三服,以愈為度。此藥實不峻厲,不峻厲不要疑畏。惟胎寒胎怯,面青白者忌服。

三仙丹,專治小兒縱口飲啖,食物過多,以致有形之物,填塞腸胃之間,不能轉運傳送,脾氣抑鬱,所以發熱不退,眼閉難開,人事昏沉,四肢攤軟,儼然虛症之象,古人謂大實有羸狀,即此症也。昧者以為虛證,而峻補之。或疑為驚風,而鎮墜之。遂百無一活矣。速以此丸同沆瀣丹同服,待其下後,人事即清矣。又如痢疾症,誤用澀藥,閉其濕熱,比食物有之滯塞,殆有甚焉,宜速下之。不下即死,急服此丹。

五靈脂(二兩),南木香(五錢),巴豆仁(四十粒)

上將上兩味研細末,以巴豆剝去殼,取淨肉四十粒,再去其肉上嫩皮,用包水濕,入熳火極熟取起。另以綿紙包之,緩緩捶去其油,紙濕則另換,以成白粉為度,謂之巴霜。與前兩味和勻,醋打麵糊為丸,如綠豆大,以硃砂為衣,曬乾收貯。每服五丸或七丸,量兒大小加減,合沆瀣丹二三丸,同研爛,茶清送下。

待其下後,其病立愈。此起死回生之藥,勿以常方視之。

理中丸,專治小兒真是脾虛,中寒面青,腹痛寒嘔寒瀉,四肢厥冷,一切虛寒者。要看其頭額冷,手足冷,口中氣冷,面色暗淡,大便瀉者,乃系此丸所治之症。

官揀參(二錢,去蘆),漂白朮(二錢,土炒),乾薑炭(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五分重,每服或一丸或二三丸,用大紅棗(去核蒂),水煎湯,放涼調服。

瀉清丸,凡幼科方中,一切截風定搐之方,每用金石腦麝,無益有損。惟此方清心平肝,疏風涼血。凡小兒作熱不退,將成風搐,或已成風搐,但服此丸,其應如響,真是幼科截風定搐之第一良方也。

川羌活(一兩),正川芎(一兩),黑梔仁(一兩),龍膽草(一兩),全當歸(一兩),北防風(一兩),錦莊黃(五錢)

上藥合一處,以火烘燥,研細末,煉蜜為丸,青黛為衣,如大豆大。每一二丸,茶清化下。

消癖丸,治癖在脅下,面黃肌瘦,午後發燒似瘧者。此攻補兼施之藥也,見功雖緩,然久服癖自愈。

官揀參(切片,焙乾),漂白朮(土炒),正廣皮(酒炒),白雲苓(乳蒸),杭青皮(醋炒),川厚朴(薑製),小枳實(麩炒),法半夏(焙),廣砂仁(酒炒),六神麯(炒),麥芽(炒,上十一味各二錢),京三稜(一錢,煨),蓬莪朮(一錢,煨),南木香(二錢),青化桂(一錢),炮黑姜(一錢),正雅連(二錢,薑汁炒),九肋鱉甲(三錢,炙)

白話文:

[幼科選方]

各藥材依處方炮製,研磨成極細粉末,用蜂蜜做成丸藥,大小如芡實。月齡內的嬰兒,每次服一粒;稍大的孩子,每次服兩粒,都用茶水送服。哺乳母親要忌食油膩食物。如果服藥後略有腹瀉,表示藥力發揮了作用,病情就會減輕。如果沒有腹瀉,可以再服用。病情嚴重者,每天服用三次,直到痊癒為止。此藥性溫和,不必過於擔心。但若嬰兒體質虛弱怕冷,面色青白,則應忌服。

三仙丹專治小兒貪吃,食物過量,導致食物積滯於腸胃,無法消化吸收,脾胃功能受阻,因而發熱不退,眼睛難以睜開,神志不清,四肢無力,看似虛弱的症狀,古人稱為「大實有羸狀」,就是指這種情況。有些人誤以為是虛證而大補,或誤以為是驚風而鎮壓,結果往往無效甚至死亡。應迅速服用此丸藥,並與沆瀣丹同時服用,待其瀉下後,神志就會清醒。如果患有痢疾,又誤服收斂止瀉的藥物,使濕熱之邪閉塞,比食物積滯更加危險,應迅速服用此藥瀉下。若不瀉下則有生命危險,需立即服用此丹。

藥材包括:五靈脂二兩,南木香五錢,巴豆仁四十粒。

將前兩種藥材研磨成細粉,巴豆去殼取淨肉四十粒,再去除表面的嫩皮,用濕布包裹,放在火上煨熟,取出後用棉紙包裹,輕輕捶打去除油分,棉紙濕了就換新的,直到磨成白色粉末,稱為巴霜。與前兩種藥材混合均勻,用醋調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用硃砂包裹,曬乾儲存。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用量,與沆瀣丹二到三丸一起研磨,用茶水送服。

待其瀉下後,病情即可痊癒。此藥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不可等同於一般藥方。

理中丸專治小兒脾胃虛寒,面色青白,腹痛嘔吐腹瀉,四肢冰冷,一切虛寒症狀。要觀察其頭額冰冷,手腳冰冷,口中氣息冰冷,面色暗淡,大便稀溏者,才是此丸藥的適用症狀。

藥材包括:官揀人參二錢(去蘆頭),白朮二錢(土炒),乾薑炭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藥,每丸重五分。每次服用一到三丸,用大紅棗(去核蒂)水煎取汁,放涼後調服。

瀉清丸凡幼兒科處方中,所有治療驚風抽搐的方劑,多用金石、腦麝等藥物,往往弊多於利。唯有此方能清心平肝,疏風涼血。凡小兒高燒不退,將要或已經發生驚風抽搐,服用此丸,療效迅速,是幼兒科治療驚風抽搐的第一良方。

藥材包括:川羌活一兩,川芎一兩,黑梔子一兩,龍膽草一兩,當歸一兩,防風一兩,黃連五錢。

將所有藥材混合,烘乾,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藥,用青黛包裹,大小如大豆。每次服用一到二丸,用茶水送服。

消癖丸治療癖證,症狀為脅下痞塊,面色萎黃消瘦,午後發熱,類似瘧疾。此藥攻補兼施,療效雖慢,但長期服用,癖證可自愈。

藥材包括:官揀人參(切片,焙乾),白朮(土炒),廣皮(酒炒),白茯苓(乳蒸),青皮(醋炒),厚朴(薑製),小枳實(麩炒),半夏(焙乾),砂仁(酒炒),六神曲(炒),麥芽(炒,以上十一味各二錢),三稜(一錢,煨),蓬莪朮(一錢,煨),南木香(二錢),桂枝(一錢),炮薑(一錢),雅連(二錢,薑汁炒),鱉甲(三錢,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