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平胃散(局方)

平胃散中蒼朮甘,陳皮燥濕助脾元。土邪敦阜宜宣導,水濕停痰嵐瘴蠲。

平胃散,蒼朮(泔浸二錢),厚朴(姜炒),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一錢),加薑、棗煎。治脾胃土濕太過,胸腹痞滿,或嘔、或瀉,以及宿食不消,山嵐瘴霧,不服水土等證。夫土曰稼穡,不及為之卑堅,太過則曰敦阜。平胃者,平胃中之敦阜也。然土無成位,濕無專主,皆從化而來,從化而去,隨人之臟氣使然,陰虛者化為濕熱,陽虛者化為寒濕。故治此者,當因其未化而化之,乃無後患。

故用蒼朮辛溫燥濕,辟惡強脾,可散可宣者,為化濕之正藥。厚朴苦溫,除濕而散滿;陳皮辛溫,理氣而行痰,以佐蒼朮之不及。但物不可太過,過剛則折,當如有制之師,能戡禍亂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藥,能補能和者,贊輔之,使濕去而土不傷,致於平和也。

白話文:

【平胃散(局方)】

平胃散的成分包括蒼朮、甘草、陳皮。蒼朮可以燥濕且增強脾臟功能,陳皮則有助於燥濕,支持脾臟健康。它能幫助排除身體內的水濕、痰濕,以及山間的瘴氣。

平胃散的組成有蒼朮(用米湯浸泡兩錢)、厚朴(用薑炒過)、陳皮(去白)、甘草(炙過,各一錢),再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它主要治療脾胃濕氣過重導致的胸腹脹滿,或是嘔吐、腹瀉,以及食物消化不良,甚至因環境影響如山區瘴氣、水土不服等問題。脾胃功能就像農業耕種,如果功能弱小會導致消化困難,功能過盛則稱為敦阜。使用平胃散就是為了平衡這過盛的脾胃功能。

然而,脾胃並無固定位置,濕氣也無特定源頭,它們都是由身體其它部分轉化而來,再被轉化而去,這全依賴個人的臟腑氣質。對於陰虛的人,濕氣可能轉化為濕熱;對於陽虛的人,濕氣可能轉化為寒濕。因此,在治療上,我們應在濕氣還未轉化前就進行處理,以免產生後續問題。

所以,平胃散使用了蒼朮,它性辛溫,能燥濕,避邪,強化脾臟,是處理濕氣的正藥。厚朴,苦溫,能除濕,散去脹滿感;陳皮,辛溫,能理氣,促進痰液排出,與蒼朮相輔相成。但是,任何東西都不能過量,過度的剛烈會導致反效果,就像一個有紀律的軍隊,才能平定禍亂,帶來和平。因此,使用甘草,這是中州的藥材,既能補充也能調和,作為輔助,讓濕氣被清除,同時不傷害脾胃,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

2. 防己黃耆湯(仲景)

防子黃耆金匱湯,更加朮草細參詳。脈浮風濕邪留表,達衛和營藉棗姜。

防己黃耆湯,防己(一兩),炙甘草(半兩),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生薑(四片),大棗(八枚),煎。服後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冰,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差。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此治衛陽不足,風濕乘虛客於表也。風濕在表,本當以風藥勝之,從汗出而愈。

此為表虛有汗,即有風去濕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黃、桂枝等藥,再發其汗,使表益虛。防風、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藥,但一主風而一主濕,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風之散風,而以防己之行濕。然病因表虛而來,若不振其衛陽,則雖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逕去而病愈。故用黃耆助衛氣於外,白朮、甘草補土德於中,佐以薑、棗,通行營衛,使防己大彰厥效。

服後如蟲行皮中,上部之濕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繞之,令微汗出,差。下部之濕,仍從下解,雖下部而邪仍在表,仍當以汗而解耳。

白話文:

【防己黃耆湯(仲景)】

這劑藥方是防己黃耆湯,源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配方成分包括:防己(30公克)、炙甘草(15公克)、白朮(22.5公克)、黃耆(30公克)、生薑(4片)、大棗(8枚)。煮沸後服用,藥效會讓人感覺像有小蟲在皮膚下爬行,腰部以下會感到冰冷,這時應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圍繞在腰部下方,讓身體保持溫暖,直至微微出汗,病情就會改善。

