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9)
卷三 (9)
1. 韭汁牛乳飲(丹溪)
五汁安中飲
丹溪韭汁牛乳飲,胃中血膈稱妙品。或益姜梨藕汁和,五汁安中治亦等。
韭汁牛乳飲,韭菜汁,牛乳,等分和合,時時呷之。治胃脘有死血乾燥,胃陰枯槁,以致食下作痛,而成膈證。夫噎、膈、反胃、關格四證,其始也,固屬不同,其終也,皆為津血枯槁。故槁在吸門,飲可下而食不可下,此為噎。吸門即喉間之會厭也。如槁在賁門,飲食雖可下咽,入胃即痛,此為膈。
賁門乃胃之上口也。如槁在腸中,則食下良久復出,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此為反胃。若病極而至於關格,則上不得入,下不得出,上下俱槁矣。然膈之一證,病情亦各有不同,大抵因七情而起者為多,《經》云: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此為薄厥。即血膈之證也。始則因於氣鬱,郁盛則成火,火盛則津枯,津枯則血結矣。
血結胃中,則飲湯必呃,口有血腥。治此者,不可再散其氣,氣愈散則津愈耗,病愈盛耳。故以牛乳潤燥養血,韭汁益胃消瘀,瘀去則胃無阻,血潤則大腸通,而食得下矣。
其加後三味者,薑汁豁痰和胃,以散逆結之氣;梨能清熱,藕可消瘀,皆不外乎前法之意也。
白話文:
【韭汁牛乳飲(丹溪)】
丹溪創立的韭汁牛乳飲,被譽為治療胃中血塊導致的症狀之妙方。有些人會加入薑汁、梨汁、藕汁混合,五種汁液一同使用,對安撫中焦同樣有效。
韭汁牛乳飲的製作方式是將韭菜汁與牛乳等量混合,隨時慢慢飲用。這款飲料主要用來治療胃部有舊血乾燥,胃陰枯竭,進食後產生疼痛,形成「膈」的病症。噎、膈、反胃、關格四種病症,起初或許不同,但最終都可能導致體內津液和血液枯竭。如果乾燥在吸門(喉嚨部位的會厭),只能飲水,不能進食,這就是噎。如果乾燥在賁門(胃的上口),飲食雖可吞嚥,但一入胃就疼痛,這就是膈。若乾燥在腸道中,食物吞下後過了一陣子又吐出,可能是早上吃的食物晚上才吐,或是晚上吃的食物早上才吐,這就是反胃。如果病況極度嚴重到關格,食物無法吞下,廢物無法排出,上下皆已乾涸。
然而,膈這種病症,其病因也各不相同,大多數是由情緒波動引起的,《黃帝內經》提到:極度憤怒會使形體氣機受阻,血液上壅,這就是薄厥,也就是血膈的症狀。起初因為氣鬱,鬱積久了會化火,火旺會使津液枯竭,津液枯竭就會導致血液凝結。
血液凝結在胃中,飲湯時必然會打嗝,口中會有血腥味。對於這種情況,不能再散發體內的氣,氣越散,津液越消耗,病態就會越嚴重。因此使用牛乳滋潤胃部,養血,韭菜汁補胃,消除瘀血,瘀血消失,胃部就無障礙,血液滋潤,大腸就能通暢,食物就可以順利下嚥。
後面加入薑汁、梨汁、藕汁,薑汁能開痰和胃,可以舒緩逆向的氣結;梨能清熱,藕可以消除瘀血,這些都符合前面提到的療法原則。
2. 桑杏湯(鞠通)
秋燥津虧桑杏湯,沙參象貝炒豉香,梨皮清上梔皮降,邪束金傷肺受殃。
桑杏湯,桑葉(一錢),杏仁(一錢半),沙參(二錢),象貝(一錢),香豉(一錢),梔皮(一錢),梨皮(一錢),治秋感燥氣,右脈數大,傷手太陰氣分者。夫秋燥微寒之氣,感而為病者,前於杏蘇散中已論之矣。此因燥邪傷上,肺之津液素虧,故見右脈數大之象。
而辛苦溫散之法,似又不可用矣,止宜輕揚解外,涼潤清金耳。桑乃箕星之精,箕好風,故善搜風;其葉輕揚,其紋象絡,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輕解上焦脈絡之邪。杏仁苦辛溫潤,外解風寒,內降肺氣。但微寒驟束,胸中必為不舒,或痰或滯,壅於上焦,久而化熱,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陳腐。
