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祛寒之劑

寒者,六淫之一,於時為冬,於五行為水,於二氣則屬陰。但六氣之中,惟寒為最厲。觀夫君子貴陽賤陰之說,故易與天地准坤之初六曰履霜堅冰,至懼其陰長也。其於人也,亦然。若身中之陽氣不足,則不特外寒乘虛襲入,而陽虛即寒從中生。仲景為醫方之祖,以傷寒為大病,蓋寒為陰慘肅殺之氣,恐其陰盛陽衰,生氣漸絕,特立各方,以垂於後。凡寒在表者,當宜溫散;寒在裡者,可與溫宣。

其他一切雜病之因寒而起,或虛、或實之不同,或氣、或血之各別,皆可因此類推。不過治寒諸法之中,皆當顧護元陽為主,所謂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道家有分陽不盡則不死,分陰不盡則不仙之語,並可參悟。茲集除發表之外。特採治寒各方而切於時用者,均列於後。

白話文:

寒冷是六淫之一,在時間上对应冬季,五行属水,阴阳属性属阴。然而,六气之中,寒气最为厉害。古人尊崇阳气,贬低阴气,所以《易经》中以“履霜坚冰”来提醒人们警惕阴寒的滋长。人也是一样,如果体内的阳气不足,不仅外界的寒冷容易乘虚而入,而且阳虚会导致体内生寒。张仲景是医学的祖师,将伤寒列为大病,正是因为寒气是阴冷肃杀之气,容易导致阴盛阳衰,生机逐渐消亡,所以他创立了各种治疗寒症的方剂,流传至今。凡是寒邪在表层的,应该用温散的方法治疗;寒邪在里层的,可以用温宣的方法治疗。

其他一切由寒气引起的杂病,无论虚实、气血的不同,都可以以此类推。不过治疗寒症的各种方法,都要以护养元阳为首要。所谓阳气,就像天地和太阳,失去它就会折寿而无法显耀,道家有“分阳不尽则不死,分阴不尽则不仙”的说法,可以参考借鉴。除了发表法之外,这里特别收录一些针对寒症的治疗方剂,并附上实际应用的说明,供大家参考。

2. 理中湯(仲景)

附子理中湯,枳實理中湯

理中湯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黑姜。腹痛陰寒肢厥冷,或加附子可扶陽。原方加入苓和枳,枳實理中名號良,寒實結胸痛欲絕,中虛挾滯妙非常。

理中湯,白朮(陳壁土炒二兩),人參,炮姜,炙甘草(各一兩),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便溏,脈沉無力,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蛔,及感寒霍亂等證。此脾陽虛而寒邪傷內也。夫脾陽不足,則失其健運之常,因之寒凝濕聚。然必其為太陰寒濕,方可用此方法,否則自利嘔痛等證,亦有火邪為患者。

白話文:

理中湯主要治療中焦虛寒,方中使用甘草、人參、白朮、黑姜。適用於腹痛、陰寒、肢體厥冷的症狀,如果需要扶陽,可以添加附子。

原方加入茯苓和枳實,改名為枳實理中湯,效果更佳。此方治療寒實結胸、疼痛欲絕、以及中虛挾滯的病症,療效十分顯著。

理中湯由白朮(陳壁土炒二兩)、人參、炮姜、炙甘草(各一兩)組成,用於治療傷寒太陰病,出現自利不渴、寒邪較重、嘔吐、腹痛便溏、脈沉無力、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蛔、以及感寒霍亂等症狀。這些症狀都屬於脾陽虛寒,寒邪侵襲內部的表現。脾陽不足,則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導致寒邪凝結,濕氣積聚。但是,只有當患者確診為太陰寒濕,才能使用理中湯,否則自利、嘔吐、疼痛等症狀,也可能是火邪引起的。

故醫者當望、聞、問、切四者合闡,庶無差之毫釐,繆以千里之失。若表裡、寒熱、虛實既分,又當明其病之標本,如以上諸病,雖系寒凝濕聚,皆因脾陽不足而來,則陽衰為本,寒濕為標。是以方中但用參、朮、甘草大補脾元,加炮姜之溫中、守而不走者,以復其陽和。自然陽長陰消,正旺邪除耳。

如寒邪盛者,本方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因乾薑之守而不走,不足以祛散其寒,故加附子之性剛善行者,以協濟之。

本方加茯苓、枳實各一兩,名枳實理中湯。治寒實結胸,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夫寒為無形之邪,溫之自去,若挾身中有形之痰濕,互結不散,則為實矣。故必以枳實之破氣下痰,茯苓之分消利濕,乃為得當耳。

白話文:

