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3)
卷三 (3)
1. 六合定中丸(局方)
局方六合定中丸,暑濕傷中食滯干。枳桔芩甘查樸扁,穀芽神麯木瓜全。
六合定中丸,枳殼,桔梗,茯苓,甘草,查炭,厚朴,扁豆,穀芽,神麯(炒),木瓜,治暑濕傷中,食滯交阻,而為霍亂等證。夫夏月霍亂一證,皆由脾胃受邪,乘胃則吐,乘脾則瀉,若兩傷脾胃,則吐瀉交作。然霍亂一證,雖寒熱均有,而傷濕、傷食尤多,故治病總不可執一,當合脈證用藥,方無舛誤。
但此證最易轉筋,如轉筋在霍亂之先者,邪乘筋脈所致,在吐瀉之後而見者,津枯液涸,筋脈失養而然。方中谷芽、神麯、查炭消磨食積,厚朴、茯苓除濕宣邪,桔梗開提肺氣,表散外邪,枳殼破氣行痰,宣中導滯;扁豆解暑和脾,甘草和中化毒。木瓜舒筋達絡,無論在前在後,皆可用之,所謂筋急者得之即舒,筋緩者遇之即利耳。
白話文:
【六合定中丸(局方)】
局方的六合定中丸,主要治療因暑天濕氣傷害中焦脾胃,導致食物消化不順而引起的乾澀感。藥方包含枳殼、桔梗、茯苓、甘草、查炭、厚朴、扁豆、穀芽、神麯(炒過)、木瓜等成分。
六合定中丸能治療因暑濕傷害中焦脾胃,食物滯留造成的交阻,引發如霍亂等症狀。夏季的霍亂,多半由於脾胃受邪氣影響,影響到胃部會導致嘔吐,影響到脾臟會造成腹瀉,如果脾胃同時受損,就會出現嘔吐與腹瀉交錯的現象。霍亂這種病,雖然寒熱兩種情況都有,但因濕氣或食物問題引發的病例較多,所以治療疾病時不能只看一種原因,應根據脈象和症狀來選擇藥物,這樣纔不會有誤診的情況。
然而,這種病症最容易轉變成轉筋,如果轉筋發生在霍亂之前,是因為邪氣影響到筋脈所導致的;如果是在嘔吐與腹瀉之後出現轉筋,則是因為體內津液耗盡,筋脈失去滋養所致。藥方中的穀芽、神麯、查炭能幫助消除食物積聚,厚朴、茯苓能去除濕氣並排除邪氣,桔梗能提升肺氣,幫助排出體外邪氣,枳殼能理氣化痰,幫助消化;扁豆能解暑調和脾胃,甘草能調和中焦,化解毒素。木瓜能舒展筋脈,打通經絡,無論轉筋發生在前面還是後面,都能使用,可說是筋脈緊繃者服用後能獲得舒緩,筋脈鬆弛者服用後則能改善。
2. 竹葉石膏湯(仲景)
先師竹葉石膏湯,嘔吐虛煩元氣傷。參半麥冬甘草等,生薑粳米水煎嘗。
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人參,麥冬,炙甘草,半夏,粳米,加姜煎。治病後餘熱留中,虛煩少氣,上逆欲吐;亦治傷暑發渴、脈虛等證。夫熱病之後,餘邪尚未肅清,肺胃陰津,早為枯槁,故見虛煩少氣、嘔吐等證,即夏月暑傷肺胃,元氣虛者亦有之。故方中以竹葉、石膏清肺胃之熱。
然熱則生痰,恐留戀於中,痰不去,熱終不除,故以半夏辛溫體滑之品,化痰逐濕,而通陰陽,且其性善散逆氣,故又為止嘔之聖藥;況生薑之辛散,以助半夏之不及,一散一清,邪自不能留戀。人參、甘草、梗米以養胃,麥冬以保肺。此方雖云清熱,而卻不用苦寒,雖養陰又仍能益氣,不傷中和之意耳。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仲景)]
先師的竹葉石膏湯,主要治療因嘔吐或情緒煩躁導致的元氣受損。藥方包含人參、麥門冬、甘草各等分,再加入竹葉、石膏、半夏、粳米,最後用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此湯主要治療疾病康復後,體內仍有殘餘熱氣滯留的情況,或是感到精神疲憊、氣息短促、想嘔吐的症狀;另外,對於中暑後口渴、脈象虛弱等症狀也有療效。在熱性疾病後,體內的殘餘邪氣未完全清除,肺和胃部的陰津已耗盡,所以會出現精神疲憊、氣息短促、嘔吐等症狀。夏天中暑,傷及肺胃,導致元氣虛弱的情況也適用此方。因此,方中使用竹葉和石膏來清肺胃的熱。
