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平胃散(局方)

平胃散中蒼朮甘,陳皮燥濕助脾元。土邪敦阜宜宣導,水濕停痰嵐瘴蠲。

平胃散,蒼朮(泔浸二錢),厚朴(姜炒),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一錢),加薑、棗煎。治脾胃土濕太過,胸腹痞滿,或嘔、或瀉,以及宿食不消,山嵐瘴霧,不服水土等證。夫土曰稼穡,不及為之卑堅,太過則曰敦阜。平胃者,平胃中之敦阜也。然土無成位,濕無專主,皆從化而來,從化而去,隨人之臟氣使然,陰虛者化為濕熱,陽虛者化為寒濕。故治此者,當因其未化而化之,乃無後患。

白話文:

平胃散中藥材功效說明:

平胃散 方劑中,蒼朮 味甘,陳皮 性燥能化濕,有助於健脾胃。

蒼朮 能消滅土邪,消除因濕氣過重而造成的積聚和膨脹,陳皮 則能宣導濕氣,化解停滯在體內的水濕和痰飲,驅散瘴氣。

平胃散的功效及適用症狀:

平胃散由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後,取二錢)、厚朴(用薑汁炒)、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甘草(炙烤後,各取一錢),加入生薑、大棗煎煮而成。

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氣過盛,導致胸腹脹滿、嘔吐、腹瀉,以及宿食積滯、水土不服等症狀。

關於「土」與「濕」的理解:

古人將脾胃比喻為「土」,而濕氣則像水一樣,容易積聚在脾胃中。

「土」過於堅硬,就會造成「敦阜」,也就是脾胃的氣機不暢,導致各種不適。

「濕」則會隨着人體的虛實變化,化為不同的病症,陰虛的人容易化為濕熱,而陽虛的人則容易化為寒濕。

平胃散的治病原理:

平胃散的功效在於,針對脾胃濕氣尚未化為其他病症的初期階段,及時化解濕氣,避免後患。

故用蒼朮辛溫燥濕,辟惡強脾,可散可宣者,為化濕之正藥。厚朴苦溫,除濕而散滿;陳皮辛溫,理氣而行痰,以佐蒼朮之不及。但物不可太過,過剛則折,當如有制之師,能戡禍亂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藥,能補能和者,贊輔之,使濕去而土不傷,致於平和也。

白話文:

因此,使用蒼朮辛溫燥濕、辟惡強脾、可散可宣的特性,作為化解濕氣的正藥。厚朴苦溫,可去除濕氣並散除滿脹;陳皮辛溫,可理氣化痰,以輔助蒼朮發揮作用。但藥物不可過於強勁,過於剛強就會造成反效果,必須要有制約的力量,才能平息禍患,達到平衡。因此,加入甘草這種中州的藥物,具有補益和調和的功效,輔助其他藥物,使濕氣去除,脾土不受損害,最終達到平和狀態。

2. 防己黃耆湯(仲景)

防子黃耆金匱湯,更加朮草細參詳。脈浮風濕邪留表,達衛和營藉棗姜。

防己黃耆湯,防己(一兩),炙甘草(半兩),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生薑(四片),大棗(八枚),煎。服後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冰,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差。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此治衛陽不足,風濕乘虛客於表也。風濕在表,本當以風藥勝之,從汗出而愈。

白話文:

防己黃耆湯,加了白朮和人參,用來治療脈象浮緩、風濕邪氣留滯在表面的症狀。這方藥能通達衛氣和營氣,藉助大棗和生薑溫暖身體。

此為表虛有汗,即有風去濕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黃、桂枝等藥,再發其汗,使表益虛。防風、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藥,但一主風而一主濕,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風之散風,而以防己之行濕。然病因表虛而來,若不振其衛陽,則雖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逕去而病愈。故用黃耆助衛氣於外,白朮、甘草補土德於中,佐以薑、棗,通行營衛,使防己大彰厥效。

服後如蟲行皮中,上部之濕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繞之,令微汗出,差。下部之濕,仍從下解,雖下部而邪仍在表,仍當以汗而解耳。

白話文:

這是表面虛弱容易出汗的症狀,也就是說風邪已經侵入,但濕氣卻沒有去除。因此不能再使用麻黃、桂枝等藥物,再次發汗,會導致表面更加虛弱。防風、防己都是走表散邪的藥物,但一個主治風邪,一個主治濕氣,使用方式不同。方中不用防風散風,而是用防己行濕。然而,疾病本源是表面虛弱,如果不振奮衛陽,即使使用防己,也無法讓邪氣直接去除而痊癒。所以使用黃耆幫助衛氣在外,白朮、甘草補益脾土,輔以薑、棗,通行營衛,使防己發揮最大效力。

服用後感覺像有蟲在皮膚裡爬,上半身的濕氣想要消散。或者腰部以下像冰一樣,需要用被子裹住,讓身體微微出汗,就會好轉。下半身的濕氣,仍然要從下部排出,雖然在下半身,但邪氣仍然在表面,還是應該用汗法來去除。

3. 麻黃加朮湯(金匱)

麻黃加朮有奇勳,甘草還宜桂杏仁。表受濕邪身體痛,微微汗出病安寧。

麻黃加朮湯,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灸甘草(一兩),白朮(四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治風濕在表,身體疼痛,當發其汗者。夫風濕之客表也,即見身煩疼痛之表證,固當汗以勝之。

