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祛寒之劑

寒者,六淫之一,於時為冬,於五行為水,於二氣則屬陰。但六氣之中,惟寒為最厲。觀夫君子貴陽賤陰之說,故易與天地准坤之初六曰履霜堅冰,至懼其陰長也。其於人也,亦然。若身中之陽氣不足,則不特外寒乘虛襲入,而陽虛即寒從中生。仲景為醫方之祖,以傷寒為大病,蓋寒為陰慘肅殺之氣,恐其陰盛陽衰,生氣漸絕,特立各方,以垂於後。凡寒在表者,當宜溫散;寒在裡者,可與溫宣。

其他一切雜病之因寒而起,或虛、或實之不同,或氣、或血之各別,皆可因此類推。不過治寒諸法之中,皆當顧護元陽為主,所謂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道家有分陽不盡則不死,分陰不盡則不仙之語,並可參悟。茲集除發表之外。特採治寒各方而切於時用者,均列於後。

白話文:

[驅除寒氣的藥方]

寒氣是六種外感病邪之一,它對應四季中的冬天,五行中的水,以及陰陽兩氣中的陰。然而,在六氣之中,寒氣是最強烈的。從君子重視陽而輕視陰的觀點來看,這就是為什麼《易經》在描述天地的初態(坤卦的第一爻)時提到"履霜堅冰",這是出於對陰氣增長的深深恐懼。對於人體來說,道理同樣適用。如果體內的陽氣不足,不僅外部的寒氣會趁虛而入,而且陽氣虛弱本身就會導致體內產生寒氣。張仲景,作為醫學的鼻祖,將傷寒視為大病,因為寒氣具有陰冷肅殺的特性,他擔心陰氣過盛會導致陽氣衰退,生命活力逐漸消失,因此特別創立了各種藥方,傳承給後世。對於表層的寒氣,應該使用溫熱散寒的方法;對於深層的寒氣,可以使用溫熱宣通的方法。

對於由寒氣引起的各種疾病,不管是虛證還是實證,或是涉及氣血的不同情況,都可以根據這個原則進行推論治療。但在所有治療寒氣的方法中,都應當以保護體內的元陽為主要目標。所謂的陽氣,就像天空和太陽一樣,如果失去了它們的位置,就會導致壽命縮短,光彩不再。道家有句話說,只要陽氣不完全耗盡,人就不會死亡;只要陰氣不完全耗盡,人就不會成仙,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這裡收集的除了發汗解表的藥方外,還特別選取了一些適用於當季的治療寒氣的藥方,這些都會列在後面。

2. 理中湯(仲景)

附子理中湯,枳實理中湯

理中湯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黑姜。腹痛陰寒肢厥冷,或加附子可扶陽。原方加入苓和枳,枳實理中名號良,寒實結胸痛欲絕,中虛挾滯妙非常。

理中湯,白朮(陳壁土炒二兩),人參,炮姜,炙甘草(各一兩),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便溏,脈沉無力,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蛔,及感寒霍亂等證。此脾陽虛而寒邪傷內也。夫脾陽不足,則失其健運之常,因之寒凝濕聚。然必其為太陰寒濕,方可用此方法,否則自利嘔痛等證,亦有火邪為患者。

故醫者當望、聞、問、切四者合闡,庶無差之毫釐,繆以千里之失。若表裡、寒熱、虛實既分,又當明其病之標本,如以上諸病,雖系寒凝濕聚,皆因脾陽不足而來,則陽衰為本,寒濕為標。是以方中但用參、朮、甘草大補脾元,加炮姜之溫中、守而不走者,以復其陽和。自然陽長陰消,正旺邪除耳。

如寒邪盛者,本方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因乾薑之守而不走,不足以祛散其寒,故加附子之性剛善行者,以協濟之。

本方加茯苓、枳實各一兩,名枳實理中湯。治寒實結胸,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夫寒為無形之邪,溫之自去,若挾身中有形之痰濕,互結不散,則為實矣。故必以枳實之破氣下痰,茯苓之分消利濕,乃為得當耳。

白話文:

