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23)
卷二 (23)
1. 清震湯(河間)
古法河間清震湯,升麻荷葉術須蒼。雷頭風病頭鳴響,壯熱憎寒面目張。
清震湯,升麻,蒼朮(各五錢),荷葉(一枚),煎服。治雷頭風頭面疙瘩腫痛,或鳴響,憎寒壯熱,狀如傷寒,此亦時溫疫邪之一端也。凡溫疫一證,為天地厲氣所鍾,故其氣之襲人也,有表裡、寒熱、上下之不同,而其間皆有毒厲之氣在焉。若寒疫之來,雖在上、在表,用藥固當升散,但升散之中,務須寓以辟邪解毒之治。
如升麻之性陽味甘,氣升能解百毒,而宣散外邪。蒼朮辛溫雄壯,燥濕強脾,能闢除瘴癧之氣,亦能解散外邪。且二味皆入陽明,是以疫癘之氣,無論在表、在裡,皆至陽明,以胃為中土,萬物所歸。故即屬裡、屬火者,又須犀角、羚羊之類,加之以清邪解毒也。荷葉色青氣香,形仰象震,能助胃中清陽上行,甘溫辛散以升發之。
合同前二味,使邪從上越,且固胃氣,使邪不傳裡耳。
白話文:
【清震湯(河間)】
根據古法河間的清震湯配方,主要成分包含升麻和蒼朮各五錢,以及一片荷葉,煎煮後服用。此湯主治一種稱為雷頭風的疾病,症狀包括頭面部皮膚出現疙瘩腫痛,甚至伴有鳴響聲,患者會感到惡寒高熱,類似傷寒病狀,這也是季節性瘟疫邪氣的一種表現。
凡是溫疫這種病症,是由於天地之間的惡劣氣候所導致,因此這種惡氣影響人體時,可能在體表或體內,導致寒熱不調,上半身或下半身不適,但其中都藏有毒邪之氣。如果溫疫侵襲,即使在體表或上半身,用藥確實應該具有提升和疏散的效果,但在提升和疏散的同時,必須兼顧排除邪氣和解毒的作用。
例如升麻性質溫暖,味道甘甜,其氣能上升,可以解百毒,並驅散體外邪氣。蒼朮具有辛辣溫暖的特性,能強化脾胃功能,驅除瘴癧之氣,也能幫助排除體外邪氣。而且這兩種藥材都能作用於陽明經脈,所以無論是表層還是體內的疫癘之氣,都會影響到陽明經脈,因為胃部是身體的中心,所有物質的匯聚地。所以即使是體內或是屬於火熱性的疫癘,還需加入犀角、羚羊等藥材,以達到清除邪氣和解毒的效果。荷葉顏色青綠,氣味芳香,形狀向上開敞,象徵著震卦,能幫助胃部的清陽之氣上行,利用其甘甜溫暖和辛散的特性,促進氣血上升。
綜合上述三種藥材的功效,能使邪氣從體表排出,同時鞏固胃氣,防止邪氣進一步影響體內臟腑。
2. 烏頭湯(金匱)
烏頭湯為金匱方,黃耆甘草芍麻黃。病由歷節伸舒痛,逐濕行痹更助陽。
烏頭湯,麻黃,芍藥,黃耆,炙甘草(各三兩),烏頭(五枚,㕮咀另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於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治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以及腳氣疼痛等證。尤注云:此方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夫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
而病在筋骨,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黃耆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如衛瓘監鍾鄧入蜀,使其成功,而不及於亂,乃制方之要妙也。讀者若能將前後諸方,反覆詳玩,融會貫通,自然胸有成竹,臨證不難效驗耳。
白話文:
【烏頭湯(金匱)】
