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6)
卷二 (6)
1. 理氣之劑
氣者,人身之元氣也,自上而下,自表而里,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無不一氣貫通。故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於是六淫之邪外侵,七情之病內起,無有不關於氣者。氣病則血亦病,是以治血必先治氣,未有血病而氣不病者,即血虛一證,尚且以補氣為主。
且人之一身,有形者皆屬於陰,惟有此氣屬陽;若無此氣,則一團陰魄,豈尚能溫暖一身,而日用動作哉。修煉家有云:分陰不盡則不仙,分陽不盡則不死。由是觀之,氣病則諸病從生矣。即以其諸病之因於氣者論之,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百病多生於氣也。全在醫者調之得宜,無過,無不及,以致於平。
氣冷者溫之,熱者清之,上逆者降而下之,下陷者舉而升之,鬱則開之,虛則補之,如是,則理氣之法,亦思過半矣。
白話文:
[理氣之劑]
氣,是人體中的根本能量,它從上至下,從外到內,貫穿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無處不在。因此,陽氣就像是天上的太陽。一旦失去平衡,就會減損壽命且光華不再,這時,外來的六種病邪會侵入身體,內部也會因七情所引起的疾病開始產生,所有的病狀都和氣息息息相關。氣息異常,血液運行也會跟著出問題,所以治療血液問題前必須先調整氣息,沒有血液病而氣息正常的例子並不存在,即使只是血虛這種症狀,治療上還是要以補氣為主要目標。
再說,人體所有有形的組織都屬於陰性,唯有氣息是屬陽性的;如果沒有氣息,人就只是一具冰冷的軀殼,怎麼可能還能保持溫暖,進行日常活動呢?修煉的人說過:陰性元素不完全消散就不能成仙,但只要有一絲陽性元素存在就不會死。由此看來,氣息異常會引發各種疾病。若論及因氣息引發的各種疾病,例如生氣時氣息上衝,高興時氣息放鬆,悲傷時氣息消失,恐懼時氣息下沉,寒冷時氣息收縮,燥熱時氣息宣洩,驚嚇時氣息紊亂,勞累時氣息消耗,思考時氣息凝結,九種氣息狀態不同,百種疾病大多由此而生。醫生的工作就在於適當地調節,不過度,也不不及,使身體達到平衡。
對於氣息冷淡的,要溫暖它;氣息過熱的,要清涼它;氣息上升過快的,要降下來;氣息下陷的,要提升它;氣息鬱悶的,要打開它;氣息虛弱的,要補充它。這樣做,那麼調整氣息的方法,也就掌握了一大半了。
2. 補中益氣湯(東垣)
補中益氣出東垣,氣陷中虛邪外於。參朮升柴歸草等,陳皮薑棗炙耆傳。
補中益氣湯,蜜炙黃耆(一錢半),人參(一錢),炙甘草(一錢),冬朮(五分土炒),當歸(五分),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治中氣不足,營衛衰弱,易感風寒,頭疼身熱,及煩勞內傷,清陽下陷等證。人身中真陽之氣,雖藏於兩腎之中,然自有生以來,莫不藉脾胃以為充長,故東垣發脾胃論,言之最詳。若脾胃一虛,則陽氣生化之源衰少,且所以為之敷布而運行者,亦失其權。
於是陽氣下陷,衛氣不固,則外邪易感。但此等寒熱,皆邪少虛多之候,自當補正以御邪。若因表證而僅用表藥,則失之過矣。方中參、朮、甘草,大補脾胃中氣,恐補藥多滯,故加陳皮以宣利之。黃耆益衛氣而達表,當歸和血脈而調營。升麻升脾胃之清氣,從右而上,以達於表;柴胡升肝膽之清氣,從左而上,以達於表。
加之以薑、棗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御邪扶正,兩者兼優。此東垣治勞倦內傷之法,假之以治外感者也。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東垣)】
補中益氣湯源自東垣,適用於氣力衰弱,身體中氣不足,導致外邪容易侵入的情況。此方由蜜炙黃耆、人參、炙甘草、炒過的白朮、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組成。
這款湯藥用於治療中氣不足,營養和防禦系統衰弱,易受風寒影響,出現頭痛、身體發熱,以及因勞累導致內傷,或是清陽之氣下陷等症狀。人體中的真正陽氣,雖然藏在雙腎,但從出生以來,都需要依靠脾胃來滋養成長。因此,東垣在《脾胃論》中對此有詳細的闡述。一旦脾胃虛弱,生化陽氣的根源就會減弱,負責運行和散佈的功能也會失調。
此時,陽氣下陷,防禦能力下降,外界病邪容易入侵。但這種寒熱的現象,多是邪氣少而虛弱的表現,應該通過增強體質來抵禦邪氣。如果只是針對表面症狀使用解表藥物,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方中的人參、白朮、甘草能大補脾胃中氣,為了防止補藥過於滯重,加入陳皮幫助消化。黃耆增強防禦力,幫助身體抵禦外邪,當歸調節血液循環,協調營養。升麻提升脾胃的清氣,由右側向上,達到表層;柴胡提升肝膽的清氣,由左側向上,達到表層。
加上薑、棗,調和營養和防禦系統,打開毛孔,促進水分代謝,既能抵抗邪氣,又能輔助正氣,兩者兼顧。這是東垣治療勞累和內傷的方法,也可以用來治療外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