然而,熱氣會生成痰,若痰留在體內,熱氣就不易消除。因此,使用半夏這種性質溫和且能順暢陰陽的藥材,以化解痰濕,並且它還能緩解逆氣,是止嘔的良藥;生薑的辛散特性,能補足半夏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讓邪氣無法在體內滯留。人參、甘草、粳米用於滋養胃部,麥門冬用於保護肺部。此方雖稱清熱,但並未使用苦寒的藥材,同時滋養陰津,又能增強元氣,不損及身體的平衡與和諧。]
3. 桂苓甘露飲(河間)
桂苓甘露飲河間,暑濕傷中煩渴連。滑石石膏寒水石,五苓甘草一方煎。
桂苓甘露飲,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甘草(各二兩),白朮,茯苓,澤瀉(各一兩),豬苓,肉桂(各五錢),和研為末,每服五錢。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便閉等證。夫暑濕一證,有傷於表者,有傷於裡者。在表者,邪留經絡,當因其輕而揚之;在裡者,邪留臟腑,非用重劑清熱利濕,終歸無濟。
石膏、寒水石,大寒質重,直清肺胃之熱;滑石寒能清熱,滑能利竅,外開肌表,內達州都;豬苓、茯苓、澤瀉,導濕於下,從小便而出。然濕為陰邪,無陽則不能化,雖利濕而濕亦不能盡除,故用肉桂之辛熱,以散陰邪。加白朮扶土和中,安內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
白話文:
【桂苓甘露飲(河間)】
桂苓甘露飲是源自河間的一個方子,適用於暑濕侵襲身體導致的持續性口渴與煩躁。其主要成分包括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甘草(各二兩)、白朮、茯苓、澤瀉(各一兩)、豬苓、肉桂(各五錢)。這些藥材需混合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量約為五錢。此方主要針對因暑熱和濕氣過盛導致的過度飲水、頭痛、口渴以及濕熱引起的大便祕結等症狀。
對於暑濕這一疾病,可能影響身體的表面或內部。若在表層,邪氣滯留在經絡中,應採用較輕的療法來驅散;若深入內臟,則必須使用強效的清熱利濕藥物,否則難以見效。
其中,石膏與寒水石性質極寒且質地沉重,能夠直接清除肺部及胃部的熱氣;滑石具有寒涼特性,能清熱解毒,其滑順特性有助於通暢腠理,並可由內至外發揮效果;豬苓、茯苓、澤瀉則能將濕氣向下導引,使其通過小便排出體外。然而,濕氣屬於陰性邪氣,缺乏陽氣無法完全化解,即使利尿排濕,濕氣仍可能殘留,因此加入肉桂的辛熱屬性,有助於散發陰邪。另外,配方中的白朮能增強脾胃功能,調和內外,達到全面治療的效果。
此方結合了三種礦石成分以清潔上焦(即上半身的熱氣),五苓則用於疏通下焦(下半身的濕氣),甘草則調和全身,這也是治療暑熱的一種全面方法。
4. 漿水散
古方漿水散名稀,因暑中寒痛瀉宜。甘草良薑醋半夏,乾薑附桂並能醫。
漿水散,乾薑,附子,肉桂,甘草(各五錢),良薑,半夏(各二錢五分,二味皆用醋炒),地漿水煎,去滓冷服。治暑月中寒,腹痛泄瀉,汗多脈弱,純陰無陽之證。夫六淫之氣,皆隨感而病,不必拘定時令,如冬月非節之暖,感之者即為溫病,夏月違時之寒,犯之者即為寒病。治溫以清,治寒以熱,勿得再以陰暑陽寒而惑之也。
