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四 (9)
卷四 (9)
1. 露姜飲(鞠通)
加味露姜飲
露姜飲子與參和,脾瘧因寒吐利多。加入青陳果夏品,方名加味起沉疴。
露姜飲,人參,生薑(各一錢),水兩杯半,煮成一杯,露一宿,重湯溫服。治太陰脾瘧,脈濡寒熱,瘧來日遲,腹微滿,四肢不暖,此方主之。此亦脾陽不足,瘧邪留戀,邪少虛多之證也。人參大補脾中之氣,生薑辛溫以散餘邪,補而不滯,散而不泄,合成甘溫方法。煎成露一宿服者,亦如前方常山飲中之意耳。
加味露姜飲,人參(一錢),生薑(二錢),半夏(二錢),草果(一錢),廣皮(一錢),青皮(一錢醋炒),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葉露三匙溫服。渣再煮服。治太陰脾瘧,脈弦而緩,寒戰,甚則嘔吐噫氣,腹鳴溏泄,此方主之。此條較前條濕濁內盛,而寒亦重,故加草果以溫太陰之積寒,半夏以化脾家之濕濁,青皮、陳皮行肝脾之氣,使濕濁去而正氣存,則瘧邪自止。余法與前相同耳。
2. 青蒿鱉甲湯(鞠通)
膽瘧青蒿鱉甲湯,早涼暮熱脈弦剛。汗多渴飲營陰耗,花粉丹皮知母桑。
青蒿鱉甲湯,青蒿(三錢),知母(二錢),桑葉(二錢),鱉甲(五錢),丹皮(二錢),花粉(二錢),水五杯,煮取二杯。瘧來前分二次溫服。治脈左弦,暮熱早涼,汗解渴飲,少陽瘧偏於熱重營不足者,此湯主之。夫瘧邪固皆伏於肝膽者為多,但當辨其氣分、血分之異。
如小柴胡湯,治邪在肝膽氣分者也。若肝膽營血不足者,則邪乘虛入,而為前證矣。故以鱉甲入肝膽,養陰退熱,搜其經絡之結邪,丹皮涼其血熱,知母安其腎水。熱邪內發,津液耗傷,故用花粉清熱而止渴。青蒿入肝膽血分,疏邪出表。然邪之由營達衛,氣分未有不經擾攘者,故用桑葉之入少陽氣分,行經達絡,以盡肝膽之餘邪耳。
白話文:
【青蒿鱉甲湯(鞠通)】
這是一帖專門用於治療膽瘧的青蒿鱉甲湯,症狀表現為早晨涼爽,夜晚卻發熱,脈象呈現強硬的弦狀。患者多汗且常感口渴,這是因為營陰消耗過度所致。方中包含青蒿、知母、桑葉和鱉甲等成分,這些草藥能滋補營陰,清熱解渴。
青蒿鱉甲湯的配方如下:青蒿三錢,知母二錢,桑葉二錢,鱉甲五錢,牡丹皮二錢,花粉二錢。將這些草藥用水煮至剩下兩杯份量。在瘧疾發作前分兩次溫服,適用於脈象左側弦緊,夜間發熱、白天涼爽,大量出汗後口渴的患者,特別是那些少陽膽熱重,營陰不足的人羣。
瘧疾的病源大多潛藏於肝膽,但需分辨是在氣分還是血分。例如小柴胡湯,就是針對肝膽氣分的邪氣。然而,對於肝膽營血不足的情況,邪氣會趁虛而入,導致上述症狀。因此,使用鱉甲入肝膽,既能滋養陰分,又能退熱,清除經絡中的邪氣;牡丹皮能降血熱,知母能安撫腎水。由於熱邪內發,身體津液損耗,所以用花粉清熱解渴。青蒿能深入肝膽血分,將邪氣從表層驅散。然而,邪氣由營分到衛分,氣分通常都會受到幹擾,因此使用能進入少陽氣分的桑葉,幫助經絡流通,徹底清除肝膽的殘餘邪氣。
3. 厚朴草果湯(鞠通)
厚朴草果湯苓塊,杏仁半夏陳皮配,寒多濕瘧白苔生,脘悶肢寒邪作害。
厚朴草果湯,厚朴(一錢半),杏仁(一錢半),草果(一錢),半夏(二錢),茯苓塊(三錢),廣皮(一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治舌白脘悶,寒起四末,渴喜熱飲,濕蘊之故,名曰濕瘧,此湯主之。夫瘧之一證,多因伏暑所致。然暑必兼濕,若脾胃濕盛之人受之者,發則已上等證作矣。
