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四 (10)
卷四 (10)
1. 外科之劑
外科者,並非與內證截然兩途,實同源而異流也。故明乎內者,未必不明於外;形諸外者,未必不本主於中。《經》云: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但須辨其寒熱、虛實而治之,使營氣返逆為順,復其常度,則可矣。夫營者主血,循行分肉之間,得寒則凝澀,行之不及,乃失其常,得熱則沸騰,行之太過,亦失其常。失常則痰凝血結,而成外證矣。
大抵寒、熱、虛、實皆有形證可辨,如形色淡白而不痛,舌苔白滑而不渴,小便清長,脈來遲緩,皆寒也;色赤焮痛,舌黃口渴,二便不利,脈象浮洪,皆熱也。而熱者多實,寒者多虛;初起者多實,潰後者多虛,不必拘拘乎大小、陰陽之定論也。至治之之法,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固無論矣。
白話文:
外科和內科並非完全分開,實際上是同根不同枝。因此,了解內部的人,未必不懂外部;外在的表現,也往往源於內在。經書上說:營氣不通,逆行於肌肉組織中,就會產生癰腫。只要辨別寒熱虛實,對症下藥,讓營氣恢復順暢,回到正常狀態即可。營氣主宰血液,流動於肌肉之間,遇到寒冷就會凝滯,流動緩慢,失去常態;遇到熱氣就會沸騰,流動過快,同樣失去常態。失去常態就會導致痰凝血結,形成外在病症。
總之,寒、熱、虛、實都有明顯的病症表現,例如面色蒼白無痛、舌苔白滑不渴、小便清長、脈象遲緩,就是寒症;面色發紅疼痛、舌黃口渴、大小便不暢、脈象浮洪,就是熱症。其中熱症多為實證,寒症多為虛證;初期多為實證,潰爛後多為虛證,不必拘泥於大小、陰陽的固定說法。治療方法,寒症用熱法治療,熱症用寒法治療,這是常識。
然寒凝之證,用溫散之法,使既凝之血,得溫則行,自然解散,事之常也。有證之屬熱者,其始也,既結為腫,以寒藥服之而不效,反用溫藥而得散者,何也?蓋結者非溫不行,兩熱相攻則散,此又事之變者也。此皆為外證之大者言之,至若輕淺瘡癤之類,又當觀其所以,隨證治之,或內服,或外敷,學者參互取效可耳。茲集略採古法數方,以備觀覽焉。
白話文:
然而,對於寒凝的病症,要用溫散的方法,讓原本凝結的血,得到溫暖就會流動,自然而然地解散,這是自然法則。
對於屬於熱證的病症,一開始,已經結結成腫塊,用寒涼藥物治療卻無效,反而用溫熱藥物就能消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結塊的病症,不溫暖就不會消散,兩股熱力相互抵消就會散開,這是事物的變化法則。
以上都是針對較嚴重的外證而言,至於輕微的瘡癤之類的病症,就要觀察其病因,隨證治療,可以內服藥物,也可以外敷藥物,學習者可以互相參照,取其有效方法即可。
現在我彙集整理了一些古方,供大家參考。
2. 陽和湯
陽和湯法解寒凝,外證虛寒色屬陰。熟地鹿膠薑炭桂,麻黃白芥草相承。
陽和湯,熟地(五錢),白芥子(一錢半),鹿角膠(一錢半),炮薑炭(五分),桂枝(一錢),麻黃(一錢),甘草(五分),煎服。夫癰疽流注之屬於陰寒者,人皆知用溫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滯之證,若正氣充足者,自可運行無阻,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病因於血分者,仍必從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為君。
白話文:
陽和湯:解寒凝、溫散血滯
陽和湯的方劑,是用來治療寒凝的。外在症狀表現為虛寒,顏色屬陰。方中以熟地、鹿角膠、薑炭、桂枝、麻黃、白芥子、甘草等藥材組成。
藥材用量:
- 熟地:五錢
- 白芥子:一錢半
- 鹿角膠:一錢半
- 炮薑炭:五分
- 桂枝:一錢
- 麻黃:一錢
- 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煎煮後服用。
方劑的原理:
癰疽流注屬於陰寒的病症,大家都知道要使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但痰凝血滯的病症,如果正氣充足,氣血運行暢通,自然不會受到阻礙。俗話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就是說,身體虛弱的地方更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
病症如果源於血分,就應該從血分著手治療。因此,陽和湯以熟地作為君藥,來大補陰血。
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領熟地、鹿膠,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裡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勳,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不特協和諸藥,且賴其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土則化耳。