象貝化痰,梔皮清熱,沙參、梨皮,養陰降火,兩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傷,乃為合法耳。
白話文:
【桑杏湯(鞠通)】
在秋季乾燥導致體內津液不足時,可用桑杏湯來治療。藥方包含:桑葉一錢、杏仁一錢半、沙參二錢、象貝一錢、香豉一錢、梔皮一錢、梨皮一錢。這方藥主要針對秋天感受到的燥氣,尤其是右側脈搏跳動頻率大且快,手太陰肺經受到傷害的情況。
秋天的微寒燥氣致病的原理,我們在先前討論杏蘇散時已有過詳細解析。當燥邪侵襲上部,肺臟的津液本就不足,因此會呈現出右脈跳動頻率大且快的症狀。
然而,使用苦辛溫熱的藥物來發汗散寒,似乎又不太合適。此時應選擇輕揚解表、涼潤清肺的療法。桑葉是箕星的精華,箕星喜風,所以桑葉能有效清除風邪;它的葉子輕盈飄揚,紋理如同人體的經絡,味道苦辛而性平,能輕鬆解除上焦脈絡的邪氣。杏仁苦辛溫潤,既能外解風寒,也能內降肺氣。
但是,當微寒突然束縛身體,胸部必然感到不適,可能會有痰或滯留於上焦,長時間下來會轉化為熱,因此使用香豉來疏散肌表的異常邪氣,宣洩胸中的陳舊廢物。
象貝可以化解痰濕,梔皮具有清熱作用,沙參和梨皮則能滋養陰液、降火,兩者兼具,讓邪氣去除,同時保護津液不受損傷,這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3. 清燥救肺湯(喻氏)
清燥救肺湯喻氏,桑葉石膏參草使,胡麻麥杏與阿膠,葉取枇杷功備至。
清燥救肺湯,冬桑葉(三錢),煨石膏(二錢半),甘草(一錢),人參(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錢),真阿膠(八分),麥冬(去心一錢二分),杏仁(去皮尖炒七分),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喻氏治諸氣膹郁,諸痿喘嘔之屬於肺燥者。夫燥之一證,有金燥,有火燥,前已論之詳矣。
此方為喻氏獨創,另具卓識,發為議論,後人亦無從置辨。雖其主治固無金燥、火燥之分,而細閱其方,仍從火燥一端起見。此必六淫火邪,外傷於肺,而肺之津液素虧,為火刑逼,是以見諸氣膹郁、諸痿喘嘔之象。然外來之火,非徒用清降可愈,《經》有火鬱發之之說。故以桑葉之輕宣肌表者,以解外來之邪;且此物得金氣而柔潤不凋,取之為君。
石膏甘寒色白,直清肺部之火,稟西方清肅之氣,以治其主病。肺與大腸為表裡,火逼津枯,肺燥則大腸亦燥。故以杏仁、麻仁降肺而潤腸,阿膠、麥冬以保肺之津液,人參、甘草以補肺之母氣,枇杷葉苦平降氣,除熱消痰,使金令得以下行,則膹郁喘嘔之證,皆可痊矣。
4. 增液湯(鞠通)
條辨書中增液湯,津枯便閉熱邪傷。麥冬生地元參等,增水行舟法最良。
增液湯,元參(一兩),麥冬(八錢),細生地(八錢),治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液素虛,不可行承氣者,此湯主之。夫大便閉結一證,有虛有實。其實者,或熱積於中,或寒結於內,而寒下、溫下之法固當詳察。至其虛者,或因氣餒,或因津枯,氣餒者宜用辛溫補運,以助其傳送;其津枯者,非甘寒養陰、增水行舟之法,何以使腸中堅結之濁,順流而下。此方妙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