【理中湯(仲景)】

理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的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甘草、人參、白朮和炮姜。當腹部疼痛、四肢冰冷,體現出陰寒的症狀時,可以加入附子來增強體內的陽氣。原本的配方中如果再加入茯苓和枳實,就成了效果良好的枳實理中湯,對於寒實結胸,疼痛難忍,以及中氣虛弱、伴有阻滯的情況,有著非凡的療效。

理中湯的主要成分有:陳壁土炒的白朮二兩,人參、炮姜和炙甘草各一兩,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太陰病,如自發性腹瀉但不口渴,寒象嚴重且有嘔吐,腹痛、便溏,脈搏沉弱無力,或者四肢厥冷、肌肉緊張,或是結胸、吐蟲,以及感受寒冷引發的霍亂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脾臟的陽氣虛弱,寒邪入侵內部造成的。

如果脾臟的陽氣不足,就會影響其正常的運轉功能,導致寒氣凝聚、濕氣聚集。但是必須確定是太陰寒濕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這種方法,否則像自利、嘔吐、腹痛等症狀,也可能由火邪引起。

因此,醫生在診斷時應結合望、聞、問、切四種診法,這樣才能精確無誤,避免一絲一毫的差錯。在辨別表裡、寒熱、虛實後,還需進一步理解病情的本質與表面症狀,如上述的疾病,儘管是由寒氣凝結、濕氣聚集所引起,但根本原因還是脾臟的陽氣不足,所以陽氣衰弱是根本,寒濕是表面現象。因此,配方中大量使用人參、白朮和甘草來補充脾臟的能量,加上炮姜溫中、固守不散的特性,以恢復身體的陽氣和諧。這樣一來,陽氣增長,陰氣衰退,正氣旺盛,邪氣自然消除。

如果寒邪嚴重,可以在基本配方上加一枚附子,成為附子理中湯。由於炮姜溫中、固守的特性,不足以驅散寒氣,因此需要加入具有剛烈特性的附子,以加強其功效。

在基本配方中再加入茯苓和枳實各一兩,就變成了枳實理中湯。用於治療寒實結胸,胸膈部高起,手觸即痛的情況。寒氣作為無形的邪氣,溫暖自然能使其消散,但如果伴隨身體內有形的痰濕,互相結集不散,就會形成實證。因此,必須使用枳實來破氣下痰,茯苓來分解濕氣,這樣才能達到適當的效果。

3. 四逆湯(仲景)

四逆湯中姜附甘,三陰吐利四肢寒。脈微欲絕陽將竭,加入人參正氣全。

四逆湯,附子(生用一枚),乾薑(一兩),甘草(一兩),煎成冷服。

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惡寒無汗,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裡寒外熱,或乾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之證。此治直中寒邪之證也。理中湯因中焦陽虛,寒凝濕聚,其來也漸,其治亦可從緩。且其見證,虛象居多,故用藥亦純歸溫補。此為寒邪直中,其來也驟,所見之證,自表至里,皆寒邪充徹之象,此時無暇固本,不得不用急則治標之法。盛則逼陽於外,而見假熱等證。

故以生附子之大辛大熱,解散表裡之寒邪,不留纖芥;仍以乾薑之守而協濟之。用甘草者,一則恐薑、附之僭,一則寓補正安中之意耳。煎成冷服者,寒盛於中,逼陽於上,熱飲則格拒不納,所謂熱因寒用,治寒以熱,涼而行之也。四逆加人參湯,治證同前,而為裡虛者固本耳。

白話文:

【四逆湯(仲景)】

四逆湯的組成有生薑、附子以及甘草,這方劑適用於三陰經病症,患者會出現嘔吐、腹瀉,四肢冰冷的情況。若脈搏微弱,彷彿要斷絕,代表體內的陽氣即將耗盡,這種情況可以加入人參,以全面補足正氣。

四逆湯的成分包括:生附子一顆、乾薑一兩、甘草一兩,煮好後需待冷卻再服用。

主要治療的是三陰經的寒症,症狀包含全身疼痛、腹部疼痛、下痢且排泄物如未消化的穀物、怕冷不出汗、四肢冰冷,或反而不怕冷,臉色紅潤,心煩意亂,體內寒氣而外表發熱,或乾嘔,或咽喉痛,脈搏微弱細小,快要斷絕的情況。這是治療直接遭受寒邪侵襲的病症。

