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13)
卷二 (13)
1. 代抵當丸
代抵當丸歸尾桃,穿山生地大黃硝,更添肉桂蜜丸子,結散瘀消腹不高。
代抵當丸,大黃(四兩),生地,歸尾,桃仁,甲片,元明粉(各一兩),肉桂(三錢),蜜丸。治傷寒太陽病熱在下焦,經病傳腑,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其人如狂。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必有蓄血,用此以代仲景抵當湯丸峻攻之一法。夫太陽為多血之經,故熱在下焦,傳入膀胱之腑者,最多蓄血。
此方與桃仁承氣所異者,一則膀胱之熱,已傳於胃,而有譫語等證,故用承氣,表未解,故用桂枝;一則瘀熱在裡,未傳於胃,表證已解,故用抵當。原方但用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四味,後人恐其太峻,故制此方以代之。大黃、元明粉推蕩瘀熱宿垢,行於大腸,有熱除血散之意;而以桃仁、歸尾、生地,潤以通之,肉桂熱以動之,穿山甲引之以達瘀所,而成其功。使所結之邪,或消或解,或導歸大腸,或出自膀胱,病去則已耳。
白話文:
【代抵當丸】
代抵當丸的主要成分包含歸尾、桃仁、穿山甲、生地、大黃和玄明粉,再加上肉桂和蜂蜜製成丸狀。此藥適用於治療因熱邪進入下焦導致的太陽病症,當病情從經絡轉移到腑臟時,會出現少腹部堅硬且脹滿,小便順暢,患者行為可能顯得有些失常的情況。這是由於熱邪隨著太陽經絡滲透到身體內部,形成蓄積的血液,因此使用此藥作為替代傳統仲景抵當湯丸強烈攻擊方法的一種選擇。
太陽經是血液豐富的經脈,所以當熱邪進入下焦,並傳入膀胱腑臟時,往往會形成大量蓄積的血液。
此藥方與桃仁承氣湯的不同在於,如果膀胱的熱邪已經傳播至胃部,出現妄言等症狀,則需使用承氣湯;如果表面病症尚未解除,則需使用桂枝湯。然而,若熱邪滯留在體內,尚未影響胃部,且表面病症已經消失,則應使用抵當湯。原本的藥方僅包含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四種成分,但後世擔心其效果過於強烈,因此改製了這個藥方來取代它。大黃和玄明粉可以清除體內的瘀熱和陳舊的污垢,促進大腸運作,達到清熱散血的效果;而桃仁、歸尾、生地則能滋潤並疏通,肉桂則能加熱以促進血液流動,穿山甲則能引導藥效到達瘀血所在處,共同發揮功效。使得體內的邪氣得以消除、分解或排出,無論是通過大腸或是膀胱,只要疾病消除即可。
2. 槐花散(本事)
槐花散服可涼瘀,側柏黑荊枳殼居,四味相和米飲下,腸風臟毒頓消除。
槐花散,槐花,側柏葉,炒黑荊芥,炒枳殼,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治腸風臟毒下血之證。腸風者,下血新鮮,直出四射,皆由便前而來,或風客腸中,或火淫金燥,以致灼傷陰絡,故血為之逼入腸中而疾出也。臟毒者,下血瘀晦,點滴而下,無論便前、便後皆然。
此皆由於濕熱蘊結,或陰毒之氣,久而釀成,以致守常之血,因留著之邪潰裂而出,則滲入腸中而泄矣。然二者之血,與痔漏之血,各自不同。腸風、臟毒之血,出於腸臟之間,痔漏之血,出於肛門蝕孔處。治法亦稍有異同也。槐花稟天地至陰之性,疏肝瀉熱,能涼大腸;側柏葉生而向西,稟金兌之氣,苦寒芳香,能入血分,養陰燥濕,最涼血分之熱。荊芥散瘀搜風,枳殼寬腸利氣。
四味所入之處,俱可相及,宜乎腸風、臟毒等病,皆可治耳。
白話文:
【槐花散的功效可清涼止血,成分包含側柏葉、炒過的黑荊芥、炒枳殼,以及槐花,這四種藥材混和後,每次服用約三錢,用米湯送服。能有效治療腸風髒毒出血症狀。
