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四 (8)
卷四 (8)
1. 何人飲(景岳)
何人飲子是新方,久瘧雙虛法最良。配入歸陳調氣血,更須煨熟好生薑。
何人飲,何首烏(五錢),人參(三錢),當歸(二錢),陳皮(二錢),煨生薑(兩片),水二鍾,煎八分,於未發前服之。治氣血兩虛,久瘧不止,邪盡而寒熱仍作者。所謂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陰陽相併,則寒熱仍作也。然何以亦發作有時者?皆由正氣餒弱,至其時預為顧慮,於是陽氣困束,寒從中生,久則陽氣仍復而熱矣。方中首烏補肝腎之陰,人參助脾肺之陽,當歸和其營,陳皮理其氣,以為補藥之助。
生薑生則散表,熟則溫中而益其陽氣耳。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何人飲」,是張景嶽創立的新方,對於長期患瘧疾,導致氣血雙虛的情況有極佳的療效。方中使用何首烏、人參、當歸、陳皮,以及燉煮到熟透的生薑,來調和氣血。
具體的配方如下:何首烏五錢,人參三錢,當歸二錢,陳皮二錢,燉熟的生薑兩片。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水量約兩杯,煮至剩下八分水量時即可服用。應在發病前服用此藥,適用於氣血雙虛,長期瘧疾不斷,即使病原已清除,但仍有寒熱交替現象的患者。
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陽氣虛弱導致寒症,陰氣不足導致熱症,陰陽失衡,因此寒熱交替。而之所以發作有固定時間,主要是因為正氣衰弱,在特定時間身體會預先感到不適,此時陽氣受制,內生寒意,長久下來,陽氣恢復,又轉為熱症。此方中的何首烏能滋補肝腎陰氣,人參增強脾肺陽氣,當歸調和血液,陳皮理氣,這些都是補藥的輔助成分。
生薑生用能散寒解表,熟用則能溫暖脾胃並增強陽氣。
2. 杏仁湯(鞠通)
加減銀翹散
肺瘧宜求杏子湯,芩苓翹蔻滑梨桑。寒從背起苔多白,咳嗽頻仍渴飲漿。心瘧熱多煩渴盛,昏狂舌赤又中黃。元犀竹時門冬等,加減銀翹即此方。
杏仁湯,杏仁(三錢),黃芩(一錢半),連翹(一錢半),滑石(三錢),桑葉(一錢半),茯苓塊(三錢),白蔻皮(八分),梨皮(二錢),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治舌白渴飲,咳嗽頻仍,寒從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瘧,此湯主之。夫《內經》有五臟六腑之瘧,惜未詳其治法,茲特採《溫病條辨》中數方,以廣學者見聞。
此為伏暑留於肺絡而發也,故以一派輕宣肺氣,清肅上焦之品,治之自愈。白蔻宣肺滯,杏仁降肺氣,使肺金復其清肅之令。桑葉輕揚入絡,散之於外;黃芩苦寒清金,降之於里。連翹散上焦之血凝氣聚,梨皮利肺部之熱蘊邪留。滑石、茯苓,皆入肺引邪下導耳。
加減銀翹散,連翹(十分),銀花(八分),元參(五分),犀角(五分),竹葉(三分),共為粗末,每服五錢。煎成去渣,滴荷葉汁二、三茶匙,日三服。治熱多昏狂,讝語煩渴,舌赤中黃,脈弱而數,名日心瘧,此方主之。心瘧者,邪氣留伏於心包絡,而化為熱也,最多內閉之慮。
故以犀角輕靈尖銳之品,直清其心臟而泄其邪,麥冬護其心陰,元參滋其腎水,而火自不炎。連翹、銀花、竹葉、荷葉皆輕清滌熱之物,且具解散之功,使浮游之邪外出耳。
白話文:
【杏仁湯(鞠通)】
增刪版的銀翹散
對於因肺部感染導致的類似瘧疾的病症,我們會考慮使用杏仁湯,主要成分包括黃芩、茯苓、銀翪、豆蔻、滑石、桑葉和梨皮。患者可能感覺到背部寒冷,舌苔呈白色,並伴有頻繁的咳嗽和口渴。
杏仁湯由杏仁、黃芩、連翪、滑石、桑葉、茯苓、白豆蔻和梨皮組成。將這些藥材用水煮沸,煮至剩下兩杯量,每天服用兩次。這適用於舌苔白色、頻繁咳嗽和口渴的症狀,特別是因夏季殘留的暑氣導致的肺部疾病,這種情況被稱為肺瘧,此湯正是對應此症的治療方案。
根據《內經》,人體有五臟六腑相關的瘧疾,但未詳細描述治療方法,這裡選取了《溫病條辨》中的幾個方子,以擴大讀者的知識面。
此病是由夏季殘餘的暑熱在肺絡中停留而引發的,所以用一些可以輕鬆宣通肺氣,清肅上焦的藥物來治療,通常能達到痊癒的效果。白豆蔻可以幫助肺部排出滯留物,杏仁可以降低肺氣,讓肺部恢復其清肅的功能。桑葉能夠輕盈地進入絡脈,將熱氣向外散發;黃芩的苦寒特性可以清肺熱,將熱氣帶出體內。連翪可以疏散上焦的血液凝結和氣息聚集,梨皮可以清除肺部的熱毒和邪氣殘留。滑石和茯苓都能進入肺部,將邪氣引導至下方。
增刪版的銀翪散,主要成分包括連翪、銀花、玄參、犀角和竹葉。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煮沸後去掉渣滓,加入荷葉汁二至三茶匙,每日服用三次。這種配方適用於高熱、昏迷、胡言亂語、煩躁口渴、舌頭紅色中心泛黃、脈搏微弱且頻繁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心瘧,此方正是對應此症的治療方案。心瘧是因為邪氣在心包絡中潛伏,轉變為熱氣,最令人擔憂的是可能導致內閉的後果。
因此,我們使用犀角這種輕靈尖銳的藥物,直接清除心臟的邪氣,麥冬保護心臟陰氣,玄參滋養腎臟的水分,從而防止火氣過旺。連翪、銀花、竹葉和荷葉都是輕清解熱的藥物,並且具有散熱的功效,讓邪氣得以從體內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