然治風濕之表,不可大汗,大汗則風去濕存,治法止可微微汗出,然後風濕乃能皆去。故方中用麻黃祛風以發表,即以白朮除濕而固里。且麻黃湯內有白朮,則雖發汗而不至多汗,而術得麻黃,並可以行表裡之濕,即兩味足以治病。況又有桂枝和營達衛,助麻黃以發表;杏仁疏肺降氣,導白朮以宣中;更加甘草協和表裡,使之行者行,守者守,並行不悖。立方者真不可思議耳。

白話文:

麻黃配上白朮,效果奇特,甘草更要搭配桂枝和杏仁。如果表證受了濕邪,身體疼痛,只要微微出汗,病症就能緩解。

4. 實脾飲(嚴氏)

實脾飲用術苓瓜,陰水肢浮色不華,甘樸木香姜附腹,棗姜草蔻並相誇。

實脾飲,白朮(土炒),茯苓,炙甘草,厚朴(姜炒),大腹皮,草豆蔻,木香,木瓜,附子,炮姜,加薑、棗煎。治肢體浮腫,色悴聲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此為陰水。夫水有陰、陽,治宜各別。陽水者,其人素稟陽盛,或酒飲蓄聚,或濕熱蘊留,久則脾胃日虛,不能運化,或發於內,或溢於外,為腫、為脹,所由來也。陰水者,純是陽虛土敗,土不制水而然。

白話文:

實脾飲這個方子,用白朮、茯苓、甘草、厚朴、大腹皮、草豆蔻、木香、木瓜、附子、炮姜,再加薑、棗煎煮。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肢體浮腫、面色蒼白、聲音嘶啞、口不渴、大小便通暢的症狀,這是陰水引起的。

水性分陰陽,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陽水是人體本來陽氣旺盛,或者因為喝酒過量、濕熱積聚,長久下來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導致水氣積聚在體內,出現腫脹,這就是陽水。陰水則是由於陽氣不足,脾土虛弱,脾土不能制約水液而造成的。

《經》云:濕勝則地泥。故脾旺則運化行而清濁分,其清者為氣、為血、為津、為液,濁者則為汗、為溺而分消矣。則知治水當以實脾為首務也。白朮、甘草補脾之正藥,然非薑、附之大辛大熱,助火生土,何以建其溫補健運之功?而後腹皮、茯苓之行水,厚朴、木香之快氣,各奏厥功。

草豆蔻芳香而燥,治太陰獨勝之寒,宣木瓜酸澀而溫,疏脾土不平之木,祛邪匡正,標本得宜耳。

白話文:

《經》書上說:濕氣過盛,就會像泥土一樣粘膩。

因此,脾臟強健就能運化水濕,將清濁之氣分離。清者為氣、血液、津液;濁者則為汗液、尿液而排出體外。由此可知,治療水濕症,應以健脾為首要任務。

白朮、甘草是補脾的正藥,但若不配合薑、附子等辛熱藥物,助火生土,則無法達到溫補健運的效果。而後腹皮、茯苓有助於利水,厚朴、木香則能行氣,各自發揮其功效。

草豆蔻芳香燥濕,能治療太陰寒濕過盛;木瓜酸澀溫和,能疏通脾土不暢的木氣,祛除邪氣,調理標本,使治療得當。

5. 舟車丸(河間)

舟車丸子木香輕,戟遂芫花牛與軍。陽水腫堅形氣實,前驅水陸賴青陳。

舟車丸,牽牛(四兩炒),大黃(二兩酒浸),甘遂(麵裹煨),大戟(麵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橘紅(各一兩),木香(五錢),輕粉(一錢),水丸。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口渴面赤,氣粗腹堅,大小便閉,脈來沉數有力,此為陽水。夫陽水先腫上體,陰水先腫下體,陰水脈沉遲,陽水脈沉數,固皆有脈證可辨。

白話文:

舟車丸由牽牛、大黃、甘遂、大戟、芫花、青皮、橘紅、木香、輕粉等藥材製成,用於治療水腫、水脹,身體氣血充盈,口渴臉紅,氣粗肚子硬,大小便不通,脈搏沉而數且有力,這屬於陽水。陽水先從上半身腫起,陰水則先從下半身腫起,陰水脈搏沉而遲,陽水脈搏沉而數,所以可以用脈象區分。

然腫與脹,尤有兩途,腫則陽氣猶行,邪實者居多;脹則為木橫剋土,正氣全虛,最為難治。若見唇黑傷肝,缺盆平傷心,臍凸傷脾,足心平傷腎,背平傷肺,皆不可治也。此方用牽牛瀉氣分,大黃瀉血分,協同大戟、甘遂、芫花三味大劑攻水者,水陸並行。再以青皮、陳皮、木香通理諸氣,為之先導,而以輕粉之無竅不入者助之,故無堅不破,無水不行,宜乎有舟車之名。然非形氣俱實者,不可輕投。

白話文:

腫脹雖然都屬於病症,但實際上卻有兩種不同的情況:腫是陽氣還在運作,多半是外邪入侵;脹則是因為脾氣受損,正氣虛弱,比較難治。如果患者出現嘴唇發黑傷肝,鎖骨部位凹陷傷心,肚臍突出傷脾,腳心平坦傷腎,背部平坦傷肺,這些都是不可救治的徵兆。這個方子以牽牛瀉掉氣分,大黃瀉掉血分,再加上大戟、甘遂、芫花這三味猛藥攻破水氣,水陸並進。再以青皮、陳皮、木香疏通氣機,引導藥力,並輔以輕粉,它能無孔不入,因此能徹底攻破病邪,將積水排出,所以才會有「舟車」之名。但是,這個方子必須要患者形氣都充足才能使用,否則不能輕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