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來復丹

來復丹為霍亂方,陰陽錯雜暑邪傷。五靈硝石元精石,硫與青陳醋糊良。

來復丹,元精石,倭硫黃,朴硝(各一兩,一方用火硝),五靈脂,青皮,陳皮(各一兩),硝黃二味,用微火同炒,柳條攪結成砂子,醋糊丸,米飲下。治伏暑陰陽乖隔,中脘不通,而為霍亂等證。夫陰陽乖隔,清濁相干,以致中脘不通,而為霍亂者,必用分利陰陽之品而兩治之。

硫黃大熱之物,火之精也;朴硝大寒之物,水之精也。二物各稟陰陽之偏勝,皆能通利大腸,以之同炒而治陰陽互結之邪,頗為得當。然病因伏暑而起,暑乃君火之氣,最易傷陰。故以元精石稟太陰之精者,復其陰而退其暑;但暑必兼濕,故用青皮、陳皮,疏其氣而燥其濕。如五靈脂者,以其濁陰之物,能引吾身中濁陰之物,同歸下竅,以類相從也。

用火硝者,亦各有理,故藥店皆用之。

白話文:

【來復丹】是治療霍亂的藥方,適用於暑氣導致的身體陰陽失調的情況。配方包括:元精石、硫磺、朴硝(各取一兩,有方子用的是火硝)、五靈脂、青皮、陳皮(各取一兩)。硫磺和朴硝這兩種藥材,要用小火一起炒,再用柳條攪拌至結成砂粒狀,最後用醋和成丸狀,服用時以米湯送服。

此藥方主要針對暑天導致的陰陽失調,造成胃部功能受阻,引發霍亂等症狀。陰陽失調,清濁混雜,致使胃部運作不暢,進而產生霍亂等症狀,這種情況必須使用能調節陰陽的藥材來雙管齊下地治療。

硫磺是極熱的物質,屬火的精華;朴硝則是極寒的物質,屬水的精華。兩種藥材各自代表著陰陽的極端,都能促進大腸排泄,一起炒製來治療陰陽相互糾結的病邪,非常恰當。然而,疾病是由暑氣引起的,暑氣是火的特性,最容易損傷陰氣。因此使用元精石,這種含有太陰之精的物質,來恢復陰氣,消退暑氣;但暑氣往往夾帶濕氣,所以使用青皮和陳皮,疏導氣機並去濕。五靈脂是一種濁陰的物質,能引導身體中的濁陰物質,一同從下部排出,遵循類似物質互相吸引的原則。

使用火硝也有其道理,因此藥店通常都會採用它。

2. 利濕之劑

濕者,六淫之一。中央脾土所生,從地氣上升,由天氣下降,盛於夏,藏於冬,聚於東南,斂於西北。但土無成位,濕無專主,故或從外得,或從內生,或上受,或下受。其受病雖不同,而大要不過化熱、化寒兩途。無論其表裡、上下,知其為寒濕者,溫之、燥之;知其為濕熱者,清之、利之。

從化而來,當從化而去也。然病有初、中、末之分,其病之始,若在上、在表,均可以風藥治之;在裡、在下者,或崇土以勝之,或滲利以導之。所謂中者,即化熱、化寒之異,若病至於末傳,則有濕熱傷陰、寒濕傷陽之別。濕熱傷陰者,宜補陰以利其濕;寒濕傷陽者,當助陽以化其邪。

神而明之,變而通之,庶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今將通用各方,略備於後,以為初學者之應用可也。

白話文:

濕氣,這是自然界六種致病因素之一。它源自於中央的脾臟,會隨著地氣上升,由天氣下降,夏天時最旺盛,冬天時隱藏,常聚集在東南部,而在西北部收斂。然而,濕氣並沒有固定的生成位置,也沒有特定的主宰,所以可能從外界得到,也可能從內部產生,可能是上部受到影響,也可能下部受到影響。雖然受病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大致上不外乎轉化為熱濕或寒濕兩種情況。無論其在體內的哪個部位,只要知道它是寒濕,就應當用溫熱和乾燥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知道它是濕熱,就應當用清涼和利尿的方法來處理。

