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3)

1. 二妙丸

三妙丸,四妙丸

二妙丸中蒼朮先,和同黃柏兩相兼。若增牛膝名三妙,苡薏加之四妙賢。

二妙丸,蒼朮,黃柏,治濕熱盛於下焦而成痿證者。夫痿者萎也,有軟弱不振之象,其病筋脈弛長,足不任地,步履歪斜,此皆濕熱不攘,蘊留經絡之中所致。然濕熱之邪,雖盛於下,其始未嘗不從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潔其源。方中蒼朮辛苦而溫,芳香而燥,直達中州,為燥濕強脾之主藥。

但病既傳於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黃柏苦寒下降之品,入肝腎直清下焦之濕熱,標本並治,中下兩宣,如邪氣盛而正不虛者,即可用之。

本方加牛膝,為三妙丸。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肝腎不虛,濕熱決不流入筋骨。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領蒼朮、黃柏入下焦而祛濕熱也。

再加苡仁,為四妙丸。因《內經》有云: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者主潤宗筋,宗筋主束筋骨而利機關也。苡仁獨入陽明,祛濕熱而利筋絡,故四味合而用之,為治痿之妙藥也。

白話文:

【二妙丸】

二妙丸的主要成分是蒼朮與黃柏,適用於下焦濕熱過盛導致的痿證。痿證表現為身體部位軟弱無力,主要影響筋脈,使得行走困難,步伐歪斜。這些症狀是由於濕熱滯留在經絡中無法排除所導致。然而,濕熱的根源往往起自脾胃,因此治療時應從根本著手,如同清理水源一般,必須從源頭做起。

方中的主要藥材蒼朮,具有辛溫與芳香特性,能有效燥濕強脾,直接作用於中焦(脾胃)。

然而,當病變已影響至下焦,單純調理中焦已不足夠,此時黃柏的苦寒性質能直達肝腎,清除下焦的濕熱,達到全面治療的效果。對於邪氣旺盛但正氣尚未虛弱的情況,此方非常適用。

加入牛膝後,則成為三妙丸。因濕熱易侵襲虛弱之處,如果肝腎功能正常,濕熱就不會進入筋骨。牛膝能補充肝腎,強化筋骨,引導蒼朮與黃柏深入下焦,去除濕熱。

進一步添加苡仁,即成為四妙丸。根據《內經》所述,治療痿證應專注於陽明經。陽明經負責滋養宗筋,宗筋則束縛筋骨,維持關節靈活。苡仁獨特的作用在陽明經,能去除濕熱,利於筋絡,因此四種藥材合併使用,是治療痿證的絕佳配方。

2. 八正散(局方)

八正車前與木通,草梢滑石黑梔同,大黃萹蓄和瞿麥,加入燈心分利功。

八正散,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滑石,甘草梢,黑山梔,大黃,加燈心煎。治濕熱下注,咽乾口渴,少腹急滿,小便不通,或淋痛尿血等證。夫淋之為病,雖有多端,其辨別不過虛實兩途,若有邪而實者,其來必痛,或濕熱,或瘀血,有邪證、邪脈可據者,悉從膀胱、溺道而來;若不痛而屬虛者,由腎臟精道而來。蓋前陰雖一,內有兩竅,一為溺竅,一為精竅,故淋之一證,無不出於腎與膀胱也。

然膀胱一腑,有下口而無上口,其水皆從大小腸之分別清濁而下滲為溺,則知濕濁瘀血,亦由此處而滲入膀胱為病焉。故此方以大黃導濕熱直下大腸,不使其再入膀胱,庶幾源清而流自潔耳。其既蓄於膀胱者,又不得不疏其流。以上諸藥,或清心而下降,或導濁以分消,自然痛可止,熱可蠲,濕熱之邪,盡從溺道而出矣。

白話文:

【八正散(局方)】

八正散的組成成分包括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滑石、甘草梢、黑山梔以及大黃,再加上燈心草一同煎煮。

這種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下注所導致的症狀,如咽喉乾燥、口渴、小腹部緊繃飽脹,以及小便不暢或排尿時感到疼痛,甚至尿中有血的情況。