烏頭湯源自《金匱要略》,其成分包含麻黃、芍藥、黃耆、炙甘草各三兩,以及烏頭五枚。烏頭需先切碎,再用二升的蜂蜜煎煮至剩下一升,然後取出烏頭。其餘四種藥材則用水三升煮至剩下一升,去渣後,將之前煎好的蜂蜜加入,再進行煎煮。服用時,應先服用七合,若無明顯效果,可將剩餘部分全數服下。
此湯主要治療因寒濕導致的關節疼痛,使關節無法正常活動,以及腳部風濕疼痛等症狀。特別指出,這是治療寒濕所致關節炎的正確方法。因為寒濕之邪,唯有麻黃與烏頭才能驅除。然而,當病邪深入筋骨,並非像表皮的病邪那樣容易散去。因此,利用黃耆的滋補作用,白芍的收斂作用,以及甘草的緩和作用,來控制麻黃與烏頭的強烈藥性,使其能深入病竈,有效驅除邪氣。此處類比於衛瓘監督鍾會、鄧艾入蜀,使其成功完成任務,卻不會造成混亂,這正是配製此方的精妙之處。讀者若能反覆研究前後各種藥方,融會貫通,自然能對病情有清晰的把握,臨牀應用時也能見效。
3. 稀涎散
通關散
稀涎散子吐風痰,皂角還須共白礬。若用開關吹鼻嚏,細辛牙皂合成丹。
稀涎散,皂角(四挺,去皮弦,炙),白礬(一兩),共為末,溫水調下五分。治中風暴僕,痰涎壅盛,氣閉不通,可先用此令微吐稀涎,續進他藥。亦治喉風、痰閉等證,夫風痰壅盛於上,有升無降,最為急候。當此之時。化之則不可化,降之又不能降,惟有用吐法引而越之,最為捷徑。
且吐之一法,自古有之,故仲景《傷寒論》中瓜蒂散、梔子鼓湯,尚分別虛實而用,何況中風暴僕,痰涎壅盛,以及喉風卒發等證,皆起於一時,無暇緩治哉。凡人咽喉二竅,關係一身。喉通於肺,以司呼吸;咽通於胃,以納水穀。若一旦風痰暴壅,其不致氣閉而絕谷者,幾希矣。
方中用皂角辛鹹而溫,無微不入,無竅不達,有斬關奪門之功,具搜風滌垢之用。協白礬之酸苦湧泄,使風痰皆從上散,閉可通而食可進矣。
通關散,細辛,牙皂,各等分為末,吹鼻取嚏。此亦治中風閉證之一法也。凡邪氣驟加,正氣被遏,經隧不通,肢厥脈絕,此時不特藥力所不能達,且亦不能進,惟有取嚏一法,先開其關,使肺氣一通,則諸臟之氣皆通,然後方可用藥施治。二味皆辛散之品,俱能開竅,均可上行。合之為散,以搐鼻中,一取嚏而關即通也。
白話文:
【稀涎散】
稀涎散主要成分是皁角和白礬,用來治療因風痰過多導致的中風倒地,痰液堵塞氣道,呼吸困難的情況。使用方法是將四根去皮去弦並烤乾的皁角與一兩的白礬混合磨成粉末,用溫水調服五分。這種藥物可以讓患者吐出痰液,以減輕症狀,以便後續的治療。此外,它也可以用於治療喉風和痰閉等疾病。在風痰過多的情況下,痰液只往上湧而無法下降,這是最緊急的情況,此時唯有使用催吐法,將痰液引導出來,纔是最快速有效的治療方式。
催吐法自古以來就有,例如《傷寒論》中的瓜蒂散和梔子豉湯,就是根據病情的虛實來決定是否使用。對於中風倒地、痰液過多,或是突然發作的喉風等情況,都是瞬間發生的,沒有時間慢慢治療。人的咽喉是身體的重要部位,喉部與肺相連,負責呼吸;咽部與胃相連,負責吞嚥食物。一旦風痰突然壅塞,很可能會導致氣道閉塞,無法進食。
稀涎散中的皁角具有辛辣、溫熱的特性,能深入全身各處,打開所有堵塞,有如攻破城門的威力,能清除風痰。加上白礬的酸苦性質,可以促使風痰從上部排出,讓氣道得以暢通,恢復進食能力。
【通關散】
通關散的成分是細辛和牙皁,兩者份量相等,磨成粉後吹入鼻子,讓患者打噴嚏。這是治療中風閉證的另一種方法。當邪氣突然增加,正氣受到抑制,經絡受阻,四肢厥冷,脈搏消失,此時不只是藥物無法到達病竈,就連進食都無法。唯有讓患者打噴嚏,先打開關卡,讓肺部的氣流得以流通,這樣其他臟腑的氣流也能跟著通暢,才能進行後續的藥物治療。這兩種成分都有辛辣散熱的效果,都能打開堵塞,且都能向上通行。將兩者混合後吹入鼻中,只要一打噴嚏,關卡就能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