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33)
卷三 (33)
1. 參朮健脾丸(東垣)
成方參朮健脾丸,枳實陳皮查麥傳。神麯糊丸米飲下,脾虛食滯服之安。
參朮健脾丸,人參(二兩),陳皮(一兩),白朮(土炒二兩),麥芽(炒一兩),山查(一兩五錢),枳實(三兩),神麯糊丸,米飲下。治脾虛飲食不消。此為食積、痰滯內瘀,脾胃已虛者而設也。夫脾胃之虛,其來也漸,固為病之本;而食積停滯,其來也驟,則為病之標。
治病當明標本緩急。急則治其標,故方中雖消補並行,而仍以治標為急。故君以枳實之苦寒,破氣行血,消食消痰,為磨積之主藥。而後以參、術駕馭之,不使其過而傷正。且枳實得參、術之力,而用益彰,參、術得枳實則補而不滯,兩者互相為用。然必竟因食積起見,故又以麥芽之化谷,山查之化肉而贊助之。
脾虛停積,則氣不行,故以陳皮理之。用神麯糊丸者,助其蒸化。米飲下者,藉穀氣以和脾胃耳。
白話文:
【參朮健脾丸(東垣)】
組成參朮健脾丸的成方,包括了人參、陳皮、白朮、麥芽、山楂、枳實及神麯,這些成分有助於消化食物。將這些成分做成丸狀,服用時搭配米湯。適用於脾虛導致食物不易消化的情況。
這配方主要針對飲食過量、痰滯內瘀等問題,特別是對於脾胃已經虛弱的人來說。脾胃虛弱是長期逐漸形成的,這是病根;而食物積滯突然發生,則是表面的症狀。
治療疾病要明白病根與表面症狀的輕重緩急。當表面症狀急迫時,應先處理表面問題。因此,雖然此方同時具有消化與滋補作用,但主要還是以解決表面問題為優先。其中,枳實的苦寒性質可以破氣行血,幫助消化食物和消除痰滯,是消除積食的主要成分。再以人參和白朮輔助,避免枳實過度使用而傷害身體。此外,人參和白朮結合枳實能更有效發揮功效,使滋補而不至於造成阻滯,兩者相互配合。
因為食物積滯引起脾虛,氣血運行受阻,所以使用陳皮來調理。使用神麯糊做成丸狀,有助於消化。服用時搭配米湯,可以利用穀物氣味來調和脾胃。
2. 枳實消痞丸(東垣)
枳實消痞丸參朮,茯苓甘草乾姜合,黃連樸夏麥芽焦,虛痞潛消脾自得。
枳實消痞丸,枳實(麩炒),黃連(薑汁炒四錢),半夏曲,麥芽(炒),人參,白朮(土炒),茯苓(各三錢),炙甘草,乾薑(各二錢),厚朴(三錢),蒸餅糊丸。治心下虛痞,懶倦惡食,右關脈弦。夫滿而不痛者為痞,痞屬無形之邪,自外而入,客於胸胃之間,未經有形之痰、血、飲食互結,僅與正氣搏聚一處為患。
故以黃連、乾薑並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則無論寒熱之邪,皆可開泄,二味實為治痞之主藥。然痞結於中,則氣壅濕聚,必漸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實破氣,厚朴散濕,麥芽化食,半夏行痰,自無膠固難愈之勢。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必以四君子坐鎮中州,祛邪扶正,並駕齊驅。
故此方無論虛實之痞,皆可治之。用蒸餅糊丸者,以穀氣助脾胃之蒸化耳。
白話文:
【枳實消痞丸(東垣)】
這個方子叫做枳實消痞丸,是由枳實、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薑、黃連、厚朴、半夏和麥芽組成的。這些成分經過特定的方式炮製後,再混合蒸餅糊製成丸狀。