淋病的病因雖然多種多樣,但大致可以分為虛證和實證兩類。若是實證,通常會伴隨疼痛,可能是因為濕熱或瘀血引起,且會有相關的病徵和脈象作為依據,這些症狀大多源自膀胱和尿道。反之,如果沒有疼痛,屬於虛證,則多是由腎臟的精氣不足所致。人體的前陰部位雖然只有一個,但內部卻有兩個不同的通道,一個是尿道,另一個是精液排出的管道。因此,淋病的產生,無論如何都離不開腎臟和膀胱的功能失調。

然而,膀胱這一個器官,只有出口而無入口,其中的水分主要來自大小腸對食物消化後的清濁分離,然後向下滲透成為尿液,由此可知,濕濁和瘀血也是通過這個過程滲入膀胱,進而引發疾病。所以,八正散中的大黃能引導濕熱直接下行至大腸,避免它再次進入膀胱,這樣就能確保源頭的清潔,使流出的尿液更加純淨。對於已經在膀胱內積聚的濕熱,我們必須設法疏通其出路。上述的藥材,有的能清心火並促使其下降,有的能幫助排出體內的濁物,這樣一來,疼痛可以得到緩解,熱度也能減輕,濕熱的邪氣就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了。

3. 潤燥之劑

燥者,有金燥,有火燥。金燥為六淫之邪,不為重病,故《經》無秋傷於燥之文,但云:西方生燥,燥生金。又云:神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又云:清氣大來,燥之勝也。夫金在氣則天,蒼蒼悠悠,星漢光明而不變也;在質則金,堅強瑩潔,萬古而不磨滅也;在位則西,東作而西成也;在時則秋,春華而秋實也;在病則毛髮蒼隕等疾,猶秋葉之搖落,而根干精華內蘊也。譬之盛夏之時,百草繁茂,林木流津,一至秋風肅殺,萬物催枯,其於人也亦然。

此金氣主成功,燥不為重病,故《內經》諸篇皆以秋傷於濕為病,不言秋傷於燥者是也。至於火燥者,皆陰虧液涸而致,《易》曰:火就燥。又云: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其為病,燥於外則皮膚皺揭,燥於中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則咽鼻焦乾,燥於下則便溺閉結。此皆言火氣之燥也。

燥萬物之不燥,就萬物之已燥,火也;不待火而自燥,火不能就之燥,金也。金則自燥,不能燥物,火不止燥能燥;萬物皆可濕,金不可濕,此金燥與萬物之燥所以不同也。篇中所採,皆火燥之方,僅謹錄鞠通、吳氏二方,為金燥之一法耳。

白話文:

[潤燥之劑]

所謂燥,分為金燥和火燥兩種。金燥屬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一的邪氣,並非重大疾病,因此《黃帝內經》並未提及秋天因燥氣而受傷的情況,只說:西方屬燥,燥氣生成金屬。又說:神靈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再說:當清氣盛行時,就是燥氣佔優勢的時候。金在氣象上表現為蒼茫遼闊的天空,星光閃爍且恆定不變;在物質上表現為金屬,堅韌光潔,歷久不衰;在方位上代表西方,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在時間上代表秋季,春天開花,秋天結果;在疾病上則表現為頭髮、皮膚乾枯等症狀,就像秋天的葉子凋零,但樹木的根部和內部仍然充滿活力。這就好比在炎熱的夏季,草木茂盛,森林裡流淌著水份,一旦秋風吹起,萬物開始乾枯,對於人體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金氣主要掌管成熟與收穫,燥氣不會造成嚴重疾病,因此《黃帝內經》的各篇章中,都以秋天因濕氣而生病作為描述,而不提及秋天因燥氣而生病的情況。至於火燥,通常是由於體內陰液不足導致,《易經》提到:火會尋找燥的地方。又說:使萬物乾燥的,沒有什麼比火更厲害。火燥造成的疾病,若在外表現為皮膚皺紋,若在內則使精血乾涸,若在上方則喉嚨和鼻子乾燥,若在下方則排泄困難。這些都是描述火氣導致的燥。

萬物本身不會自發乾燥,只有當萬物已經乾燥時,火才會介入使其更乾燥,這是火的作用;不需要火就能自行乾燥,即使火也不能使其更乾燥,這是金的特性。金可以自發乾燥,但無法使其他東西乾燥;火不僅能使自身乾燥,還能讓其他東西乾燥;萬物大多可以被濕潤,但金卻不能被濕潤,這就是金燥與萬物之燥不同的地方。本章節選錄的方子,都是針對火燥的療法,只謹慎地記錄了鞠通和吳氏兩個方子,作為處理金燥的一種方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