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21)
卷三 (21)
1. 涼膈散(局方)
涼膈散中梔子翹,黃芩甘草大黃硝,薄荷竹葉同生蜜,中上焦煩熱勢燎。
涼膈散,連翹(四兩),大黃(酒浸),芒硝,甘草(各二兩),黑山梔,酒芩,薄荷(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加竹葉、生蜜煎。治火邪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閉,以及斑黃狂亂等證。夫火邪至於上中二焦,與胃中宿食渣滓之物,結而不散,則為以上種種諸證。
若火之散漫者,或在裡,或在表,皆可清之、散之而愈。如挾有形之物,結而不散者,非去其結則病終不痊。故以大黃、芒硝之盪滌下行者,去其結而逐其熱。然恐結邪雖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黃芩、薄荷、竹葉清徹上、中之火,連翹解散經絡中之餘火,梔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則有形、無形、上下、表裡諸邪,悉從解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緩之也。
白話文:
【涼膈散(局方)】
涼膈散的成分包括梔子、連翹、黃芩、甘草、大黃、芒硝、薄荷、竹葉和生蜜。主要用於治療上中焦的煩熱症狀。
具體來說,涼膈散是由四兩的連翹、經過酒浸的大黃、芒硝、甘草各二兩,以及各一兩的黑山梔、酒芩、薄荷組成。使用時,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再加入竹葉和生蜜一起煎煮。
這種藥方主要適用於火邪上盛,導致中焦燥實的情況,症狀可能包括:煩躁口渴、眼睛紅腫、頭暈、口腔潰瘍、嘴脣乾裂、吐血、鼻血、大小便不通暢,甚至出現黃疸、精神錯亂等情況。當火邪影響到上中焦,與胃中的食物殘渣結合,形成結塊不散,就會產生上述各種症狀。
對於火邪散漫的情況,無論是在體內還是皮膚表面,都可以通過清熱或散熱的方式來治療。然而,如果火邪與有形的物質結合,形成結塊,不將其去除,疾病將無法完全治癒。因此,我們利用大黃和芒硝的清熱和下行作用,來消解結塊並驅除熱邪。
但是,為了防止結塊去除後,仍然存在遊離的火邪,散佈在上中焦,我們還加入了黃芩、薄荷和竹葉,以清除上中焦的火邪。連翹能分解經絡中的剩餘火邪,梔子則能將火邪由上至下,引導其向下排出。這樣,無論是有形的、無形的,上焦、中焦或是內外的邪氣,都能得到全面的解除。
至於使用甘草和生蜜的原因,是因為疾病發生在膈部,甘草的甜味能緩解這種情況。
2. 左金丸
左金丸子出先賢,一兩吳萸六兩連。金令左行平木火,吞酸脅痛病纏綿。
左金丸,黃連(六兩薑汁炒),吳萸(一兩鹽水泡),水丸。治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吐酸,一切疝氣之屬於肝火者。夫吞酸、吐酸、疝氣等證,各有寒熱之不同,而屬於肝火者為尤多。以肝居於左,其味酸,有相火內寄,其脈絡陰器,抵少腹,故為諸證。蓋氣有餘即是火,肝火有餘,不得不假金令以平之。
黃連苦寒入心,直折心火,不特實則瀉其子,且使火不刑金,則金令得以下行,而木自平矣。吳萸辛熱,能入厥陰,行氣解鬱,又能引熱下行,且引黃連入肝,一寒一熱,一苦一辛,同治厥陰氣火有餘,故疝氣之偏於熱者,亦能取效耳。
白話文:
【左金丸】
左金丸源自古賢智慧,藥方比例是:吳茱萸一兩,黃連六兩。此藥丸能調和肝火,舒緩因肝火旺盛所導致的胃酸過多及脇部疼痛,這些症狀往往持續不斷。
左金丸的成分包括:黃連(需用六兩薑汁炒製)、吳茱萸(需用一兩鹽水浸泡)。本藥適用於肝火亢盛,引起左側脅部疼痛,以及胃酸倒流等症狀,對所有因肝火過旺導致的疝氣問題也有療效。
吞酸、吐酸、疝氣等症狀雖然各有所異,但其中大多數與肝火旺盛有關。由於肝臟位於身體左側,其性質酸,且內部寄存有相火,肝脈貫穿生殖器官,抵達下腹部,因此產生上述各類症狀。氣血過剩即轉化為火,肝火過旺時,就必須藉助金屬的特性來平衡它。
黃連性苦寒,能深入心臟,直接抑制心火,不僅能通過「實則瀉其子」的原理調節身體,還能使火氣不再侵害肺金,如此一來,金屬的特性得以順利下行,肝氣自然平和。吳茱萸性辛熱,能進入肝臟,行氣解鬱,同時也能引導熱氣下行,並且帶領黃連進入肝臟,一寒一熱,一苦一辛,共同調理肝臟的氣火過旺問題,所以對於疝氣中偏熱的症狀,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龍膽瀉肝湯(局方)
局方龍膽瀉肝湯,車澤柴芩生地黃,歸草木通梔子等,厥陰濕火力能匡。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酒炒),梔子(酒炒),黃岑(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酒炒),柴胡,生甘草,治肝膽濕火熾盛,脅痛耳聾,或筋痿陰汗,以及陰腫陰痛,淋濁溲血等證。夫相火寄於肝膽,其性易動,動則猖狂莫制,挾身中素有之濕濁,擾攘下焦,則為種種諸證。
或其人肝陰不足,相火素強,正值六淫濕火司令之時,內外相引,其氣並居,則肝膽所過之經界,所主之筋脈,亦皆為患矣。故以龍膽草大苦大寒,大瀉肝膽之濕火。肝膽屬木,木喜條達,邪火抑鬱,則木不舒,故以柴胡疏肝膽之氣。更以黃芩清上,山梔導下,佐之以木通、車前、澤瀉,引邪熱從小腸、膀胱而出。
古人治病,瀉邪必兼顧正,否則邪去正傷,恐犯藥過病所之弊。故以歸、地養肝血,甘草緩中氣,且協和各藥,使苦寒之性不傷胃氣耳。
白話文:
【龍膽瀉肝湯(局方)】
這方藥是根據古方製定的龍膽瀉肝湯,配方包含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柴胡及生甘草等藥材。這些藥材能有效治療肝膽濕火旺盛所導致的症狀,如脅痛、耳聾、筋萎縮、陰部出汗、陰部腫痛、尿道感染、血尿等問題。
相火寄存在肝膽之中,其性質容易活躍,一旦活躍,就會失控,加上身體內固有的濕氣,擾亂下腹部的正常運作,便會產生多種症狀。有些人肝臟陰氣不足,相火本來就強,恰逢外界環境濕熱,內外因素相互影響,肝膽經絡和主導的筋脈也會受影響。因此,用龍膽草這種極苦極寒的藥材,可以大力清除肝膽的濕火。
肝膽屬木,木性喜自由伸展,如果邪火壓抑,木就不能舒展,所以用柴胡來疏解肝膽的氣滯。再輔以黃芩清熱,梔子導引熱氣下行,加上木通、車前子、澤瀉等藥材,幫助將邪熱從小腸和膀胱排出。
古人在治療疾病時,排除邪氣的同時,必定會照顧到正氣,否則邪氣雖然被消除了,但正氣也可能受到傷害,可能會產生藥效過猛的副作用。因此,使用當歸和生地來滋養肝臟血液,用甘草來調和中氣,並讓各藥物之間協同作用,使苦寒藥物不會損傷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