此方主要用來治療一種稱為「虛痞」的情況,患者會感到心下不適,容易疲憊,對食物缺乏興趣,並且在右手關脈的位置能摸到緊繃的脈象。這種滿脹感不是由疼痛引起的,而是由無形的邪氣引起,它從外面進入,影響胸胃區域,尚未形成有形的痰、血液凝塊或食物積滯,只是與體內正氣互相纏鬥造成不適。
因此,我們使用黃連和乾薑兩種成分,一辛一苦,一散一降,這樣不管是由寒還是熱引起的邪氣,都能被開解釋放,這兩種成分是治療這種痞症的主要藥物。然而,如果邪氣在體內聚集,就會導致氣機阻塞和濕氣聚集,久而久之可能導致痰和食物積滯,因此使用枳實來疏通氣機,厚朴來去除濕氣,麥芽來消化食物,半夏來幫助化解痰液,這樣就不會形成難以治癒的狀態。
但是,邪氣之所以能在體內聚集,往往是因為體質本來就較虛弱,所以必須加入四君子湯的成分來強壯中焦,既去除邪氣又增強體質,讓兩者達到平衡。
因此,無論是實證還是虛證的痞症,這個方子都能有效治療。使用蒸餅糊製成丸狀,是為了利用穀類的氣息來幫助脾胃運作,促進消化吸收。
3. 葛花解酲湯
葛花解酲白蔻砂,青陳參朮木香誇,二苓澤瀉乾薑曲,過飲傷脾濕病查。
葛花解酲湯,葛花,白豆蔻,砂仁(各一錢),木香(一分),青皮,陳皮,人參,白朮(炒),茯苓(各四分),炒神麯,乾薑,豬苓,澤瀉(各三分),治酒積,或嘔吐,或泄瀉,痞滿頭痛,小便不利等證。夫酒之為物,其質雖陰,其性則陽,故多飲則身熱面赤,久則性去而質留。
質者水也,陰也,但隨人之臟氣而為病。若陽盛者,多化濕熱;陰盛者,多化濕寒。然脾胃正氣不虛,則隨飲隨化,亦無以上諸證。治之者,先宜以參、術補脾之正氣,復以乾薑溫脾中之陽,而助其健運。濕性黏膩,故以豆蔻、砂仁、木香、青皮、陳皮,一派辛香燥烈之品以佐之。
酒乃谷所釀成,故以神麯消之。論治酒之法,解表,利小便,亦為兩大法門,故以葛花入陽明,以解在表之酒濕,苓、瀉達小腸,以滲在裡之酒濕耳。
白話文:
【葛花解酲湯】
葛花解酲湯的成分包括:葛花、白豆蔻、砂仁(各約3.75克),木香(約0.3克),青皮、陳皮、人參、炒白朮、茯苓(各約1.5克),炒神麯、乾薑、豬苓、澤瀉(各約1.125克)。這帖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因酒精過量引起的症狀,如嘔吐、腹瀉、胸悶脹滿、頭痛及小便不順等。
酒的本質雖屬陰性,但其性質偏陽,因此過量飲酒會導致身體發熱、臉部泛紅,長期下來,酒的性質可能消失,但其物質卻會殘留在體內。這物質就是水,屬於陰性,會根據個人的臟腑氣質造成不同的疾病。如果陽氣旺盛的人,可能會轉化為濕熱;陰氣旺盛的人,則可能轉化為濕寒。然而,只要脾胃的正常功能沒有受損,那麼飲酒後就能即時分解酒精,不會出現上述的各種症狀。
治療此類病症,首先應該用人參和白朮來補充脾胃的正氣,再以乾薑來溫暖脾臟中的陽氣,幫助脾胃運化。由於濕氣具有黏膩的特性,所以需要使用白豆蔻、砂仁、木香、青皮、陳皮這些辛香燥烈的藥材來輔助。
酒精是由穀物醞釀而成,因此可使用神麯來促進分解。在治療酒精相關疾病的策略上,除了解表(即散發體內的邪氣)和利小便(即促進尿液排出)是兩大重要原則外,還需利用葛花進入胃經,以清除體表的酒精濕氣;並使用茯苓和澤瀉,以排泄體內的酒精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