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來復丹

來復丹為霍亂方,陰陽錯雜暑邪傷。五靈硝石元精石,硫與青陳醋糊良。

來復丹,元精石,倭硫黃,朴硝(各一兩,一方用火硝),五靈脂青皮陳皮(各一兩),硝黃二味,用微火同炒,柳條攪結成砂子,醋糊丸,米飲下。治伏暑陰陽乖隔,中脘不通,而為霍亂等證。夫陰陽乖隔,清濁相干,以致中脘不通,而為霍亂者,必用分利陰陽之品而兩治之。

硫黃大熱之物,火之精也;朴硝大寒之物,水之精也。二物各稟陰陽之偏勝,皆能通利大腸,以之同炒而治陰陽互結之邪,頗為得當。然病因伏暑而起,暑乃君火之氣,最易傷陰。故以元精石稟太陰之精者,復其陰而退其暑;但暑必兼濕,故用青皮、陳皮,疏其氣而燥其濕。如五靈脂者,以其濁陰之物,能引吾身中濁陰之物,同歸下竅,以類相從也。

用火硝者,亦各有理,故藥店皆用之。

2. 利濕之劑

濕者,六淫之一。中央脾土所生,從地氣上升,由天氣下降,盛於夏,藏於冬,聚於東南,斂於西北。但土無成位,濕無專主,故或從外得,或從內生,或上受,或下受。其受病雖不同,而大要不過化熱、化寒兩途。無論其表裡、上下,知其為寒濕者,溫之、燥之;知其為濕熱者,清之、利之。

從化而來,當從化而去也。然病有初、中、末之分,其病之始,若在上、在表,均可以風藥治之;在裡、在下者,或崇土以勝之,或滲利以導之。所謂中者,即化熱、化寒之異,若病至於末傳,則有濕熱傷陰、寒濕傷陽之別。濕熱傷陰者,宜補陰以利其濕;寒濕傷陽者,當助陽以化其邪。

神而明之,變而通之,庶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今將通用各方,略備於後,以為初學者之應用可也。

3. 五苓散(仲景)

胃苓湯茵陳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陽邪,利水分消表未諧。澤術二苓都內導,桂枝達外法頗佳。胃苓即此加平胃,濕瀉傷中邪氣乖。若治黃疸濕熱蘊,茵陳加入五苓齊。

五苓散,豬苓茯苓白朮(炒,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半兩,用肉用枝隨證去取),共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愈。治傷寒太陽證,表不解,邪入於腑,熱結膀胱,小便不通,以及諸濕腫滿,盛於下焦,或趨於下則為泄瀉,或逆於上則為嘔、咳等證。

然太陽有經有腑,經者即為表證,可汗之而愈;若傳入於腑,腑者膀胱也,膀胱為水腑,熱則水結不行,少腹滿,小便不利,由是內外之濕,悉皆趨附,下行極而上者有之。故用二苓、澤瀉直入膀胱,瀉其熱結之水邪。表既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不盡之表。濕盛則土衰,故用白朮崇土,以勝其濕,使脾土有健運之功。

表裡兩解,正氣不傷耳。如濕邪在裡,外無表證者,則用肉桂,假其大辛大熱,以入下焦,化其陰濕,開之、導之,隨苓、澤滲利,自無留滯也。

胃苓湯,本方加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治濕邪內傷,胸痞腹滿,以及傷暑泄瀉等證。故以平胃宣散上、中之濕,五苓分利下焦之邪。凡泄瀉則水穀併入大腸,其小便必少。今分利其水,歸於前陰,自然小便多而泄瀉止矣。

茵陳五苓散,本方加茵陳一味,和服。治濕鬱於裡,不得宣化,發為黃疸者。茵陳草類,性味苦寒,能內蠲水濕,助苓、澤以分消,外達皮膚,協桂枝而解表,故為治黃疸病之方法耳。

4. 豬苓湯(仲景)

獵苓湯法在陽明,滑石阿膠澤二苓。膀胱腑邪初入胃,宣通達下又存陰。

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治太陽病裡熱不解,熱傳陽明,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恐津液內亡,轉成胃實之證。以及濕熱傷陰,須補陰利濕,並用為治者。夫太陽、陽明,其位最近,且論傳變之次第,亦皆太陽傳入陽明。陽明者,胃也。胃者,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但陽明一經,最慮者亡津液,津液一傷,即成胃實不大便之證,故仲景治陽明,處處以存陰救陰為務。如此之證,熱在膀胱,久而不解,則熱傷津液,於是渴欲飲水,傳胃之象已形,而小便仍不利,膀胱之邪,依然不化。若不先治其本,則熱勢終不得除。故以二苓、澤瀉分消膀胱之水,使熱勢下趨;滑石甘寒,內清六腑之熱,外徹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裡之濕。

恐單治其濕,以致陰愈耗而熱愈熾,故加阿膠養陰熄風,以存津液,又為治陰虛濕熱之一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