此藥方適用於治療風濕導致的脈象浮動、身體沉重,且容易出汗、怕風的症狀。這是因為人體的衛氣不足,風濕趁虛而入,停留在體表所引起的。一般風濕在表層,理應用能驅風的藥材來治療,通過發汗來達到痊癒的效果。

然而,此處的患者是表層虛弱且有汗,意謂著風雖去,濕卻未能完全去除,因此不能使用麻黃、桂枝等藥材,再次發汗,否則會讓表層更虛弱。防風和防己都是能行散表層的藥材,但防風主要對抗風邪,防己則主要對抗濕邪,兩者作用不同。藥方中沒有使用防風來散風,而是使用防己來去濕。然而,由於病因來自表層虛弱,如果不強化衛氣,即使使用防己,也無法讓邪氣直接離去,疾病得以痊癒。

因此,藥方使用黃耆來增強體表的衛氣,白朮和甘草則補充中焦的元氣,再輔以薑和棗,使營衛之氣得以流通,這樣防己的功效才能充分發揮。

服用後,如果感覺像是有蟲在皮膚下移動,表示上半身的濕氣正逐漸消解。或者腰部以下有冰冷感,應該用被子圍繞著,讓身體微微出汗,病情就會有所改善。下半身的濕氣,仍然會從下半身逐漸消散,雖然位置在下半身,但邪氣依然停留在表面,還是需要通過發汗來解決。

3. 麻黃加朮湯(金匱)

麻黃加朮有奇勳,甘草還宜桂杏仁。表受濕邪身體痛,微微汗出病安寧。

麻黃加朮湯,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灸甘草(一兩),白朮(四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治風濕在表,身體疼痛,當發其汗者。夫風濕之客表也,即見身煩疼痛之表證,固當汗以勝之。

然治風濕之表,不可大汗,大汗則風去濕存,治法止可微微汗出,然後風濕乃能皆去。故方中用麻黃湯祛風以發表,即以白朮除濕而固里。且麻黃湯內有白朮,則雖發汗而不至多汗,而術得麻黃,並可以行表裡之濕,即兩味足以治病。況又有桂枝和營達衛,助麻黃以發表;杏仁疏肺降氣,導白朮以宣中;更加甘草協和表裡,使之行者行,守者守,並行不悖。立方者真不可思議耳。

白話文:

【麻黃加朮湯(金匱)】

麻黃加朮湯具有驚人的療效,其中包含的甘草、桂枝與杏仁都十分相宜。當外感濕邪導致身體疼痛時,服用後會微微出汗,疾病便能得到舒緩。

此處的麻黃加朮湯配方如下:麻黃(3兩,去掉節)、桂枝(2兩)、灸甘草(1兩)、白朮(4兩)、杏仁(70枚,去掉皮和尖)。將這五種材料以9升的水先煮麻黃,待水量減少2升後,去掉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2.5升的量,過濾掉藥渣。溫熱地服用8合,蓋被子以促進微微出汗。用於治療風濕在表面,導致身體疼痛的情況,應當發汗來治療。

風濕影響外表時,會出現身體煩躁和疼痛的表面症狀,確實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對抗它。

然而,治療風濕的表面症狀不能大量出汗,因為大量出汗會讓風邪離開,濕邪仍存在,所以治療方法只能讓人微微出汗,這樣風濕才都能被去除。因此,方子中使用麻黃湯祛風並解表,同時使用白朮除濕並鞏固體內。而且,在麻黃湯中加入白朮,即使發汗也不至於太多,而白朮配合麻黃,可以同時處理表裡的濕氣,僅這兩種成分就足以治病。更不用說還有桂枝調和營養,幫助麻黃解表;杏仁疏理肺部,降氣,引導白朮宣通中焦;再加上甘草協調表裡,使該走的走,該留的留,兩者並行不悖。創立這個方子的人真是令人無法想像的聰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