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4)

1. 杏蘇散

杏蘇散是鞠通方,金燥微寒肺受戕。枳桔二陳薑棗引,前胡降氣下痰良。

杏蘇散,杏仁,蘇葉,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前胡,生薑,大棗,治秋分以後,小雪以前,秋燥寒微之氣,外束皮毛,肺金受病,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脈象微弦等證。夫燥淫所勝,平以苦溫,即可見金燥之治法。《經》又云: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大涼肅殺,華英改容。

當此之時,人身為驟涼所束,肺氣不舒,則周身氣機為之不利,故見以上等證。方中用杏仁、前胡,苦以入肺,外則達皮毛而解散,內可降金令以下行。蘇葉辛苦芳香,內能快膈,外可疏肌。凡邪束於表,肺氣不降,則內之津液蘊聚為痰,故以二陳化之。枳、桔升降上下之氣,薑、棗協和營衛,生津液,達腠理,且寓攘外安內之功,為治金燥微邪之一則耳。

白話文:

【杏蘇散】

杏蘇散這方劑是出自鞠通的方子,適用於金秋微寒之季,肺部受到乾燥侵襲的情況。方中包含杏仁、蘇葉、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前胡、生薑和大棗等成分,主要治療秋分後至小雪前,因秋燥與微寒氣候影響,導致外皮受束,肺部受損,出現輕微頭痛、畏寒、咳嗽有稀痰、鼻塞、咽喉不適及脈象微弦等症狀。

根據中醫理論,若身體遭受過度的乾燥侵害,應以苦溫調和,這是對抗金燥的治則。《黃帝內經》亦提及:當陽明之氣佔優時,人體內部會產生清冷感,導致全身氣機肅殺,影響身體機能。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體可能因突然的寒冷束縛,導致肺氣無法順暢,進而影響全身氣機運作,造成前述症狀。此方中的杏仁和前胡,性苦入肺,既能疏散外感,又能降氣下行。蘇葉則有辛香之性,內可舒緩胸膈,外可疏解肌膚。當邪氣束縛於表層,肺氣不能下降,體內的津液會聚集形成痰液,因此使用二陳湯來化解。枳實與桔梗可以調節上下氣機,生薑和大棗能協調營衛,促進津液生成,打通腠理,並有外攘內安的功效,這是治療金燥微邪的一種方法。

2. 瓊玉膏(申先生)

乾咳無痰瓊玉膏,地黃參蜜茯苓熬,臞仙加入沉香珀,培土生金痰自消。

瓊玉膏,地黃(四斤),茯苓(十二兩),人參(六兩),白蜜(二斤),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入蜜煉稠,再將參、苓為末和入,磁罐封。水煮半日,白湯化服。臞仙加琥珀、沉香各五錢調入,自云奇妙。治肺陰虧損,乾咳無痰。夫咳嗽一證,古人雖分肺燥、脾濕兩途,然其病總不離於肺臟所致。

蓋肺為嬌臟,畏熱畏寒,其間不容毫髮,故無論飲食,偶一失慎嗆入,必咳出方已。雖有外感、內傷之不同,因熱、因寒之互異,其屬於外者,無非邪束於肺,屬於內者,或為火熏,或為寒逼。其為寒飲上凌者,固有寒飲之脈證可據;即火之為病,亦尚有虛、實之不同。實火者,或清或散;虛火者,皆因金水虧竭而來,故雖被火熏,肺中無津液為痰,僅作癢而乾咳也。方中以地黃滋腎水,白蜜養肺陰,使金水相生,而燥咳自止。

用人參者,取土旺金生,虛則補母之義。茯苓色白入肺,使金令下行,即有濁痰,亦可隨之而下矣。加沉香、琥珀者,一則流利其氣,一則通達其血耳。

白話文:

【瓊玉膏(申先生版)】

這是一個用於治療乾咳無痰的瓊玉膏處方,主要成分包括地黃、人參、蜂蜜和茯苓,這些材料需經過熬煮。具體比例為地黃四斤,茯苓十二兩,人參六兩,白蜜二斤。首先將地黃熬成汁去渣,然後加入蜂蜜煉至濃稠,再把人參和茯苓磨成粉末混合進去。最後,將混合物裝入磁罐密封,用水煮半日,服用時用溫水融化。臞仙在此基礎上添加了琥珀和沉香各五錢,稱此配方效果奇佳。主要適用於肺陰不足導致的乾咳無痰。

咳嗽這一症狀,古人雖分為肺燥和脾濕兩種情況,但歸根結底,病因大多與肺臟相關。

肺臟非常脆弱,既怕熱又怕冷,稍有不慎,如飲食不慎嗆入,就會引起咳嗽。不管是外界因素還是身體內部問題,外部因素通常是由於肺部受邪,內部因素可能是由火氣薰蒸或是寒氣侵襲所致。如果是寒飲上逆的情況,會有相應的寒飲脈象和症狀;即便火氣為患,也有虛實之分。實火,可以清熱或疏散;虛火,多由金水(肺和腎的功能)虧損引起,即使有火氣薰蒸,肺部缺乏津液,無法生成痰,只會乾咳。處方中地黃滋補腎水,蜂蜜滋潤肺陰,使肺腎功能協調,乾燥的咳嗽自然得以緩解。

使用人參,是基於土旺則金生,虛弱時應補充母親(在五行理論中,土生金,肺屬金,脾屬土,脾為肺之母)的道理。茯苓色白,能入肺經,使肺氣下降,即使有渾濁的痰,也能順利排出。添加沉香和琥珀,一方面能促進氣血流通,另一方面有助於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