凡寒邪中人,必犯太陰、少陰兩臟。以脾腎之陽不虛,寒邪決不能深入,若脾腎陽氣虛,則寒邪直入,於是痛瀉諸證,所由來矣。乾薑、附子、肉桂,大辛大熱,以溫脾腎之元陽,以驅中、下之寒濕。良薑散寒止痛,半夏燥濕行痰,二味俱用醋炒者,所謂凡欲散之,必先斂之,一如征剿寇盜,當使之斂聚一方,然後一攻而盡,不留余患。用甘草者,一以緩熱藥之急,一則固中州之虛也。
白話文:
【漿水散】
在古代醫方中,漿水散是一個較罕見的配方,適用於因夏季受寒導致的腹痛與瀉痢。其成分包括:乾薑、附子、肉桂和甘草(每種各15克)、良薑和半夏(各7.5克,兩者均需用醋炒過),以地漿水煎煮,去渣後冷服。
此方專治夏季因受寒引起的腹痛、瀉痢、大量出汗及脈象虛弱等症狀,表現出完全陰盛陽衰的特徵。四季的各種惡劣天氣,都可能引發疾病,並不限定特定季節。例如冬季非正常的暖和天氣,會引發溫病;夏季非時令的寒冷,會導致寒病。治療溫病應採用清熱法,治療寒病應採用溫熱法,不要被陰暑陽寒的觀念混淆。
一般來說,寒邪侵襲人體,必然會影響太陰和少陰兩臟器。如果脾腎的陽氣未虛,寒邪絕不會深入人體;然而,一旦脾腎的陽氣虛弱,寒邪就會直接入侵,從而引起腹痛瀉痢等症狀。乾薑、附子、肉桂具有極大的辛熱性,能溫暖脾腎的原始陽氣,驅除中下焦的寒濕。良薑能散寒止痛,半夏能燥濕化痰,兩者都用醋炒,是根據「欲散之,必先斂之」的原理,就像徵討盜匪,要先使其集中於一點,再一舉殲滅,以免留下後患。使用甘草的目的,一是調和熱性藥物的強烈效果,二是鞏固中焦的虛弱狀態。
5. 薷苓湯
薷苓湯法最詳明,四味香薷合五苓,暑濕兩傷泄瀉作,清心利便表邪輕。
薷苓湯即四味香薷飲合五苓散為一方,煎服。治暑濕兩傷泄瀉等證。夫暑為無形之氣,感則僅傷上焦心肺之分,惟濕為有形之邪,傷則必及乎脾胃,而為泄瀉等證矣。濕多成瀉,古訓昭然。然暑必兼濕,暑濕相合,故夏月水瀉之證尤多。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是以清心、利小便,為治暑兩大法門。
四味香薷飲是香薷、厚朴、扁豆、黃連四味,清心解暑,方論已見於前。五苓散是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崇土勝濕,化氣利水,與後文濕門可以合看,自能悟其深意耳。
白話文:
【薷苓湯】的配方和效果非常明確,是由四味香薷飲加上五苓散組成,煮來服用。這方子用來治療因暑熱和濕氣雙重影響導致的腹瀉等症狀。
暑熱是無形的氣,只會影響到上半身的心臟和肺部,但濕氣是有形的邪氣,一旦侵害,肯定會影響到脾胃,進而引起腹瀉等問題。濕氣過多必然造成腹瀉,這是古人的教訓。然而,暑熱總是伴隨著濕氣,兩者結合,因此夏季的水瀉症狀特別常見。古人說:若治療濕氣不從小便開始,那治療方法就有問題了。所以,清除心火和利尿,成為治療暑熱的兩大主要方法。
四味香薷飲包含香薷、厚朴、扁豆、黃連四種藥材,用於清心火和解暑,這個配方在前面已經討論過。五苓散則由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組成,強調增強脾胃功能以對抗濕氣,促進氣血運行和利尿。五苓散的功效與後面講述濕氣的部分可以一起理解,這樣更能領悟其深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