槐花散的主要成分包括槐花、側柏葉、炒過的黑荊芥、炒枳殼,這些藥材等量研磨成末,每次服用約三錢,用米湯送服。主要治療腸風髒毒引起的出血症狀。腸風的症狀爲鮮血直出,且通常在排便前出現,可能是因腸道受風,或體內火氣過旺導致陰絡受損,迫使血液流入腸道並迅速排出。髒毒則表現爲暗色血液點滴下流,無論排便前後都可能發生。
這兩種情況多由於溼熱內蘊,或體內毒素累積所致,導致原本正常的血液因病邪侵擾破裂而出,滲入腸道隨糞便排出。但腸風、髒毒出血與痔瘡出血有所不同,前者出血來自腸道內部,後者出血來自肛門病變處。治療方法也因此有所區別。槐花具有清熱解毒,疏肝涼血,能清大腸熱。側柏葉生長方向朝西,得金氣之精,苦寒芳香,能入血分,養陰燥溼,最擅長清血熱。荊芥能活血祛風,枳殼能寬腸行氣。
這四種藥材的藥效相互配合,因此對於腸風、髒毒等病症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3. 秦艽白朮丸(東垣)
秦艽白朮出東垣,痔血艱難痛不寬。歸尾桃仁皂角子,地榆枳澤面為丸。
秦艽白朮丸,秦艽,白朮,歸尾(酒洗),桃仁(研各一兩),枳實(麵炒),皂角子(燒存性),澤瀉(各五錢),地榆(三錢),麵糊丸。治痔漏膿血雜出,大便燥結,痛不可忍之證。經云:飽食遠行,經脈橫解,腸澼為痔。或醉飽入房,酒熱留著,或忍精不泄,流注篡間,病乃作矣。
初起者謂之痔,其證有或內、或外之不同,大抵皆由鬱結之氣,蘊釀腸間,濕蒸熱瘀,其毒留著肛門,而生諸痔也。宜內服散瘀解毒,外敷涼血消腫之品。即不然,潰久不愈,則成漏管矣。正氣日虛,遇勞則發,管不去則漏終不除。治法與初起者略有分別。
此方以秦艽入陽明,潤燥宣風,能行能散,白朮健脾勝濕,不特能利腰臍之血結,且可使離經之血仍統於脾;而協之以歸尾、桃仁之破血潤燥,枳實、皂角之導滯寬腸,澤瀉以滲濕,地榆以涼瘀。丸以緩之,亦不欲其速化之意。立方之法,不愧為四大家之一耳。外用地榆炭炒黑,和冰片研末摻之,極效。
白話文:
這款藥丸叫做「秦艽白朮丸」,是由李東垣創製的。主要用於治療痔瘡出血,排便困難且疼痛難忍的情況。
藥丸的成分包含秦艽、白朮、當歸尾(需用酒清洗)、桃仁(需研磨)、炒過的枳實、燒至半炭的皁角子、澤瀉以及地榆。這些成分混合後,加入麵糊搓成丸狀。
這種藥丸適用於痔瘡流膿血、大便乾硬結塊、疼痛難忍的情況。根據古籍記載,飽餐後長途跋涉,或是飲酒過量後進行性行為,或是強忍不射精,都可能導致痔瘡的產生。
痔瘡剛開始稱為「痔」,分為內痔和外痔,大多因腸道內的鬱結氣血,形成濕熱淤積,毒素停留在肛門周圍,進而生成痔瘡。治療上,應內服散瘀解毒藥物,外敷涼血消腫藥膏。若病情拖延,未能及時痊癒,就可能形成漏管。隨著正氣逐漸虛弱,稍有勞累就會發作,除非清除管路,否則痔漏不會根除。治療方法,對於初期和慢性期有所區別。
這個配方中,秦艽可以進入腸胃系統,具有潤燥和散風的效果,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白朮則能健脾去濕,不僅能幫助排除腰部及肚臍周圍的血塊,還能使脫離正常運行軌道的血液重新歸屬脾臟管理;配合當歸尾、桃仁來破血潤燥,用枳實、皁角子來幫助消化,舒緩腸胃,澤瀉利尿除濕,地榆則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將藥材做成丸狀,意在讓藥效緩慢釋放,避免快速分解。這方藥的組合,確實無愧於李東垣作為四大名醫之一的地位。
此外,還可以使用地榆炭炒黑,再混入冰片研磨成粉末,外敷於患處,效果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