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7)

1. 四生丸

妄行血熱四生丸,側柏須鮮荷葉元,生地再加生艾汁,四般共搗服之安。

四生丸,鮮側柏葉,鮮荷葉,鮮生地,鮮艾葉,四味共搗汁服之。治熱伏陰分,血為熱逼而妄行者。此即仿《金匱》柏葉湯之意。凡吐血一證,熱傷陽絡者,當清其火;勞傷陽絡者,當理其虛。有熱伏陰分,用寒涼直折其熱,而熱仍不解者,則必以辛溫芳香之品,從血分以宣發其邪,使熱自陰出陽,然後清之、泄之,乃為得當。

如艾葉、荷葉,雖所入臟腑、主治各有不同,而性味、氣質大都相似,芳香入血,辛苦而溫,且其葉皆有解散之機,從此陰中伏熱,渙散不留。而以側柏、生地,直清其血。況側柏之涼,仍寓香燥之意,恐留不盡之邪;生地之涼,乃有安撫之功,防有虛羸之失。皆用汁者,取其新鮮力專之意。

由是知古方雖簡,必有深意存焉,學者不可草草忽之也。

白話文:

【四生丸】

這是一個名為「四生丸」的藥方,主要成分包括新鮮的側柏葉、新鮮的荷葉、新鮮的生地和新鮮的艾葉,這四種材料一起搗碎榨汁服用。這藥方主要用於治療體內陰分潛藏熱氣,導致血液受熱而異常流動的情況。這個藥方的設計靈感來自《金匱要略》中的柏葉湯。

對於吐血這種症狀,如果是由熱氣損傷陽絡導致的,應該清熱降火;如果是勞損導致的陽絡受傷,則應調養身體虛弱的部分。有時體內陰分潛藏的熱氣,即使使用寒涼藥物直接降溫,熱氣仍無法消散,這時必須使用具有辛溫芳香特性的藥材,從血液中驅除邪氣,讓熱氣從陰轉為陽,然後再進行清熱或排泄,這樣纔算是適當的治療方式。

像艾葉和荷葉,雖然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主治的病症也各不相同,但他們的性味和氣質大致相似,都能芳香入血,性質辛苦而溫暖,而且兩者的葉子都有助於散發熱氣,可以幫助體內潛藏的熱氣充分散發。再配合側柏和生地,直接清涼血液。側柏的涼性中帶有香燥的特性,能防止邪氣殘留;生地的涼性則有助於安撫血液,預防虛弱的狀況。這些藥材之所以選擇榨汁服用,就是為了利用其新鮮且效力集中的優點。

由此可知,古方雖然簡單,卻蘊含深刻的道理,學習中醫的人不可以輕易忽視。

2. 烏金丸

烏金丸治婦人瘀,血結癥瘕痛不除。香附木香莪朮桂,五靈乳沒共延胡。紅蘇烏藥歸桃配,黑豆還須酒煮之。豆汁熬膏丸和蜜,外須蠟殼謹扶持。

烏金丸,香附(四兩,童便一盞,牛膝一兩五錢同炒,去牛膝),官桂,五靈脂,延胡,當歸(醋炒),桃仁(去皮尖),烏藥(各一兩),莪朮(一兩),乳香(去油),沒藥(去油),木香(各五錢),黑豆(一升煮汁),紅花,蘇木(各二兩),酒五碗,將紅花、蘇木煎四碗,去渣,並豆汁熬成膏,和蜜為丸,每丸重二錢,蠟殼為衣。治婦人血結,癥瘕瘀痛,經閉血滯氣滯等證。

夫婦人血閉之證,皆由氣滯不行所致,故方中仍以香附為君,佐以木香,通行表裡、上下一切諸氣,而再以大隊行血破瘀之藥繼之,自能盪滌無餘,不留纖翳。然既結而成積,非湯劑可能速除,故用丸以緩之耳。

白話文:

【烏金丸】

烏金丸主要治療婦女因血液瘀滯所導致的結塊疼痛,症狀持續不減。其成分包含香附、木香、莪朮、肉桂、五靈脂、乳香、沒藥、延胡索、紅花、烏藥、當歸及桃仁,再加上黑豆,需先以酒煮過。將黑豆汁熬成膏狀,再與蜂蜜混合製成丸藥,每一丸重約二錢,外層以蠟殼包覆。

烏金丸中,香附作為主要成分,輔以木香,可以通暢全身的氣機,再配合大量的活血化瘀藥材,能夠徹底清除瘀滯,不留痕跡。然而,如果已經形成固結的病竈,單靠湯藥可能無法快速消除,所以選擇丸藥的形式,以緩慢但穩定的方式達到療效。

婦女月經不調或血液淤滯的情況,多是由於氣機不暢所致,烏金丸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設計,以香附為主藥,加上其他能幫助氣血運行的藥材,以達成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效果。

3. 黃土湯(金匱)

先便後血黃土湯,阿膠朮附地黃襄,黃芩甘草龍肝伏,脾臟虛衰血失常。

黃土湯,甘草,乾地黃,白朮,附子(炮),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金匱》治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夫下血一證,其源各自不同。《金匱》雖有遠血、近血之分,而總不出虛、實兩途,與寒、熱之分而已。然熱者多實,寒者多虛,尤為確切。

凡人身之血,皆賴脾臟以為主持,方能統御一身,周行百脈。若脾土一虛,即失其統御之權,於是得熱則妄行,得寒則凝澀,皆可離經而下,血為之不守也。此方因脾臟虛寒,不能統血,其色或淡白,或瘀晦,隨便而下,故以黃土溫燥入脾,合白朮、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

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災,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王者之師,貴有節制也。

白話文:

【黃土湯(金匱)】

這是一個用於治療先排便後出血症狀的黃土湯,配方包括阿膠、白朮、炮附子、熟地黃,以及黃芩、甘草和竈中黃土。脾臟功能衰退導致血常規失調是這個病症的根本原因。

黃土湯,包含甘草、乾熟地黃、白朮、炮附子、阿膠、黃芩(每種三兩),以及竈中黃土(半斤)。根據《金匱要略》,它適用於下血,也就是先排便後出血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遠血,黃土湯正是針對這種症狀的主方。

下血這個症狀,來源各有不同。《金匱要略》雖有遠血、近血的區分,但歸根結底,無非虛實兩類,或是寒熱之別。然而,通常熱性的多屬實證,寒性的多屬虛證,這點更為確切。

人體內的血液,全靠脾臟來掌控和統御,才能在全身循環。一旦脾臟虛弱,就會失去對血液的控制能力,熱性環境下血液會妄行,寒性環境下血液會凝滯,都可能導致血液離開正常的脈絡,從而造成出血。這個處方正是因為脾臟虛寒,無法有效統血,血色可能偏淡白,也可能呈暗紅,隨著排泄而出,所以使用黃土溫燥的特性來補脾,結合白朮、炮附子來恢復脾臟的運作能力,同時阿膠、熟地黃、甘草來補充流失的血液。

然而,考慮到辛溫的成分可能會加重血病,因此,又加入苦寒的黃芩,防止藥效過度,就像王師出征,貴在有節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