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減味烏梅丸(鞠通)

減味烏梅丸用連,厥陰三瘧服為先。椒萸桂芍姜苓夏,辛苦甘酸體用兼。

減味烏梅丸,半夏,黃連,乾薑,吳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炒黑),烏梅,治厥陰三瘧,日久不已,勞則發熱,或有痞結氣逆欲嘔等證,此方主之。夫瘧邪之發也,雖皆不離乎肝膽之間,但當分其臟腑、經絡之異。如在腑、在經者,其病淺,故僅以小柴胡、青蒿鱉甲等方可矣。

若瘧久不已,結成痞塊,而有氣逆欲嘔等證,其為入臟可知。然厥陰為兩陰交盡之臟,體陰而用陽,有相火內寄。故其為病也,與傷寒相類,亦見氣逆欲嘔、消渴、吐蛔等證。其治也,亦如治傷寒之苦辛雜用,寒熱並投,剛藥以化其陰,柔藥以和其陽,斂者斂,散者散,體用相得,以順厥陰之性。

然則此條之厥陰三瘧而見氣逆欲嘔等證,其為邪犯肝臟,動其肝用,傷其肝體,故用此方以治之耳。

白話文:

[減味烏梅丸(鞠通)]

減味烏梅丸使用了黃連,對於厥陰型的三種瘧疾,這是首選的治療方式。配方包括了花椒、山茱萸、肉桂、白芍、生薑、茯苓、半夏,這些藥材結合了辛、苦、甘、酸的特性,達到全面治療的效果。

減味烏梅丸的成分包含了半夏、黃連、乾薑、吳茱萸、茯苓、桂枝、白芍、炒黑的川椒以及烏梅,主要用於治療厥陰型的三種瘧疾,這種疾病如果長時間未痊癒,工作過度就會發燒,可能還會出現腹部痞滿、氣逆想嘔等症狀,這時,這個處方就是最佳選擇。

瘧疾雖然多發生在肝膽部位,但在判斷病情時,應考慮臟腑及經絡的不同。如果病在腑或在經絡,病情較輕,只需使用小柴胡湯或青蒿鱉甲湯等即可。

然而,如果瘧疾久久未能治癒,形成痞塊,並且出現氣逆想嘔等症狀,可以推測已經進入臟器。厥陰臟是兩陰交匯的地方,本質上屬陰,功能上卻是陽,其中藏有相火。因此,其病徵與傷寒類似,也會出現氣逆想嘔、口渴、嘔吐蛔蟲等症狀。治療上,就像處理傷寒一樣,會同時使用辛、苦的藥材,寒、熱的藥物,剛性的藥材來轉化其陰性,柔性的藥材來調和其陽性,收斂的藥物用於收斂,疏散的藥物用於疏散,使本質和功能得到平衡,以順應厥陰臟的特性。

由此可見,這類瘧疾伴隨氣逆想嘔等症狀,是因為邪氣侵入肝臟,擾亂了肝臟的功能,損傷了肝臟的本質,所以使用此方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