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1)
卷三 (1)
1. 清暑之劑
暑者,夏令君火炎蒸之氣也。清者,清涼之使元氣不受熱逼而耗散也。當此之時,日行南陸,地氣上升,人在氣交之中,其蒸騰之氣,高於岑樓,不可見也。暑既為君火之氣,內通於心,故暑必先傷於心。金畏火刑,而後及於肺,肺主氣,故又暑必傷氣也。然暑必挾濕者,以地之濕,隨氣而升,惟人之虛者受之。
是以前人有清心、利小便為治暑兩大法門。若人之元氣虛而感受者,則又必參以生脈散、人參白虎,以及東垣清暑益氣等法,隨時加減治之。昔人有陰暑、陽暑之分。或因暑而外受寒邪,內傷生冷,此所謂靜而得之者,陰暑也;或暴日長途,躬耕南畝,為熱邪所中,此所謂動而得之者,陽暑也。一有此說,後人皆謂暑證有陰、有陽,竟無的一。
白話文:
夏天酷熱,是火炎蒸騰的氣候。保持清涼,可以讓元氣不受熱逼迫而消耗散失。此時,太陽運行到南邊,地氣上升,人處於氣交之中,蒸騰的氣息高於高樓,看不見。暑氣是君火之氣,內通於心臟,所以暑氣首先會傷及心臟。金屬害怕火煉,之後會影響肺臟,肺臟主宰呼吸,因此暑氣也會傷害肺氣。然而,暑氣通常會伴隨濕氣,因為地上的濕氣隨著氣溫上升而蒸發,只有體虛的人才會受到影響。
因此,古人用清心、利小便作為治療暑氣的兩大方法。如果體虛的人感受暑氣,就必須再用生脈散、人參白虎等藥方,以及東垣的清暑益氣法,根據情況調整用藥。古人將暑氣分為陰暑和陽暑。如果因為暑氣而受寒邪,內傷生冷,這是靜止狀態下感染的,稱為陰暑;如果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或者在田地裡勞作,被熱邪所中,這是動態狀態下感染的,稱為陽暑。有了這種說法之後,後人就認為暑氣有陰陽之分,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區別。
不知暑為君火,有熱無寒,止有傷暑、中暑之分,其因暑受寒一證,仍歸寒邪論治,不得以陰暑亂之也。如夏月靜而得之者,可為陰暑,則冬月感寒在動而得之者,可名陽寒乎?然習俗相承,其來有久,一時斷難改易,且有各方今人所常用者,故不得不備載一、二,使學者有所遵循。方後各有詳註,當前後參觀,自能胸有成竹,臨證不難耳。
白話文:
不知道暑氣是屬於君火,有熱症而無寒症,只有傷暑、中暑的區分。其中因暑氣受寒而產生的病症,仍然歸屬於寒邪論治,不能因為陰暑而混淆。例如夏日靜坐而得病,可稱為陰暑,那麼冬日活動中感寒而得病,可稱為陽寒嗎?