理中湯用於中焦陽虛,寒氣凝聚,濕氣聚集的情況,病程發展較慢,因此治療方法可以相對緩和。而且,其呈現的症狀多為虛弱的表現,所以用藥也主要是溫補。

四逆湯用於寒邪直接侵襲,病情來得快,從表面到內裡,都是寒邪充斥的現象,此刻沒有時間去鞏固根本,不得不採用先治標的緊急方法。若寒邪過盛,會把體內的陽氣逼迫到體外,出現類似發熱的偽裝症狀。

所以,使用生附子的大辛大熱特性,來分解表裡的寒邪,不留絲毫殘餘;同時使用乾薑來輔助加強。加入甘草,一方面防止薑、附的過度,另一方面也有補正安中的意義。煮好後冷卻再服用的原因是,寒邪在體內過盛,會把陽氣逼迫到上方,熱飲的話,身體會排斥不接受,也就是說,利用熱的性質來對抗寒邪,但要涼著服用。

四逆加人參湯,適用於同樣的病症,但更適用於體內虛弱,需要鞏固根本的情況。

4. 當歸四逆湯(仲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仲聖當歸四逆湯,辛通桂芍棗甘良。久寒加入姜萸等,發表溫中肝病康。

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三兩),炙甘草,木通(各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柯韻伯云:此治厥陰傷寒,發散表邪之劑也。厥陰居兩陰交盡,名曰陰之絕陽。外傷於寒,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手足厥冷,脈微欲絕。

然相火居於厥陰之位,雖寒傷於外,里仍有熱,故先厥者,後必發熱。因厥陰為藏血之地,故以當歸為君,養血之中,仍寓辛苦溫宣之意。協桂枝達表,以散寒邪。肝苦急,以甘緩之,故用甘草、大棗之甘;肝欲散,以辛散之,故用細辛之辛;內有相火,故用芍藥、木通之寒,且行且泄。況桂枝得歸、芍,生血於營,細辛同甘草,行氣於衛。

如是則營氣得至於手太陰,而脈自不絕;衛氣行於四末,則手足自溫矣。

若其人內有久寒,則相火亦不足,故加吳萸之辛熱,通達厥陰之臟,生薑之辛散,自里達表,清酒以溫經絡。此又治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一法也。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仲景)】

這是張仲景創立的當歸四逆湯,方中包含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木通和大棗,皆能溫通辛散。對於長期受寒的人,我們會在基礎配方中加入生薑和吳茱萸,這種治療方式不僅可以發汗解表,還能溫暖中焦,對肝臟疾病有很好的療效。

當歸四逆湯的主要成分包括當歸、桂枝、芍藥、細辛(每種三兩)、炙甘草、木通(每種二兩)以及二十五個大棗,用於治療由厥陰經絡受寒所引起的四肢冰冷,脈搏細弱幾乎消失的症狀。根據柯韻伯的觀點,這是一種用於治療厥陰經絡受寒,排除體表寒邪的藥方。厥陰經位於身體陰部的最深處,被稱為陰中之極。當外感寒邪時,體內的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連接,因此導致四肢冰冷,脈象微弱。

然而,由於厥陰經的部位存在著相火,即使體表受到寒冷影響,體內依然有熱力。所以,最初出現的手腳冰冷,隨後可能會轉變為發熱。由於厥陰經是藏血的地方,因此使用當歸作為主藥,一方面滋養血液,同時也兼有辛散溫暖的作用。配合桂枝的作用,可以將寒邪從體表散出。因為肝臟的特性是急躁,所以使用甘草和大棗的甘味來緩和肝臟。肝臟喜歡散發,所以使用細辛的辛味來幫助散發。體內有相火,所以使用芍藥和木通的寒性,既能行氣又能泄熱。此外,桂枝與當歸、芍藥一起,可以在營分中產生新血,細辛和甘草一起,可以在衛分中行氣。

這樣一來,營氣就能到達手太陰肺經,脈搏自然不會斷絕;衛氣在四肢末端流動,四肢自然就會溫暖。

如果患者體內長期受寒,那麼相火也會不足,所以我們會加入吳茱萸的辛熱,以達到通達厥陰臟腑的效果,生薑的辛散作用可以從裡向外達表,而清酒則可以溫暖經絡。這是另一種治療厥陰經內外同時受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