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4)
卷三 (4)
1. 來復丹
來復丹為霍亂方,陰陽錯雜暑邪傷。五靈硝石元精石,硫與青陳醋糊良。
來復丹,元精石,倭硫黃,朴硝(各一兩,一方用火硝),五靈脂,青皮,陳皮(各一兩),硝黃二味,用微火同炒,柳條攪結成砂子,醋糊丸,米飲下。治伏暑陰陽乖隔,中脘不通,而為霍亂等證。夫陰陽乖隔,清濁相干,以致中脘不通,而為霍亂者,必用分利陰陽之品而兩治之。
硫黃大熱之物,火之精也;朴硝大寒之物,水之精也。二物各稟陰陽之偏勝,皆能通利大腸,以之同炒而治陰陽互結之邪,頗為得當。然病因伏暑而起,暑乃君火之氣,最易傷陰。故以元精石稟太陰之精者,復其陰而退其暑;但暑必兼濕,故用青皮、陳皮,疏其氣而燥其濕。如五靈脂者,以其濁陰之物,能引吾身中濁陰之物,同歸下竅,以類相從也。
用火硝者,亦各有理,故藥店皆用之。
白話文:
來復丹方解
來復丹是用來治療霍亂的藥方,霍亂是由於陰陽失衡,暑邪入侵所致。
藥方組成:
- 元精石、倭硫黃、朴硝(各一兩,一方用火硝)、五靈脂、青皮、陳皮(各一兩)
製法:
- 硝黃二味,用微火同炒,柳條攪結成砂子,醋糊丸,米飲下。
功效:
- 治療伏暑陰陽乖隔,中脘不通,而為霍亂等症。
方義:
- 陰陽失衡,清濁相干,導致中脘不通,引起霍亂,因此需要使用分利陰陽的藥物治療。
- 硫黃性熱,屬火之精,朴硝性寒,屬水之精。二者皆能通利大腸,因此用來治療陰陽互結之邪。
- 伏暑引起的霍亂,暑邪屬君火之氣,容易傷陰。所以用元精石來補充陰氣,退暑邪。
- 暑邪常伴濕邪,因此用青皮、陳皮疏散氣機,燥濕。
- 五靈脂屬濁陰之物,能引導體內濁陰之物下行,達到類相從的功效。
簡而言之, 來復丹通過陰陽調和,清熱解暑,利濕通便,以達到治療霍亂的目的。
2. 利濕之劑
濕者,六淫之一。中央脾土所生,從地氣上升,由天氣下降,盛於夏,藏於冬,聚於東南,斂於西北。但土無成位,濕無專主,故或從外得,或從內生,或上受,或下受。其受病雖不同,而大要不過化熱、化寒兩途。無論其表裡、上下,知其為寒濕者,溫之、燥之;知其為濕熱者,清之、利之。
從化而來,當從化而去也。然病有初、中、末之分,其病之始,若在上、在表,均可以風藥治之;在裡、在下者,或崇土以勝之,或滲利以導之。所謂中者,即化熱、化寒之異,若病至於末傳,則有濕熱傷陰、寒濕傷陽之別。濕熱傷陰者,宜補陰以利其濕;寒濕傷陽者,當助陽以化其邪。
神而明之,變而通之,庶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今將通用各方,略備於後,以為初學者之應用可也。
白話文:
濕氣是六種致病因素之一,由脾土所生,從地氣上升,從天氣下降,夏季最盛,冬季收藏,東南方向聚集,西北方向收斂。但脾土沒有固定的位置,濕氣也沒有專門的主人,因此可以從外獲得,也可以從內產生,可以從上面進入,也可以從下面進入。雖然得病的方式不同,但主要還是分為化熱和化寒兩條路。無論是表裡、上下,只要知道是寒濕,就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用乾燥的方法來去除;如果是濕熱,就用清熱的方法來治療,用利水的方法來排泄。
既然是由變化而來,就應該用變化來治療。然而疾病有初期、中期、晚期之分,剛開始發病時,如果是在上部、在表面,都可以用風藥來治療;如果在內部、在底部,可以透過補土來克制,也可以透過滲利來引導。所謂中期,就是指化熱和化寒的差別,如果疾病發展到晚期,就會有濕熱傷陰和寒濕傷陽的區別。濕熱傷陰的,就應該補陰來利濕;寒濕傷陽的,就應該助陽來化解病邪。
用心去理解,變化著運用,這樣就能隨心所欲,每件事都明白道理了。現在把常用的各個方劑列在後面,作為初學者應用的參考。
3. 五苓散(仲景)
胃苓湯,茵陳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陽邪,利水分消表未諧。澤術二苓都內導,桂枝達外法頗佳。胃苓即此加平胃,濕瀉傷中邪氣乖。若治黃疸濕熱蘊,茵陳加入五苓齊。
五苓散,豬苓,茯苓,白朮(炒,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半兩,用肉用枝隨證去取),共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愈。治傷寒太陽證,表不解,邪入於腑,熱結膀胱,小便不通,以及諸濕腫滿,盛於下焦,或趨於下則為泄瀉,或逆於上則為嘔、咳等證。
白話文:
五苓散是治療太陽病邪,利水消表症狀尚未完全解除的藥方。澤瀉、豬苓、茯苓都導引水液向內,桂枝則外達表邪,效果很好。胃苓湯是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入平胃散,用於治療濕瀉傷中,邪氣不順的症狀。如果治療黃疸濕熱內蘊,則要在五苓散中加入茵陳。
然太陽有經有腑,經者即為表證,可汗之而愈;若傳入於腑,腑者膀胱也,膀胱為水腑,熱則水結不行,少腹滿,小便不利,由是內外之濕,悉皆趨附,下行極而上者有之。故用二苓、澤瀉直入膀胱,瀉其熱結之水邪。表既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不盡之表。濕盛則土衰,故用白朮崇土,以勝其濕,使脾土有健運之功。
表裡兩解,正氣不傷耳。如濕邪在裡,外無表證者,則用肉桂,假其大辛大熱,以入下焦,化其陰濕,開之、導之,隨苓、澤滲利,自無留滯也。
