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清脾飲(嚴用和)

清脾飲子樸芩柴,苓朮甘青半夏加,更益生薑草果服,廓清脾部瘧為邪。

清脾飲,青皮(醋炒),厚朴,柴胡,黃芩(炒),製半夏,茯苓,白朮(土炒),炙甘草,草果,加生薑煎。原方主治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脈來弦數等證。然觀其方藥,並非純用清利之品,其所以為之清脾者,後賢皆謂能廓清脾部之邪耳。夫瘧邪雖伏於肝膽之間,而所以致其伏者,又在於脾,因脾失運化之職,遂致濕濁、痰飲與伏邪互結耳。

方中白朮、甘草補其脾,復其健運;半夏、茯苓行其痰,厚朴散其濕;而獨以青皮入肝,疏其伏邪;草果入脾,散其結滯;柴胡升之,散瘧邪於表;黃芩降之,清瘧邪於裡;引用生薑,亦祛邪辟惡以廓清脾部耳。

白話文:

清脾飲這帖藥方是由嚴用和所創立,主要成分包含青皮(經過醋炒)、厚朴、柴胡、黃芩(經過炒製)、製半夏、茯苓、白朮(土炒過)、炙甘草以及草果,再加入生薑一同煎煮。原本這帖藥方主要是用來治療瘧疾,症狀表現為發熱多於發冷、口苦喉嚨乾燥、小便色赤且排尿時有灼熱感,脈象呈現弦數的情況。

然而,從藥方的成分來看,它並非單純使用清熱或利水的藥材,之所以命名為清脾飲,是因為後世的醫學家認為它能有效清除脾臟部位的病邪。瘧疾的病邪雖然主要藏匿在肝膽之間,但導致病邪藏匿的原因卻與脾臟有關,這是因為脾臟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濕氣、痰液與潛伏的病邪相互結合所致。

在這帖藥方中,白朮和甘草可以滋補脾臟,恢復其健康的運轉功能;半夏和茯苓則能幫助消除痰液,厚朴可散除濕氣;青皮進入肝臟,有助於疏散潛伏的病邪;草果則進入脾臟,能幫助消除結滯;柴胡有助於提升身體機能,從表面散去瘧疾的病邪;黃芩則能深入體內,清潔體內的瘧疾病邪;加入生薑則能驅除病邪,使脾臟部位更加清爽。

2. 常山飲(局方)

常山飲子局方垂,久瘧難痊截病災。知貝果檳薑棗酒,水煎露宿共烏梅。

常山飲,常山(火酒炒五錢),煨草果,檳榔,知母(各一錢),烏梅(二枚),貝母(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渣再用酒煎,待瘧將發時先服。治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夫截瘧一法,古人相沿已久,然考其截之之法,並非有阻截之意,不過使其伏邪潰散,搗其巢窟,寒熱自止耳。常山善吐胸中痰結,引之上升;檳榔能破胸下癖囊,導之下降,使伏邪離而不合。

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使寒熱解而自除。貝母化其不盡之餘痰,烏梅斂其既亡之氣血。薑、棗和營衛,致津液;酒水行經絡,助藥力。煎露一宿者,以瘧由伏暑而起,露能解暑,白露至則炎暑退耳。

白話文:

【常山飲(局方)】

這款常山飲出自古醫方,專門針對久治不癒的瘧疾,能有效控制病情。配方包括:常山(需用火酒炒過,用量五錢)、煨草果、檳榔、知母(以上各一錢)、烏梅(兩顆)、貝母(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一顆)。製作時,以半酒半水來煎煮,煎好後放置一夜,隔天在太陽未升起前,面向東方空腹溫熱服用。藥渣可再利用,加酒煎煮,在預感瘧疾即將發作時提前服用。

此方適用於長期反覆發作的瘧疾,其機制並非簡單地阻斷病情,而是讓潛藏的病邪得以散去,破壞其藏身之所,從而達到止住寒熱交錯的效果。常山能促進胸部積痰的排出,使其向上昇;檳榔則能消除胸腔下方的積滯,促使病邪向下排,使隱伏的病邪無法聚合。

知母能調節因陽明經過熱導致的症狀,草果則能處理太陰經過寒的情況,藉此平衡體內寒熱,自然去除病因。貝母有助清除殘留的痰液,烏梅能收斂流失的氣血。薑與棗調和營衛,促進體內津液生成;酒水則有助於疏通經絡,增強藥效。將煎好的藥露放置一夜,是因為瘧疾多由潛伏的暑熱引起,露水具有解暑的作用,隨著白露季節到來,炎熱的暑氣就會消退。

3. 鱉甲煎丸(《金匱》)

鱉甲煎丸鼠䗪蜣,桃丹硝樸桂乾薑,柴芩夏芍阿瞿藶,石葦人參蜂大黃,烏扇紫葳灶下土,頻添清酒浸之良。即將鱉甲和同煮,搗爛為丸法異常。

鱉甲煎丸,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大黃,桂枝,石葦,厚朴,紫葳,半夏,阿膠,芍藥,牡丹,䗪蟲(各五分),葶藶,人參(各一分),瞿麥(二分),蜂窠(四分),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俟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治瘧久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此丸主之。方中寒濕並用,攻補兼施,化淡行血,無所不備,而又以蟲蟻善走入絡之品,搜剔其蘊結之邪。柴、桂領之出表,硝、黃導之降里,煅灶下灰、清酒助脾胃而溫運,鱉甲入肝絡而搜邪。空心服七丸,日三服者,取其緩以化之耳。

白話文:

【鱉甲煎丸的配方與製法】

這藥丸主要成分有:經過烘烤的鱉甲,燒製過的烏扇,黃芩,柴胡,炒熟的鼠婦,乾薑,大黃,桂枝,石葦,厚朴,紫葳,半夏,阿膠,芍藥,牡丹皮,炒熟的蠼螋蟲,葶藶,人參,瞿麥,蜂巢,赤硝,炒熟的蜣螂,桃仁。將這些材料按比例混合,然後研磨成粉末。

另取一斗煅燒過的竈下灰,用一斛五斗的清酒浸泡灰燼,待酒量減半時,將鱉甲放入其中一同煮至軟化,狀似膠漆,然後絞出汁液,再將上述的藥粉加入,攪拌均勻後製成大小如梧桐子的藥丸。

服用方法是:在空腹時,每次服七粒,每日三次。

【主治功能】

此藥丸主要治療長期瘧疾形成的腹部包塊,也就是所謂的"瘧母"。藥方中同時使用寒性和濕性藥材,既能攻擊病源也能滋補身體,能促進血液循環,去除瘀血,無所不包。且利用了昆蟲能深入微細部位的特性,幫助排除體內深藏的病邪。柴胡和桂枝能帶領藥效至表層,硝石和大黃則能引導藥效至深處,竈下灰和清酒能溫暖脾胃,促進運化,而鱉甲能進入肝臟網絡,尋找並驅除病邪。空腹服用,每天三次,是為了讓藥效緩慢而深遠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