然而民間習俗流傳已久,一時難以改變,而且各地也都有現代人常用的治療方法,因此不得不將陰暑的相關內容記錄一二,讓學習者有所遵循。方劑之後都有詳細註解,應該前後參照,就能心中有數,臨證時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2. 香薷飲
四物香薷飲,五物香薷飲,二香散
三物香薷扁樸先,若云熱盛入黃連。或增苓草名五物,清暑和脾兩法兼。再合香蘇煎配服,二香名號出先賢。內傷外感均堪治,加減臨時無執偏。
三物香薷飲,香薷(一兩),厚朴(薑汁炒),扁豆(炒各五錢),治夏月傷暑感冒,嘔逆泄瀉等證。此因傷暑而兼感外寒之證也。夫暑必挾濕,而濕必歸土,乘胃則嘔,乘脾則瀉。是以夏月因暑感寒,每多嘔泄之證,以濕盛於內,脾胃皆困也。此方以香薷之辛溫香散,能入脾肺氣分,發越陽氣,以解外感之邪;厚朴苦溫,寬中散滿,以祛脾胃之濕;扁豆和脾利水,寓匡正御邪之意耳。
白話文:
三物香薷飲,用香薷、厚朴、扁豆三味藥,主要用於夏季暑熱感冒,伴隨嘔吐腹瀉的症狀。因為暑熱容易夾雜濕氣,濕氣會侵犯脾胃,造成嘔吐或腹瀉。三物香薷飲利用香薷的辛溫香散特性,發散陽氣,驅散外感邪氣;厚朴苦溫,寬中散滿,去除脾胃濕氣;扁豆和脾利水,有助於調理脾胃,抵禦外邪。
如果患者熱盛,可以加黃連。如果需要加強脾胃調理,可以加上茯苓,成為五物香薷飲。
另外,也可以將香薷與蘇葉煎服,稱為二香散,這個方法是古代醫家留下的經驗。二香散同樣可以治療內傷外感,具體用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減。
本方加黃連薑汁炒三錢,名四物香薷飲。治暑熱上盛,口渴心煩,或見吐血、下血等證。以暑必傷心,心熱熾盛,則必傷肺;且心主血,熱則逼血妄行,故見以上諸證。不得不用黃連,苦寒入心以直折之。
本方去黃連,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治前證中虛濕盛者。故以甘草助扁豆而補中,茯苓協厚朴而祛濕。
本方用香薷、厚朴、扁豆、甘草、香附、陳皮、紫蘇,名二香散。治外感內傷、身熱腹脹等證。但此之外感,不過風寒;此之內傷,亦不離濕濁。故加香附、陳皮,以理氣燥濕;紫蘇、甘草,以溫中散寒。此四味即為香蘇散。或用木瓜者,惟恐濕熱不攘,有傷筋脈耳。
白話文:
這個藥方加入黃連,用薑汁炒過三錢,稱為四物香薷飲。用於治療暑熱上盛,口渴心煩,或是出現吐血、下血等症狀。因為暑氣必然傷及心臟,心臟熱盛就會傷及肺臟;而且心臟主宰血液,熱盛就會逼迫血液亂流,所以出現這些症狀。必須使用黃連,它性寒味苦入心,可以直截地去除心火。
這個藥方去除黃連,加入茯苓和甘草,稱為五物香薷飲。用於治療前述症狀中,同時伴有虛弱濕盛的病人。因此用甘草輔助扁豆來補益中氣,茯苓配合厚朴來祛除濕氣。
這個藥方使用香薷、厚朴、扁豆、甘草、香附、陳皮、紫蘇,稱為二香散。用於治療外感內傷、發熱腹脹等症狀。但是這種外感,只是風寒侵襲;這種內傷,也離不開濕濁的影響。因此加入香附、陳皮,用來理氣燥濕;紫蘇、甘草,用來溫中散寒。這四味藥就是香蘇散。有時也會加入木瓜,這是因為擔心濕熱不除,會傷害筋脈。
3. 清暑益氣湯(東垣)
清暑益氣參耆麥,青陳二術澤神麯,味甘升葛與當歸,黃柏還同薑棗服。
清暑益氣湯,黃耆,人參,白朮(土炒),蒼朮,神麯,青皮(麩炒),陳皮(留白),炙甘草,麥冬,五味子,當歸(酒洗),黃柏(酒炒),澤瀉,升麻,葛根,薑、棗煎。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衰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使用黃耆、人參、白朮(土炒)、蒼朮、神麯、青皮(麩炒)、陳皮(留白)、炙甘草、麥冬、五味子,加上酒洗的當歸和酒炒的黃柏,再配以澤瀉、升麻、葛根、薑、棗煎服。這方藥主治長夏濕熱炎蒸,導致四肢困倦、精神衰少、胸悶氣短、身體發熱心煩、口渴出汗、身體沉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稀薄發黃,且脈象虛弱的症狀。
夫長夏炎熱之際,濕氣蒸騰,人在氣交之中,受此熏灼,其元氣壯盛者,原可無病,衰弱者,即不能支持,為病百出矣。其病也,皆邪少虛多,濕熱交攻之象。熱傷氣,肺受火刑,故以參、耆、甘草培土以保肺氣,麥冬、五味得人參生脈,以保肺陰。濕盛於中,故以二術燥濕安中;濕盛則氣滯,故以二皮理之。
