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小烏沉湯(局方)

小烏沉湯是局方,血瘀刺痛氣為殃。先煎香附甘烏藥,磨入沉香熱服良。

小烏沉湯,香附,甘草,烏藥,磨沉香衝入服之。治氣閃血瘀,心腹刺痛等證。夫閃氣一證,因氣機偶為阻滯,或跌僕,或折挫,氣道一阻,血亦不行,經絡之中,即為之痛如針刺之狀者。然氣滯為無形,雖阻而無跡,其痛不常在。故痛久不去者,必挾絡中之血,瘀結不行,乃能如此。

是以治此者,必先通絡中之血,而治血又必先理氣,以血不自行,氣行則血行也。此方全不用血藥,但以香附、烏藥,辛苦而溫,芳香而燥,專行氣分之品,可宣可散。沉香之降氣,上至天而下至泉,使表裡上下,無一毫留著,自然血自行而痛自消矣。用甘草者,痛則筋脈急而正氣傷,以和中而緩急也。

白話文:

【小烏沉湯(局方)】

小烏沉湯出自古方,主要治療因氣血不順導致的心腹刺痛,尤其是血瘀所引發的疼痛。方中的主要成分包括香附、甘草、烏藥,並加入沉香研磨後沖入湯中服用。

這個處方適用於氣閃血瘀的情況,比如說,當氣機突然受阻,可能是因為跌倒或受傷,這時氣流不暢,血液也跟著停滯,造成身體的經絡像被針刺一般的疼痛。然而,氣滯是無形的,雖然會阻礙血液流動,但在外觀上看不出來,且這種疼痛不會一直存在。如果疼痛持續不減,那通常代表血液在經絡中凝結,形成瘀血,無法正常流通。

因此,要治療這種情況,首先要疏通經絡中的血液,而在調理血液之前,必須先調整氣機,因為血液本身無法獨立運行,只有當氣機順暢,血液才能隨之流動。這個處方完全未使用直接活血的藥物,而是使用香附與烏藥,它們性味辛溫,具有芳香和燥性的特點,專門用來調節氣機,既能宣散又能溫通。再搭配沉香,它能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徹底疏通氣機,讓所有阻滯無處遁形,自然地就能促進血液流動,消除疼痛。而加入甘草,是因為疼痛會使筋脈緊繃,傷害正氣,甘草能調和中焦,緩解緊繃狀態。

2. 四七湯(金匱名半夏厚朴湯)

四七湯原金匱方,茯苓夏樸紫蘇姜。咽中痰結難吞吐,降逆宣中化吉祥。

四七湯,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蘇葉(二兩),生薑(五兩),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或咽中如有炙臠,咯不出,咽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嘔,或攻衝作痛。半夏、茯苓,化痰散結;厚朴入脾,以行胸腹之氣;紫蘇達肺,以行肌表之氣。氣順則痰除,故陳無擇《三因方》以此四味而治七情鬱結之證,《金匱》加生薑者,亦取其散逆宣中,通徹表裡,痰可行而鬱可解也。

白話文:

四七湯,原始配方出自《金匱要略》,主要成分包括: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紫蘇葉二兩、生薑五兩。此方適用於因情緒壓力導致的氣鬱,以及由此產生的痰涎堆積,症狀可能包括咽喉部感覺有異物,想咳卻又咳不出,想吞又吞不下去,胸部感到悶脹,呼吸急促,或是咳嗽、噁心、嘔吐,甚至身體某些部位會感到刺痛。

方中的半夏和茯苓能幫助化解痰液,消除痰塊;厚朴對脾胃有調節作用,可促進胸腹間的氣流通暢;紫蘇葉則能達至肺部,幫助肌膚表面的氣流運行。一旦氣血順暢,痰液問題自然得到解決。因此,陳無擇在《三因方》中以這四種藥材來治療因情緒鬱結所導致的病症。而《金匱要略》中加入生薑,是因為它能散寒、宣通中焦,通達內外,有助於痰液排出,並可緩解鬱結的情況。

3. 旋覆代赭湯(仲景)

旋覆代赭湯參草,生薑半夏和大棗。傷寒汗下病難除,噫氣時升胸腹飽。

旋覆代赭湯,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之證。夫《傷寒》既云解後,則無邪可知。但既經發汗、吐、下,則正虛亦可知。正虛無邪而心下痞硬者,其必因素有之痰涎,虛而不化,遏鬱氣道而不通,故時欲噫氣以伸之。旋覆花能斡旋胸腹之氣,軟堅化痰,而以半夏之辛溫散結者協助之。

虛則氣上逆,故以代赭之重以鎮之。然治病必求其本,痞硬、噫氣等疾,皆由正虛而來,故必以人參、甘草補脾而安正,然後痰可消、結可除,且旋覆、半夏之功,益彰其效耳。用薑、棗者,病因傷寒汗、吐、下後而得,則表氣必傷,藉之以和營衛也。