故雖熱渴,而仍欲熱飲也。治之者,當以苦辛溫之法以化之,使濕化則暑無依附,而病自愈耳。草果辛溫香燥,氣猛而剛,能治太陰獨勝之寒,可化脾部稽留之濕;助以半夏、茯苓之燥;厚朴、廣皮之散以佐之。濕阻則周身氣機皆滯,肺主一身之氣,故以杏仁開其肺,使之清肅下行,其濕焉有不去者乎。
白話文:
【厚朴草果湯(鞠通)】
厚朴草果湯的成分包括:厚朴(約4.5公克)、杏仁(約4.5公克)、草果(約3公克)、半夏(約6公克)、茯苓塊(約9公克)、廣皮(約3公克)。將這些藥材與五杯水一起煮,煮至剩兩杯時,分兩次溫熱服用。
此湯適用於舌苔白、胸脘感覺悶脹、四肢末端感覺寒冷,且口渴時偏好熱飲的情況,這是由濕氣蘊積所導致的症狀,稱為「濕瘧」,本湯即是治療此症的主要方劑。瘧疾這類病症,多半是因為夏季熱氣潛藏於體內所致,然而暑熱通常會夾雜濕氣,對於脾胃濕氣旺盛的人來說,一旦受到暑熱影響,就會出現上述的症狀。
因此,即使感到口渴,但仍然偏好熱飲。在治療上,應採用苦辛溫和的方法來化解濕氣,讓濕氣消散後,暑熱便失去依附,疾病自然就能痊癒。草果具有辛溫香燥的特性,氣味猛烈且剛烈,能夠治療由脾臟過度寒涼所引起的問題,並能消除停滯於脾臟的濕氣;加上半夏、茯苓的燥性;厚朴、廣皮的散氣效果作為輔助。濕氣阻塞會導致全身氣機不暢,肺部主管全身的氣,所以用杏仁打開肺部通道,使其清肅下降,這樣濕氣又怎能不消散呢?
4. 扶陽湯(鞠通)
少陰三瘧取扶陽,嗜臥形寒氣血傷。舌淡脈微口不渴,桂枝蜀附鹿參當。
扶陽湯,鹿茸(五錢生銼末,先用黃酒煎),蜀漆(炒黑),熟附子,桂枝(各三錢),人參,當歸(各二錢),水八杯,加入鹿茸酒,煎成三小杯,日三服。治少陰三瘧,久而不愈,形寒嗜臥,舌淡脈微,發時不渴,氣血兩虛,此湯主之。此方為腎臟真陽不足,邪伏至深,非輕淺藥餌所能療治者而設。
鹿茸大補腎臟之陽,能通督脈。督脈總督諸陽,為衛氣之根本,使周身陽氣充滿流行。而後人參、當歸大補氣血,助以附子之溫,隨鹿茸同歸於腎,正氣內充,伏邪自潰。蜀漆提其蘊結之邪,升之於上;桂枝解其遊散之邪,疏之於表耳。立方之意,學者宜究心焉。
白話文:
【扶陽湯(鞠通)】
這是針對少陰三瘧症狀的扶陽湯,主要用於治療因長時間病痛導致嗜睡且畏寒,氣血受損的患者。若見到舌頭顏色淡,脈搏微弱,發病時口不渴等症狀,這湯劑就很適合使用。
扶陽湯的成分包括:鹿茸(約15克,生銼末,先用黃酒煎煮)、蜀漆(炒黑)、熟附子、桂枝(各9克)、人參、當歸(各6克)。將這些材料加8杯水,再加入煎好的鹿茸酒,煎煮至剩下3小杯,每日分三次服用。
本湯主要用於治療少陰三瘧,這種病久治不愈,患者會有畏寒、嗜睡等症狀,舌頭顏色淡,脈搏微弱,發病時不會口渴,顯示氣血兩虛。此湯特別適用於腎臟真陽不足,邪氣深藏,一般的輕淺藥物無法根治的情況。
其中,鹿茸是大力補腎陽的成分,能通督脈,督脈主管所有陽氣,是衛氣的根本,能使全身陽氣充足流動。再配合人參和當歸大量補氣血,加上附子的溫熱效果,跟著鹿茸一起進入腎臟,讓正氣充足,潛在的邪氣自然消散。蜀漆能提升深藏的邪氣,將它帶出體外;桂枝則能疏解散在體表的邪氣。這就是創立此湯劑的主要意圖,學者應該深入研究理解。
以上是根據古籍文字的現代語翻譯,並非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