濕氣的來源,應當從同樣的來源去除。然而,疾病有初期、中期、末期之分,如果是在初期,在上部或表面,都可以用散風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在深層或下部,可能需要強化脾土的功能來剋制它,或者通過利尿來引導它排出。所謂的中期,就是指轉化為熱濕或寒濕的差異,如果疾病已經到了末期,就會有濕熱傷害陰液、寒濕傷害陽氣的不同。對於濕熱傷害陰液的情況,應當補充陰液以利除濕氣;對於寒濕傷害陽氣的情況,應該幫助陽氣以消除邪氣。

理解這些原則,靈活運用,才能在臨牀上得心應手,條理清晰。現在將常用的各種方法,簡單地列舉在下面,可以作為初學者的參考使用。

3. 五苓散(仲景)

胃苓湯,茵陳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陽邪,利水分消表未諧。澤術二苓都內導,桂枝達外法頗佳。胃苓即此加平胃,濕瀉傷中邪氣乖。若治黃疸濕熱蘊,茵陳加入五苓齊。

五苓散,豬苓,茯苓,白朮(炒,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半兩,用肉用枝隨證去取),共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愈。治傷寒太陽證,表不解,邪入於腑,熱結膀胱,小便不通,以及諸濕腫滿,盛於下焦,或趨於下則為泄瀉,或逆於上則為嘔、咳等證。

然太陽有經有腑,經者即為表證,可汗之而愈;若傳入於腑,腑者膀胱也,膀胱為水腑,熱則水結不行,少腹滿,小便不利,由是內外之濕,悉皆趨附,下行極而上者有之。故用二苓、澤瀉直入膀胱,瀉其熱結之水邪。表既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不盡之表。濕盛則土衰,故用白朮崇土,以勝其濕,使脾土有健運之功。

表裡兩解,正氣不傷耳。如濕邪在裡,外無表證者,則用肉桂,假其大辛大熱,以入下焦,化其陰濕,開之、導之,隨苓、澤滲利,自無留滯也。

胃苓湯,本方加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治濕邪內傷,胸痞腹滿,以及傷暑泄瀉等證。故以平胃宣散上、中之濕,五苓分利下焦之邪。凡泄瀉則水穀併入大腸,其小便必少。今分利其水,歸於前陰,自然小便多而泄瀉止矣。

茵陳五苓散,本方加茵陳一味,和服。治濕鬱於裡,不得宣化,發為黃疸者。茵陳草類,性味苦寒,能內蠲水濕,助苓、澤以分消,外達皮膚,協桂枝而解表,故為治黃疸病之方法耳。

白話文:

【五苓散(仲景)】

五苓散主要治療太陽經絡的疾病,當身體的水液代謝失調,但表面的病症尚未完全解決時。成分包括豬苓、茯苓、炒白朮、澤瀉及桂枝。其中,豬苓、茯苓與澤瀉內導水液,桂枝則外達表層,有助於病情的改善。胃苓湯是在五苓散基礎上添加了平胃散的配方,主要用於治療因濕氣導致的腹瀉,以及身體內部邪氣的問題。如果要治療因濕熱導致的黃疸,可在五苓散中加入茵陳。

五苓散的組成成分包括豬苓、茯苓、炒白朮、澤瀉以及桂枝,將這些成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三錢,服用後需多喝熱水,有助於出汗並加速病情好轉。主要用於治療因傷寒引起太陽經絡的疾病,當病邪進入臟腑,熱結於膀胱,造成小便不暢,或是身體下部的濕氣過重,可能導致腹瀉,或是反胃、咳嗽等症狀。

然而,太陽經絡包含經脈與臟腑兩部分,經脈即為表面的病症,可用出汗的方式來治療;若病邪進入臟腑,即膀胱,膀胱負責水液的代謝,若熱氣過重,水液就會凝結,導致小腹脹滿,小便不暢,這時身體內外的濕氣都會趨向於此,嚴重時甚至會向上影響。因此,利用茯苓、澤瀉直接作用於膀胱,幫助排出熱結的水液。由於表面的病態尚未完全去除,所以使用桂枝來消除殘餘的表面病態。當濕氣過重,脾胃功能也會相對減弱,因此使用炒白朮來強化脾胃,幫助排除濕氣,使脾臟運作更為順暢。