脾虛濕阻,則清濁相干,故以升麻、葛根升其清,黃柏、澤瀉降其濁。脾主運化,病則失其運化之權,故以神麯化之。脾為統血之臟,病則血無所統,故以當歸使血各歸其經,庶不為暑熱所逼而妄行。用薑、棗者,因病關表裡,以之和營衛、致津液也。方名清暑,而不用清暑之藥者,以暑為無形之邪,必據有形之濕,以為依附,故去濕即所以清暑也。
白話文:
長夏炎熱的時候,濕氣蒸騰,人體在氣候交替中,受到濕熱的影響,體質強壯的人,原本可以不受影響,但體質虛弱的人,就無法抵抗,容易生病。這些病都是邪氣少、體虛多,濕熱交互相攻的表現。熱氣傷了肺氣,肺部受火氣灼傷,因此用人參、黃耆、甘草補益脾土來保護肺氣,用麥冬、五味子配合人參生津養陰,來保護肺陰。濕氣過盛在脾胃中,因此用蒼朮、厚朴燥濕安脾;濕氣過盛容易導致氣滯,因此用陳皮、枳殼理氣。
脾虛濕阻,就會導致清濁混雜,因此用升麻、葛根升清,用黃柏、澤瀉降濁。脾臟負責運化,生病後就會喪失運化功能,因此用神麴來幫助消化。脾臟統管血液,生病後血液就會失去統攝,因此用當歸來使血液回到各自的經絡,避免暑熱逼迫血液亂跑。用生薑、大棗是因為病症關乎表裡,用它們來調和營氣和衛氣,促進津液生成。這個方子叫清暑,卻沒有使用清暑的藥物,是因為暑氣是無形的邪氣,它必須依附有形的濕氣,才能存在。所以去除濕氣就能清暑。
4. 生脈散(千金)
千金生脈散神奇,麥味人參三物齊。暑熱內傷元氣短,肺虛喘咳卻能醫。
生脈散,人參,麥冬(各五分),五味子(十一粒炒),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等證。夫肺主一身之氣,為百脈所朝宗,肺氣旺,則臟腑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脈自不絕矣。一受暑熱之氣,金受火刑,肺氣被灼,則以上諸證疊出矣。然暑為夏月之正邪,人之元氣充實者,原可不病,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方中但以人參保肺氣,麥冬保肺陰,五味以斂其耗散,不治暑而單治其正。以暑為無形之邪,若暑中無濕,則不致留戀之患。畢竟又無大熱,則清之亦無可清。故保肺一法,即所以卻暑耳。此又治邪少虛多、熱傷元氣之一法也。在夏月肺虛者,可以服之。
白話文:
生脈散的神奇功效
「千金生脈散神奇,麥味人參三物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脈散這味藥方很神奇,是由麥冬、人參和五味子這三味藥材組成的。
「暑熱內傷元氣短,肺虛喘咳卻能醫。」這句話說明了生脈散的功效:它可以治療因暑熱內傷導致的元氣不足、氣短乏力、口渴多汗,以及肺虛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生脈散的組成和功效
生脈散由麥冬、人參(各五分)、五味子(十一粒炒)組成,主要功效是治療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等症。
生脈散的作用機理
中醫認為,肺主一身之氣,是百脈所匯聚之處。肺氣旺盛,則臟腑之氣皆旺,精氣充足,身體健康。
當人體受到暑熱侵襲時,如同金屬遇到火而被灼燒,肺氣受損,就會出現上述的各種症状。
暑熱是夏季的常見病邪,體質強壯的人一般不會生病,而體虛的人則容易受到暑熱的侵害。因此,暑邪入侵人體,往往是因體內氣虛所致。
生脈散以人參補肺氣,麥冬滋養肺陰,五味子斂肺氣,不直接治療暑熱,而是補益肺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暑熱是一種無形之邪,如果體內沒有濕氣,暑熱就不容易留戀。而且,如果暑熱並非十分強烈,也不需要刻意去清熱。因此,生脈散主要功效在於補益肺氣,從而達到抗暑的效果。
適用人群
生脈散適合夏季體虛、肺虛者服用。
總之,生脈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藥方,可以治療因暑熱內傷引起的各種症状。在夏季,尤其適合體虛、肺虛者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