元參味苦鹹微寒,壯水制火通二便,啟腎水上潮於天,其能治液涸,固不待言。《本經》稱其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又能解熱結。可知麥冬、生地補肺陰,壯腎水,使金水相生,津自充而腸自潤,熱邪自解,閉結自通矣。
白話文:
【增液湯(鞠通)】
在《條辨書》中的增液湯,適用於津液乾涸,導致便祕及熱邪侵襲的情況。主要成分包含麥冬、生地和元參,這三種藥材能有效滋潤身體,就像增加船底的水量,讓船能夠順利行駛,此法極為有效。
增液湯的配方是:元參(一兩)、麥冬(八錢)、細生地(八錢)。適用於陽明溫病且無上焦症狀,多日未能排便的情況,應進行排便治療。如果患者平時就存在陰液不足的情況,不能使用強烈的排便藥物如承氣湯,這種情況下,增液湯是最適合的選擇。
對於大便閉結的情況,有可能是由虛弱或實證造成。實證可能是因為熱毒積聚於內,或是寒氣凝結於內,對於這些情況,使用清熱或溫熱的排便方法是適當的。然而,如果是虛弱造成的,可能是因為氣力衰弱或津液枯竭,氣力衰弱的應使用辛溫補氣的藥物來幫助腸道蠕動;若是津液枯竭,則非得使用甘寒養陰、增加水分的方法,才能使腸道中堅硬的廢物順利排出。這個處方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在補充身體的同時也具有排便的效果,以補益藥材的特性,發揮出排便藥物的作用,既能處理實證,也能預防虛弱。
元參的性味苦鹹,微寒,可以壯水制火,通暢大小便,引導腎水上升,對治療津液枯竭當然有效。根據《本經》,元參可以治療腹中寒熱積聚,並能解除熱結。而麥冬和生地則能補充肺部的陰液,壯大腎水,促進金水相生,讓津液充足,腸道潤滑,熱邪自然消散,便祕自然得到解決。
5. 益胃湯(鞠通)
益胃湯能養胃陰,冰糖玉竹與沙參,麥冬生地同煎服,溫病須知顧慮津。
益胃湯,沙參(三錢),麥冬(五錢),冰糖,細生地(各五錢),玉竹(一錢半),治陽明溫病,汗下後病已解,當復其陰,此湯主之。夫傷寒傳入陽明,首慮亡津液,而況溫病傳入陽明,更加汗、下後者乎!故雖邪解,胃中之津液枯槁已甚,若不急復其陰,恐將來液虧燥起,乾咳、身熱等證,有自來矣。陽明主津液,胃者五臟六腑之海。
凡人之常氣,皆稟於胃,胃中津液一枯,則臟腑皆失其潤澤,故以一派甘寒潤澤之品,使之飲入胃中,以復其陰。自然輸精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五經並行,津自生而形自復耳。
白話文:
【益胃湯的功效在於滋養胃陰,主要成分包括冰糖、玉竹及沙參,再配合麥冬和生地一同煎煮服用,對於溫熱性疾病尤其注重保護體內的津液。
益胃湯的組成有沙參(約9公克)、麥冬(約15公克)、冰糖、細生地(各約15公克)、玉竹(約4.5公克)。這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明溫病,在經過發汗或瀉下療法後,病情已經得到緩解的情況下,用以恢復體內的陰液。在傷寒病進入陽明階段時,首先會擔心的就是體內津液的流失,更何況是溫熱性疾病進入陽明階段,再加上經過發汗和瀉下療法後的患者呢!即使病邪已經被清除,但胃中的津液已經嚴重枯竭,如果不立即補充陰液,未來可能出現液虧燥起、乾咳、身體發熱等症狀。
陽明經主管津液,而胃是五臟六腑的水源。人體的正常運作,都取決於胃部的供應,一旦胃中的津液乾涸,臟腑就會失去滋潤。因此,我們使用一系列甘涼滋潤的藥材,讓病人飲入胃中,以恢復體內的陰液。這樣一來,自然能將精華輸送到脾臟,脾氣散發精華,向上輸送到肺部,調節水分通道,向下輸送到膀胱,使得五臟六腑同時運作,津液自行生成,身體機能也得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