同時治療表面與內部的病態,不會傷害到正常的生理機能。若濕氣在內部,表面沒有明顯病態時,可以使用肉桂,利用其辛辣熱性的特性,深入下焦,幫助排出體內的濕氣,配合茯苓、澤瀉的作用,可以避免濕氣的積聚。

胃苓湯是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上蒼朮、厚朴、陳皮、甘草,主要用於治療因濕氣導致的胸部悶痛、腹部脹滿,以及夏季腹瀉等症狀。使用平胃散來消除上、中焦的濕氣,五苓散則幫助下焦的濕氣排出。當腹瀉發生時,食物與水液會一同進入大腸,小便量也會相對減少。此時,通過幫助水分的排泄,可以讓小便量增多,從而緩解腹瀉。

茵陳五苓散是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入茵陳,主要用於治療因濕氣鬱積於體內,無法正常代謝,導致黃疸的狀況。茵陳是一種草本植物,具有苦寒的性質,能夠幫助身體排除濕氣,配合茯苓、澤瀉的作用,有助於水分的代謝,同時也能協助桂枝作用於表面,因此是治療黃疸的有效方式。

4. 豬苓湯(仲景)

獵苓湯法在陽明,滑石阿膠澤二苓。膀胱腑邪初入胃,宣通達下又存陰。

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治太陽病裡熱不解,熱傳陽明,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恐津液內亡,轉成胃實之證。以及濕熱傷陰,須補陰利濕,並用為治者。夫太陽、陽明,其位最近,且論傳變之次第,亦皆太陽傳入陽明。陽明者,胃也。胃者,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但陽明一經,最慮者亡津液,津液一傷,即成胃實不大便之證,故仲景治陽明,處處以存陰救陰為務。如此之證,熱在膀胱,久而不解,則熱傷津液,於是渴欲飲水,傳胃之象已形,而小便仍不利,膀胱之邪,依然不化。若不先治其本,則熱勢終不得除。故以二苓、澤瀉分消膀胱之水,使熱勢下趨;滑石甘寒,內清六腑之熱,外徹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裡之濕。

恐單治其濕,以致陰愈耗而熱愈熾,故加阿膠養陰熄風,以存津液,又為治陰虛濕熱之一法也。

白話文:

【豬苓湯(仲景)】

豬苓湯的使用原則是在陽明病的治療上,主要成分包括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和阿膠,各自用量一兩。此方針對的是太陽病裡的熱症未能得到解決,導致熱症轉移到陽明,病人感到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擔心身體的津液流失,可能轉變成胃部實證的情況。此外,對於濕熱傷害陰氣,需要補充陰氣同時排濕的病症,也能適用此方。

太陽和陽明這兩個臟腑位置相鄰,根據疾病傳變的順序,通常都是由太陽病轉入陽明病。陽明,指的是胃。胃,屬土性,是所有物質的歸宿,不會再傳到其他臟腑。

然而,陽明經的最大顧慮是津液的流失,一旦津液受損,就會形成胃實且大便不通的症狀,因此,張仲景在治療陽明病時,總是特別強調保存和滋補陰氣。像這種情況,熱症在膀胱久久未能消除,就會消耗津液,使得病人非常口渴想喝水,已經呈現出熱症傳到胃部的徵兆,但小便依然不順暢,膀胱的邪氣仍未被清除。如果不先從根本上治療,熱症是無法根除的。所以,此方以豬苓、茯苓和澤瀉來促進膀胱水分的代謝,讓熱氣向下排泄;滑石性寒,能清六腑的熱氣,也能去除肌表的邪氣,可以有效排除全身上下、體內體外的濕氣。

但只排濕不滋陰,可能會讓陰氣更耗損,熱氣更熾烈,因此加入阿膠來滋養陰氣,熄滅風火,保留津液,這也是治療陰虛兼濕熱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