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五皮飲(澹寮)

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齊。水溢皮膚喘咳腫,肺脾俱病此方宜。

五皮飲,陳皮,茯苓皮,生薑皮,大腹皮,桑白皮,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此亦肺之治節不行,以致水溢皮膚,而為以上諸證。故以桑皮之瀉肺降氣,肺氣清肅,則水自下趨,而以茯苓之從上導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涼解散,陳皮理氣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

白話文:

五皮飲由陳皮、茯苓皮、生薑皮、大腹皮、桑白皮五種藥材組成,主要用來治療水腫、呼吸急促,或腰部以下腫脹的病症。這類病症通常是肺氣不降導致水分積聚在體表,引發喘咳和水腫。因此,五皮飲利用桑白皮的降氣作用,疏通肺氣,讓水分自然排出;茯苓則從上往下引導水分;大腹則宣通胸部,促進水分流通;生薑皮則辛涼解表;陳皮則理氣化痰。五皮飲全部使用藥材的皮,因為病症表現在皮膚,因此用皮來治療皮膚病。

然肺脾為子母之臟,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腫滿一證,脾實相關,否則脾有健運之能,土旺則自可制水,雖肺之治節不行,決無腫滿之患。是以陳皮、茯苓兩味,本為脾藥,其功用皆能行中帶補,匡正除邪,一舉而兩治之,則上下之邪,悉皆渙散耳。

白話文:

然而肺與脾是母子之臟,兒子生病必然會影響到母親。所以腫滿這個病症,脾臟實證(積聚)密切相關,否則脾臟有健運(運化水濕)的能力,土氣旺盛就能自然抑制水氣,即使肺臟的宣發肅降功能失調,也不會出現腫滿的病症。因此陳皮、茯苓這兩味藥,原本就是脾藥,它們的作用都能行氣化濕兼顧補益,匡正脾胃功能,排除邪氣,一舉兩治,這樣上焦和下焦的邪氣,便都能消散了。

2. 中滿分消丸(東垣)

中滿分消丸夏陳,四君豬澤與砂仁,芩連樸實乾薑配,知母薑黃餅用蒸。

中滿分消丸,厚朴(炒一兩),枳實(炒),黃連(炒),黃芩(炒),半夏(薑製各五錢),薑黃,人參,白朮(炒),甘草,豬苓(各一錢),陳皮,知母(炒各四錢),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乾薑(各二錢),蒸餅為丸。治中滿鼓脹,氣脹水脹,皆屬於熱者。夫諸脹固受邪不同,治法亦異。

白話文:

中滿分消丸的製作方法是,取厚朴、枳實、黃連、黃芩、半夏(薑製)各五錢,薑黃、人參、白朮(炒)、甘草、豬苓各一錢,陳皮、知母(炒)各四錢,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乾薑各二錢,以及蒸餅,將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製成丸藥。此丸藥適用於治療中滿鼓脹、氣脹水脹等症狀,尤其是屬於熱證的患者。各種脹症的原因和病機不同,治療方法也需要因病施治。

然大勢不越脾胃為病,以腫屬無形,脹為有形,有形者必歸於胃,胃者五臟六腑之海,萬物所歸。若脾旺有運化之能,決不致滯而為脹;若脾土一虛,則積而成病矣。但土衰則濕盛,濕從土化,寒熱不同,如此方之治脾虛濕熱為脹為滿,則用六君之補脾,以芩、連之清熱,枳、樸之辛苦,以行其氣,豬、澤之淡滲,以利其濕。

然濕熱既結,即清之、行之、利之,尚不足以解其黏膩之氣,故用乾薑之辛熱,燥以散之,薑黃、砂仁之香烈,熱以動之,而後濕熱之邪從茲解化。用知母者,因病起於胃,不特清陽明獨勝之熱,且恐燥藥過多,假此以護胃家之津液也。丸以蒸餅者,助土以使其化耳。

白話文:

然而,疾病的根本原因大多離不開脾胃。腫脹屬於無形的病症,而脹滿則屬於有形的病症,有形的病症必然歸屬於胃。胃是五臟六腑的匯聚之處,萬物都歸於胃。如果脾氣旺盛,具有運化食物的能力,就不會發生食物停滯而導致脹滿;如果脾土虛弱,就會積聚食物而導致疾病。

但是脾土虛弱就會導致濕氣過盛,濕氣從脾土化生,寒熱不同。所以治療脾虛濕熱導致脹滿的病症,就要用六君湯來補脾,用黃芩、黃連來清熱,用枳實、厚朴來辛辛苦苦地行氣,用豬苓、澤瀉來淡滲利濕。

然而濕熱已經凝聚在一起,僅僅清熱、行氣、利濕還不足以解除其黏膩的氣息,所以要用乾薑的辛熱之性,燥濕以散之,用薑黃、砂仁的香烈之性,熱以動之,如此才能使濕熱之邪從此化解。用知母的原因是,由於疾病源於胃,不僅要清熱,還要防備燥藥過多,用知母來保護胃部的津液。用蒸餅丸是因為,蒸餅能幫助脾土,使其化解食物。

3. 茵陳蒿湯

茵陳湯法治疸黃,濕熱瘀留脈實強。梔子大黃前後泄,陽明邪實病能康。若然寒濕為災咎,乃是陰黃當審詳。宜去梔黃另換法,須加附子與乾薑。

茵陳蒿湯,茵陳(六兩),大黃(二兩酒浸),梔子(十四枚炒),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夫黃之為病,其源不同。《金匱》論之甚詳,大抵不越寒、熱、虛、實四者之間,而其要皆由濕鬱所致,即脾虛之真色外現。女勞疸之內有瘀血,亦不無內兼濕濁,故雖補虛行血,而仍不可忘卻治濕一端。