白話文:

旋覆代赭湯這方藥包含了旋覆花、代赭石、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及大棗等成分。主要用於治療因傷寒導致的發汗、嘔吐或瀉下後,心口部位仍感到痞硬,常有打嗝現象,且感覺胸腹脹滿的症狀。

根據《傷寒論》所述,此種情形發生在病情已獲緩解後,可知體內已無邪氣。但經歷了發汗、嘔吐或瀉下後,也可知體質已虛弱。心口部位感到痞硬且常有打嗝現象,可能是因為原本就存在的痰涎,因體虛無法化解,阻塞了氣道,因此會時常想要打嗝來舒緩。

旋覆花具有調理胸腹氣機,軟化堅實物質、化痰的作用,配合半夏這種辛溫的藥材,可以共同發揮散結的效果。

體虛時氣機容易上逆,因此使用代赭石這種重質的藥材來鎮定。然而,治病必須尋找根本原因,這些痞硬、打嗝的疾病,都是因體虛而來,所以必須用人參、甘草來補充脾胃,安定體質,這樣痰涎才能消除,結塊也能去除,並且能更強化旋覆花與半夏的功效。使用生薑與大棗的原因是,這種病症通常出現在傷寒發汗、嘔吐、瀉下後,表面的氣機必定受損,生薑與大棗能幫助調和營養與防禦功能。

4. 理血之劑

血者,陰也,賴飲食之甘旨,生長津液,變化而為赤者也。理者,調理之以復其常度也。凡人在母腹中,即賴母腹中之血,以為護養。及至一離母腹,即謂之後天。故自有生以來,莫不賴此脾胃水穀,以為生氣、生血之源。人之一身,氣血而已,氣陽而血陰,衛乃氣之所發,營乃血之所流。

兩者相併不悖,一有偏勝,則病起矣。《內經》有云:營者,水穀之精也。調和於五藏,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生化於心,總統於脾,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靡不由此也。注之於脈,充則滑而少則澀,生旺則諸經恃此長養,衰竭則百脈由此空虛。

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血者,難成而易虧,可不謹養乎!陰氣一傷,諸變立至,妄行於上則吐衄,妄行於下則腸風,衰涸於內則虛勞,枯槁於外則消瘦,移熱膀胱則溺血,陰虛陽搏則崩中,濕蒸熱瘀則血痢,火極似水則色黑。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癮疹;凝澀於皮膚,則為冷痹。

蓄血在上則善忘,蓄血在下則如狂。跌僕損傷則瘀惡內聚。此皆失於攝養,變為諸病者,故彙集十餘方為一門,其於或補養、或調經,皆於各門中互錄,學者前後參觀可也。

白話文:

[管理血液的藥方]

血液,是身體的陰性部分,它依靠食物中的養分,產生津液,轉換成為紅色的血液。所謂「管理」,就是調整使其回復到正常狀態。人從在母親子宮內開始,就依賴母體的血液來保護與滋養。一旦離開母體,進入所謂的「後天」生活,從出生以來,我們無不依賴脾胃消化的食物,作為生氣、生血的來源。人體由氣與血構成,氣屬陽性,血屬陰性,防禦系統源自氣,營養運輸源自血。

這兩者若能相輔相成,就不會出現問題。一旦有一方過度強盛,疾病就會發生。《內經》曾提到:營養,是由食物中的精華所產生。它在五臟之間調和,遍佈六腑,才能進入脈絡。在心臟生成,由脾臟統管,被肝臟儲存,由肺部廣泛散佈,由腎臟排泄,滋潤全身。眼睛得到營養,就能視物;耳朵得到營養,就能聽聞;手得到營養,就能抓握;腳得到營養,就能行走。進出升降,濡潤宣通,無不由此而來。血液注入脈絡,充足時流動順暢,不足時則變得黏稠,生機旺盛時,各條經絡依賴它成長,衰竭時,各條血管因此空虛。

血液充沛,身形就健壯;血液虛弱,身形就衰弱。血液,生成困難但容易流失,怎能不謹慎地保養呢!陰氣一旦受損,各種變化隨之而來,向上亂竄會導致吐血、鼻血,向下亂竄會導致腸出血,內部衰竭會導致虛弱,外部枯萎會導致消瘦,熱氣積聚在膀胱會導致尿血,陰虛陽亢會導致月經崩漏,濕熱淤積會導致血痢,火氣太旺像水一樣會導致血色變黑。熱氣勝過陰氣,會形成瘡瘍;濕氣滯留在血液中,會形成癢疹;凝結在皮膚上,會形成冷痹。

上半身積血會導致記憶力減退,下半身積血會使人狂躁。跌打損傷會導致惡血在體內聚集。這些都是因為保養失當,導致各種疾病,因此匯集十多種處方為一個類別,無論是補養,還是調經,都在各個門類中互相引用,學習者可以前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