胃苓湯,本方加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治濕邪內傷,胸痞腹滿,以及傷暑泄瀉等證。故以平胃宣散上、中之濕,五苓分利下焦之邪。凡泄瀉則水穀併入大腸,其小便必少。今分利其水,歸於前陰,自然小便多而泄瀉止矣。
白話文:
太陽病有經絡和臟腑之分,經絡病症屬於表證,可以發汗治療;若傳入臟腑,則屬於膀胱病變,膀胱是貯藏水液的臟腑,熱邪侵襲就會導致水液停滯不流通,出現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因此內外濕氣都會聚集,甚至上行。因此使用二苓、澤瀉直接作用於膀胱,排出熱邪導致的水液停滯。由於表證尚未完全消除,所以用桂枝來解除殘留的表證。濕邪盛行則脾土虛弱,因此用白朮來補益脾土,以克制濕邪,讓脾土功能正常運作。
這樣一來既能解除表里兩方面的病症,又能保護正氣不受損傷。如果濕邪只在體內,沒有表證,則用肉桂,利用它辛熱的性質,進入下焦,化解陰濕,疏通水道,配合苓、澤滲利排泄,自然不會有濕邪停滯。
胃苓湯是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入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用於治療濕邪內傷,導致胸悶腹脹、中暑腹瀉等症狀。藥物作用是:平胃宣散上中焦的濕氣,五苓散分利下焦的濕邪。凡是腹瀉,水谷都會進入大腸,因此小便量就會減少。現在分利水液,讓其歸於前陰,自然小便量會增多,腹瀉也會停止。
茵陳五苓散,本方加茵陳一味,和服。治濕鬱於裡,不得宣化,發為黃疸者。茵陳草類,性味苦寒,能內蠲水濕,助苓、澤以分消,外達皮膚,協桂枝而解表,故為治黃疸病之方法耳。
白話文:
"茵陳五苓散,再加入一劑茵陳,一起服用。這方法適用於體內積聚濕氣,無法正常排出,導致出現黃疸的情況。茵陳草屬性苦寒,能清除體內的水分,與茯苓、澤瀉一同使用,能夠幫助排除體內的水分,並通過皮膚排出,配合桂枝來解表,所以這就是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4. 豬苓湯(仲景)
獵苓湯法在陽明,滑石阿膠澤二苓。膀胱腑邪初入胃,宣通達下又存陰。
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治太陽病裡熱不解,熱傳陽明,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恐津液內亡,轉成胃實之證。以及濕熱傷陰,須補陰利濕,並用為治者。夫太陽、陽明,其位最近,且論傳變之次第,亦皆太陽傳入陽明。陽明者,胃也。胃者,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白話文:
獵苓湯的運用
獵苓湯的方劑屬於陽明經的範疇,主要由滑石、阿膠、澤瀉等藥物組成。
適用症狀:
- 當膀胱的邪氣初次進入胃部,導致胃熱難解,患者口渴想喝水,但小便不利,擔心津液流失,進而演變成胃實證。
- 或是濕熱傷陰,需要補陰利濕時,也可以使用獵苓湯。
病理分析:
- 太陽經與陽明經的位置最為接近,從傳變的順序來看,太陽經的病邪也會傳入陽明經。
- 陽明經指的是胃,胃屬土,是萬物匯集之處,病邪至此便無處可傳。
藥物分析:
- 豬苓湯由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各一兩) 組成。
-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太陽病裡熱不解,熱氣傳入陽明經,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擔心津液流失,進而演變成胃實證。
- 也可用於濕熱傷陰,需要補陰利濕的情況。
總結:
獵苓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明經的胃實證,以及濕熱傷陰導致的病症。其藥物組成以滑石、阿膠、澤瀉為主,具有清熱利濕、滋陰生津的作用。
但陽明一經,最慮者亡津液,津液一傷,即成胃實不大便之證,故仲景治陽明,處處以存陰救陰為務。如此之證,熱在膀胱,久而不解,則熱傷津液,於是渴欲飲水,傳胃之象已形,而小便仍不利,膀胱之邪,依然不化。若不先治其本,則熱勢終不得除。故以二苓、澤瀉分消膀胱之水,使熱勢下趨;滑石甘寒,內清六腑之熱,外徹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裡之濕。
恐單治其濕,以致陰愈耗而熱愈熾,故加阿膠養陰熄風,以存津液,又為治陰虛濕熱之一法也。
白話文:
陽明經最令人擔憂的是津液流失,津液一旦受損,就會出現胃實不排便的症狀。所以張仲景治療陽明經,處處以保存陰氣、救治陰氣為重點。這種情況下,熱邪停留在膀胱,久久不消,就會傷及津液,因此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這是熱邪傳入胃部的徵兆已經顯現,但小便仍然不順暢,膀胱裡的邪氣仍然沒有消散。如果不先治療根本,熱勢就無法消除。所以要用二苓、澤瀉來分消膀胱裡的積水,讓熱勢向下趨走;滑石甘寒,內清六腑的熱邪,外徹肌表的邪氣,使上下、表裡的濕邪通暢。
擔心單純治療濕邪,會導致陰氣愈加耗損,熱勢愈加熾盛,所以加入阿膠來滋陰熄風,以保存津液,這也是治療陰虛濕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