白話文:

茵陳蒿湯治病方

茵陳蒿湯的方子,主要用來治療黃疸,其病因主要是濕熱瘀留,脈象沉實有力。

方中梔子和 大黃 配合使用,前後瀉下,可以清除陽明經的實邪,使病症得以痊癒。

如果黃疸是由寒濕引起的,則稱為陰黃,需要仔細辨證。

此時應去除梔子和 大黃 ,改用其他方劑,並加入 附子 乾薑 ,溫陽化濕。

關於黃疸的古籍記載

茵陳蒿湯是《傷寒論》中的一個重要方劑,其運用淵源有自。

《金匱要略》對黃疸病的論述非常詳細,指出黃疸的病因主要可以歸納為寒、熱、虛、實四種,但其根本原因多是由濕氣鬱結導致。

濕氣鬱結,往往是脾虛的表現,導致脾臟失運,使水濕停滯,外現於色,就形成了黃疸。

此外,女性勞損導致的黃疸,往往伴有瘀血,也常夾雜著濕濁。因此,在治療這種黃疸時,除了補虛行血外,還需兼顧化濕。

以黃者,土之正色,濕居長夏而屬土,內通脾胃故也。此方純治邪氣實而不虛者,如濕熱內結而成實證,則茵陳五苓等藥又屬無濟,非用下奪之法,不足以殺其邪而導其結。故以梔子泄其前,大黃泄其後,茵陳辛苦微寒,得春初生髮之氣,能入太陽、陽明,發汗利水,為治黃主藥。三味合而用之,前證自然奏效耳。

若寒濕內鬱而為陰黃者,其證則與前純乎相反,但陰黃之色瘀而晦,陽黃之色明而鮮;陽黃則口渴便閉,陰黃則口不渴、二便和,以此為別。薑、附大辛大熱,使寒濕之邪從乎陽化,則茵陳又為治寒濕之用耳。足見一物之功,各隨佐使而用,不必拘拘乎一物一用也。

白話文:

黃色是土的本色,濕氣盛行於長夏,而長夏屬土,因此黃疸與脾胃相關。這個方子專治邪氣實而不虛的情況,像是濕熱內結導致的實證,茵陳五苓之類的藥物就無效,必須使用下瀉的方法才能驅除邪氣,化解積聚。因此用梔子瀉除上焦,大黃瀉除下焦,茵陳性苦辛微寒,具有春生發之氣,能入太陽、陽明經,發汗利水,是治療黃疸的主藥。三味藥合用,就能有效治療前述的黃疸。

如果寒濕內鬱導致陰黃,症狀則與陽黃完全相反。陰黃的顏色黯淡,陽黃的顏色鮮明;陽黃口渴便秘,陰黃口不渴,大小便正常,以此區分。薑、附辛熱,能使寒濕邪氣從陽氣化解,因此茵陳也能治療寒濕。由此可見,一味藥物根據不同的配伍,功能也會有所不同,不應拘泥於一物一用。

4. 小溫中丸

小溫中丸是古方,脾虛濕熱病為殃。苦參香附針砂曲,陳夏苓甘連術藏。

小溫中丸,白朮(一兩),茯苓,半夏,甘草,神麯,陳皮,針砂(醋煅各一兩),苦參,黃連(各五錢),香附(一兩五錢),醋水各半,打神麯為丸。每服七、八十丸,薑湯下。治脾虛濕熱不化,足腫、便溏、腹滿等證。此因脾虛濕從熱化,久積腹中,以致腹滿、便溏、足腫等證所由起也。

白話文:

小溫中丸方解

古方小溫中丸,主治脾虛濕熱之症。

方中:

  • 苦參、香附、針砂曲(以醋煅)、陳皮、甘草、黃連、白朮、茯苓、半夏,各取適量。
  • 神麴以醋水打成丸。

用法: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薑湯送服。

功效: 治脾虛濕熱不化,導致足腫、便溏、腹滿等症。

原理: 脾虛導致濕氣停留,並因熱而化為濕熱,久積於腹中,最終引起腹滿、便溏、足腫等症狀。小溫中丸以溫脾健脾、燥濕化熱,消除濕熱,達到治療效果。

然濕熱之邪雖盛,皆由土虛而成,故治法亦不忘其本。白朮補脾燥濕,使運化有權,贊助藥力,自然邪盡化而正不傷。半夏化其濕,茯苓利其水,陳皮理其氣,甘草和其中,且皆可寓宣於補。黃連、苦參清濕中之瘀熱,針砂、神麯化積滯之陳邪。用醋水為丸者,凡欲散之,必先斂之,不使其邪有散漫之意耳。

白話文:

雖然濕熱之邪很盛,但都是因為脾土虛弱造成的,因此治療方法也要顧及根本。白朮補脾燥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有助於藥力發揮,自然邪氣消散,正氣不受傷害。半夏化解濕氣,茯苓利水,陳皮理氣,甘草調和藥性,而且這些藥材都能在補益的同時兼具宣散之效。黃連、苦參清除濕氣中蘊藏的瘀熱,針砂、神麴化解積滯的陳舊邪氣。用醋水做成丸藥,是因為凡是想要散邪的藥物,都要先收斂,避免邪氣散漫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