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半夏瀉心湯(仲景)

半夏瀉心連草芩,乾薑大棗並人參。中虛邪陷因成痞,苦降辛開病乃亨。

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炙甘草,人參,乾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傷寒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若表邪內陷,胸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此湯主之。夫痞之為病,皆由表邪乘虛陷里,與胸中素有濕濁,交相互結所致。表證既無,不必復用表藥;裡氣又虛,又不得不兼顧其里。

然邪既互結於胸次,必鬱而為熱,所謂痞堅之處,必有伏陽,故以芩、連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濕熱為病者,皆可用之。但濕濁黏膩之氣,與外來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藥所能去,故必以乾薑之大辛大熱以開散之。一開一降,一苦一辛。而以半夏通陰陽,行濕濁,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

用甘草、人參、大棗者,病因裡虛,又恐苦辛開泄之藥過當,故當助其正氣,協之使化耳。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仲景)】

半夏瀉心湯的成分包括: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炙甘草、人參、乾薑(各三兩)、以及大棗(十二枚)。這帖藥方主要治療的是傷寒引起的嘔吐及發燒的症狀。

當柴胡湯的所有病症都呈現,卻使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導致表層的病邪向內侵入,造成胸部飽脹但不痛的現象,我們稱之為「痞」,這種情況,半夏瀉心湯可以發揮療效。

「痞」這種疾病,通常是因為表層的病邪乘著體內虛弱時深入體內,加上原本就存在的濕熱氣息,在體內互相纏繞結聚所導致。既然表面的病症已經消失,就不需要再使用表層治療的藥物;但體內的氣息又虛弱,所以必須要照顧到體內的狀況。

然而,當病邪在胸口互相纏繞,勢必會形成熱氣,也就是所謂的「痞堅」部位,必定存在潛藏的熱量,因此使用黃芩、黃連的苦味來降低熱氣,寒涼的屬性來清除熱氣。而且,這兩種藥材都有燥性的特性,只要是濕熱造成的疾病,都可以使用。但是,當濕熱的氣息與外界的病邪混在一起,單靠苦味降低或直接排出的藥物無法解決,所以必須使用乾薑的大辛大熱的屬性來打散它們。一開一降,一苦一辛,再加上半夏調和陰陽,排解濕熱,散發病邪,和胃止痛,達到治療「痞」的效果。

至於使用甘草、人參、大棗的原因,是因為病源來自體內虛弱,同時也擔心苦辛開泄的藥物使用過度,所以需要增強體內的正氣,幫助藥物轉化吸收。

2. 四逆散(仲景)

四逆散為陽厥方,少陰傳熱四肢涼。柴胡枳芍和甘草,細味傷寒貴審詳。

四逆散,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上四味各等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治少陰病陽邪傳裡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等證。夫少陰病而見四肢厥冷,似乎直中陰寒之證。然直中陰寒者,決無許多或然之證。因寒屬陰而熱屬陽,陽主動而陰主靜也。

此條即於或然證內,故可必其為傳經之邪。少陽為陽樞,少陰為陰樞,兩者為陰陽之樞鈕。是以小柴胡湯條內所載或然之證,與此相同,然則此條之邪,定自少陽傳來,可想矣。故仍以柴胡自陰而達陽,邪自表而里者,仍自里而出表,使無形之邪,從茲解散。然邪既自表而里,未免有形之痰食留戀,其邪結不開,邪終不能盡徹。

故以枳實破結除痰,與柴胡一表一里,各得其宜,而以芍藥、甘草護陰和中,相需相濟,自然邪散厥回耳。

白話文:

[四逆散(仲景)]

四逆散是用於治療陽厥的處方,適用於少陰經熱邪影響導致四肢冰涼的情況。主要成分包括柴胡、枳實、芍藥和炙甘草,這四種藥材份量均等,研磨過篩後,每次服用時以溫水調和一匙量,每日三次。此方適用於少陰病邪熱傳入體內,導致四肢冰冷,伴有咳嗽、心悸、小便不暢、腹部疼痛等症狀。

患者四肢冰冷看似是典型的陰寒症狀,但如果是直接的陰寒入侵,就不會伴隨那些多樣的可能症狀。因為寒冷屬陰,熱屬陽,陽性物質活動力強,陰性物質則較靜止。

本條文中提到的這些可能的症狀,可以確信是由於邪熱沿著經絡傳播所致。少陽經是陽性的樞紐,少陰經是陰性的樞紐,兩者是陰陽轉換的關鍵。因此,小柴胡湯條目中記載的可能症狀與此相似,可以推測此處的邪熱必定是從少陽經傳來。所以,我們仍然使用柴胡,讓它從陰到陽,將邪熱從體內引出,使無形的邪熱得以消散。

然而,邪熱一旦由表及裏,不免會有實質的痰食滯留,使得邪熱凝結不散,邪氣無法完全清除。因此,加入枳實以打破凝結,消除痰食,與柴胡一外一內,各自適應其作用,再配合芍藥和甘草保護陰氣,調和中焦,互相補充,邪氣自然就會散去,四肢冰冷的情況也會恢復正常。]

3. 進退黃連湯(喻嘉言)

進退黃連喻氏方,桂枝參夏棗乾薑,緣因上下成關格,握運中樞透達良。

進退黃連湯,黃連(薑汁炒),乾薑(炮),製半夏,人參(人乳拌蒸各一錢半),桂枝(一錢),大棗(二枚),此即仲景黃連湯以大棗易甘草也。喻氏治關格證,上則嘔吐不納,下則二便不通。用此方或進或退,猶握樞而運,使之透達於上下。蓋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如《傷寒論》之胸中有熱、胃中有寒之意。

故其治格之盛者,當進而從陽,本方俱不用制,水煎溫服。如關之盛者,即退而從陰,方中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其意以人參、大棗,坐鎮中樞,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於是飲入胃中,聽胃氣之敷布,或協黃連以除其上熱,或偕薑、桂以溫其下寒。然此法止可治有邪之關格,若由噎膈反胃,陰枯液涸而成關格者,又非此方可治也。

白話文:

【進退黃連湯(喻嘉言)】

進退黃連湯是喻嘉言的方子,藥材包括黃連(薑汁炒)、乾薑(炮)、半夏、人參(人乳拌蒸各一錢半)、桂枝(一錢)、大棗(兩枚)。這方子是根據張仲景的黃連湯,只不過把甘草換成了大棗。

喻嘉言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關格」這種病症,症狀上可能出現嘔吐不能吞食,下可能大小便不通。使用這個方子時,可以根據病情的輕重增減藥量,如同操控樞紐,讓藥效能夠在身體的上下部位都發揮作用。因為「關」表示無法小便,「格」則指嘔吐逆反,類似《傷寒論》中描述的胸中有熱、胃中有寒的情況。

對於嚴重的「格」症,應該增加藥量以順應陽氣,原方中的藥材都不需特別處理,用水煎煮後溫服。如果是「關」症較嚴重,則要減少黃連的用量一半,或添加五分肉桂。其原理是用人參、大棗穩定中樞,半夏可以調和胃部,幫助陰陽平衡。這樣一來,藥物進入胃中,就能依靠胃氣的運行,或配合黃連去除上焦的熱,或與薑、桂一同溫暖下焦的寒。然而,這種療法只能用於有病邪導致的「關格」,如果是因為噎膈、反胃等導致陰液枯竭造成的「關格」,就不能單靠這個方子來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