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四 (6)
卷四 (6)
1. 治瘧之劑
夫瘧之一證,《內經》論之甚詳,其要領所云: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由此觀之,凡瘧之發,無不由於伏暑而致。人身邪正,固勢不兩立。然六淫之正邪,皆可伏而後發,乘人之虛處而伏之,再遇外感之邪相觸,外內相引,新故相亂,而病作矣。
伏邪既動,必與人身營衛之氣交爭,故寒熱按時而作,正氣旺者,一日一作,正氣衰者,或間日,或二日,必待正化邪盡而病愈。蓋寒熱一次,則邪減一分,故每日發者易愈,邪化之速也;其間日與二日發者難愈,以正虛不能與之連日相爭,故休數日乃作,如此則化之遲耳。治之者,必本其所伏之處,疏之、化之,使其寒熱漸輕,然後可用劫截之法。
其本之者何?痰也,血也。蓋暑乃無形之邪,其所以依踞者,必賴有形之痰、血為之留伏,故古人有無痰不作瘧之論。學者於此體會詳察之,則治瘧之法無遺蘊矣。
白話文:
關於治療瘧疾的方法,根據《內經》的詳細討論,其主要觀點認為:夏天受暑氣侵襲,到了秋天就會引發瘧疾。又說:夏季酷熱而出汗不暢的人,到了秋季容易形成風瘧。由此看來,所有瘧疾的發作,無一不是由於潛藏的暑氣所致。人體內的正氣和邪氣,本來就無法同時存在。然而,外來的六種病邪(風、寒、濕、暑、燥、火)都有可能先潛伏在人體內,等到人體虛弱時才發作,當再次受到外界病邪的刺激,內外病邪相互勾結,新舊病邪混亂,疾病就發生了。
一旦潛伏的病邪被激活,必然會與人體內的營衛之氣發生衝突,因此會出現按時發作的寒熱症狀。正氣旺盛的人,每天會發作一次;正氣衰弱的人,可能會隔一天或兩天發作一次,必須等到正氣完全清除邪氣,疾病才能痊癒。每次寒熱發作,邪氣就會減少一部分,所以每天發作的患者比較容易痊癒,因為邪氣消散得較快;而隔天或兩天發作的患者較難痊癒,是因為正氣虛弱,無法連續幾天與邪氣對抗,所以會間歇幾天才發作一次,這樣邪氣消散的速度就會慢很多。治療上,必須根據邪氣潛伏的位置,進行疏導和化解,讓寒熱症狀逐漸減輕,然後才能採用更強烈的療法。
那麼,邪氣究竟依附在哪裡呢?答案是痰和血液。暑氣本是無形的邪氣,它之所以能在人體內潛伏,必須依靠有形的痰和血液作為載體,因此古人有「無痰不成瘧」的說法。學習醫術的人應該在此深入體會和細心觀察,這樣就能掌握治療瘧疾的所有精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