白話文:
擔心藥力不足,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因此加入鹿角膠,它屬於有形精血之物,可以增強藥效。但患者本身虛寒,而這方劑的補益性質並非速效,因此再加入炮姜,溫中散寒,能入血分,引領熟地、鹿角膠直達病灶,以達療效。白芥子能去皮裡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同發揮解散之功,以宣通熟地、鹿角膠的滯留。甘草不僅調和諸藥,更重要的是它為九土之精華,百毒遇土則化,可以化解毒素。
3. 真人活命飲
真人活命芷歸銀,乳沒防甘貝粉陳,甲片皂針酒作引,癰疽初起屬陽經。
真人活命飲,金銀花(二錢),陳皮(去白),當歸(酒洗各一錢半),防風(七分),白芷,甘草節,貝母,天花粉,乳香(各一錢),沒藥,皂刺(各五分),炙甲片(一錢),用好酒煎。毒在上飽服,在下飢服。善飲者,多飲酒以行藥勢。忌酸物、鐵器。治一切腫毒初起未消、偏於輕淺陽分者。
白話文:
真人活命飲中,金銀花、陳皮、當歸、防風、白芷、甘草節、貝母、天花粉、乳香、沒藥、皂刺,以及炙甲片,用好酒煎煮,用於治療初期腫毒未消,毒氣在上時飽腹服用,在下時空腹服用。善於飲酒者,可以多飲酒促進藥效。忌食酸物,也不可用鐵器。適用於初期腫毒偏於輕淺陽分者。
夫腫毒之初起也,皆由營血阻滯,鬱而為熱。營衛之氣,失其常度,病既形之於外,必有表證外見。當此之時,急須精銳直前之品,搗其巢穴,使阻者行,滯者通,再助之以各藥,自然解散。方中甲片、角針皆能直達病所,破除結積之邪;乳香理氣,沒藥行瘀,二味皆芳香宣竅,通達營衛,為定痛之聖藥,以佐甲片、角針之不逮。然腫堅之處,必有伏陽,痰血交凝,定多蘊毒,故又以天花粉清之,金銀花、甘草節解之。
腫毒既生於外,即為表證,故以防風解之於後,白芷疏之於前,使營衛不盡之邪,皆從汗出,如是則腫毒解矣。至若當歸之和血,貝母之化痰,陳皮之理氣,亦由善後者以理其餘氛,酒煎則助其藥力耳。
白話文:
腫毒剛開始發作,都是因為氣血流通不暢,淤積成熱。氣血運行失常,病症表現於外,必然伴隨著表證。這時候需要藥性直接攻破病灶,讓淤塞的通暢,再搭配其他藥物,腫毒自然就會消散。方劑中甲片、角針能夠直接到達病處,清除積聚的邪氣;乳香理氣,沒藥活血化瘀,兩味藥都芳香開竅,疏通氣血,是止痛的良藥,輔助甲片、角針的作用。但是腫瘤堅硬的地方,一定有潛藏的熱氣,痰血凝結,肯定積聚了很多毒素,所以用天花粉來清熱,金銀花、甘草來化解毒素。
腫毒既然發生在體表,就是表證,所以用防風來解表,白芷來疏散,讓氣血中殘留的邪氣,都隨著汗液排出,這樣腫毒就會消退。至於當歸補血,貝母化痰,陳皮理氣,這些都是善後之藥,用來調理餘毒,用酒煎藥可以加強藥效。
4. 琥珀蠟礬丸
護心琥珀蠟礬丸,毒盛元虛恐內干。飛淨雄朱同白蜜,白湯送下一錢安。
琥珀蠟礬丸,黃蠟(一兩),白礬(一兩二錢),雄黃(一錢二分),硃砂(一錢研細),琥珀(一錢另研極細),白蜜(二錢),上四味,各研細末,另將蠟蜜入銅杓內溶化,離火片時,候蠟四旁稍凝,方將藥味入內,攪勻,共成一塊,將藥火上微烘,急作小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磁罐收貯,每服二、三十丸。食後白湯送下,毒盛者早晚服,其功甚速。
白話文:
"護心琥珀蠟礬丸"是中醫中的一種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因毒物過量或身體虛弱導致的內傷。此方由黃蠟、白礬、雄黃、硃砂和琥珀等五味草藥組成。
黃蠟、白礬和雄黃的重量分別為一兩、一兩二錢和一錢二分,硃砂則需研細至一錢,琥珀需研細至一錢並另外準備。所有草藥都需要研磨成細末,然後將黃蠟和白蜜加熱熔化。在火源熄滅後,稍微讓蠟邊緣凝固,再將草藥粉末加入,充分攪拌,使藥物形成一塊。最後,這塊藥物在火上微加烘烤,迅速製成如綠豆大小的小丸,硃砂用來包裹這些小丸,並將其存放在磁罐中。每日服用二到三十粒,餐後用白湯送服。對於毒物中毒嚴重的情況,建議早晚服用,藥效快速且顯著。
治癰疽發背,瘡形已成,其人即不虛弱,恐毒氣不能外出,內攻於裡,預服此丸,護膜護心,亦且活血解毒。方中黃蠟、白礬皆固澀之品,為護膜之主藥,故以為君。雄黃、硃砂、琥珀不特鎮心神、安魂魄,且皆有解毒之功。白蜜甘平而潤,護膜解毒,兩擅其長。此丸業瘍醫者皆當預備,以應需用耳。
白話文:
治療癰疽發背,瘡口已形成,患者身體狀況良好,但擔心毒氣無法排出,會向內攻入身體,因此應事先服用此丸藥,保護心肺,並活血解毒。
方劑中黃蠟、白礬皆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是保護心肺的主要藥物,因此為君藥。雄黃、硃砂、琥珀不僅能鎮定心神、安撫魂魄,也都有解毒的作用。白蜜性甘平潤澤,既能保護心肺,又能解毒,兼具兩方面的優點。
此丸藥是治療瘡瘍的醫師都應該準備好的,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