因此醫師應該綜合觀察、聆聽、詢問、把脈四種方法,才能避免細微的錯誤導致巨大的偏差。如果已經辨別出表裡、寒熱、虛實,還要進一步明辨疾病的本質和症狀,例如以上提到的疾病,雖然都是寒凝濕聚,但都是因為脾陽不足所致,所以陽衰為本,寒濕為標。因此方劑中就用人參、白朮、甘草大力補益脾元,再加入炮薑溫中,使其溫暖而不外散,以恢復陽氣。自然陽氣就會旺盛,陰氣就會消退,正氣就會強盛,邪氣就會消除。

如果寒邪很盛,本方就加附子一枚,稱為附子理中湯。因為乾薑溫暖而不外散,不足以祛散寒邪,所以加上性情剛烈、善於行散的附子,來輔助乾薑。

本方如果加上茯苓、枳實各一兩,就稱為枳實理中湯。用來治療寒凝實結胸痛,胸膈高起,手無法靠近的病症。寒邪無形無狀,用溫暖的方法就可以驅散,如果寒邪與體內有形之痰濕互相糾纏不散,就形成實證。所以必須使用枳實破氣化痰,茯苓利水消腫,才能達到治療目的。

3. 四逆湯(仲景)

四逆湯中姜附甘,三陰吐利四肢寒。脈微欲絕陽將竭,加入人參正氣全。

四逆湯,附子(生用一枚),乾薑(一兩),甘草(一兩),煎成冷服。

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惡寒無汗,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裡寒外熱,或乾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之證。此治直中寒邪之證也。理中湯因中焦陽虛,寒凝濕聚,其來也漸,其治亦可從緩。且其見證,虛象居多,故用藥亦純歸溫補。此為寒邪直中,其來也驟,所見之證,自表至里,皆寒邪充徹之象,此時無暇固本,不得不用急則治標之法。盛則逼陽於外,而見假熱等證。

白話文:

四逆湯由附子、乾薑、甘草組成,用冷水煎服。它用來治療三陰寒邪直中,導致身體疼痛、腹痛、腹瀉、怕冷無汗、四肢冰冷,甚至出現反覆不惡寒、臉紅躁熱、內寒外熱、乾嘔、咽喉疼痛、脈搏微弱細小幾乎消失等症狀。如果脈搏微弱快要斷氣,陽氣快要耗盡,就要加入人參來補充正氣。

故以生附子之大辛大熱,解散表裡之寒邪,不留纖芥;仍以乾薑之守而協濟之。用甘草者,一則恐薑、附之僭,一則寓補正安中之意耳。煎成冷服者,寒盛於中,逼陽於上,熱飲則格拒不納,所謂熱因寒用,治寒以熱,涼而行之也。四逆加人參湯,治證同前,而為裡虛者固本耳。

白話文:

因此,用生附子的大辛大熱,來散解表裡寒邪,不留一點遺餘。再以乾薑的守而不散來協調輔助它。用甘草,一方面是擔心薑、附太過猛烈,另一方面是為了補正安中。煎成冷服,是因為寒盛於內,逼迫陽氣上升,熱飲則會拒絕不吸收,這就是所謂的「熱因寒用,治寒以熱」,用寒涼的方法來治療。四逆加人參湯,治療的證候和前面相同,但它是為了裡虛者固本。

4. 當歸四逆湯(仲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仲聖當歸四逆湯,辛通桂芍棗甘良。久寒加入姜萸等,發表溫中肝病康。

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三兩),炙甘草,木通(各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柯韻伯云:此治厥陰傷寒,發散表邪之劑也。厥陰居兩陰交盡,名曰陰之絕陽。外傷於寒,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手足厥冷,脈微欲絕。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原本用來治療厥陰傷寒,也就是陽氣不足、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的症狀,主要成分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甘草和木通,可以溫陽散寒,恢復氣血循環。後來加上了吳茱萸和生薑,更能溫中散寒,治療肝病引起的寒症,使身體恢復健康。

然相火居於厥陰之位,雖寒傷於外,里仍有熱,故先厥者,後必發熱。因厥陰為藏血之地,故以當歸為君,養血之中,仍寓辛苦溫宣之意。協桂枝達表,以散寒邪。肝苦急,以甘緩之,故用甘草、大棗之甘;肝欲散,以辛散之,故用細辛之辛;內有相火,故用芍藥、木通之寒,且行且泄。況桂枝得歸、芍,生血於營,細辛同甘草,行氣於衛。

如是則營氣得至於手太陰,而脈自不絕;衛氣行於四末,則手足自溫矣。

若其人內有久寒,則相火亦不足,故加吳萸之辛熱,通達厥陰之臟,生薑之辛散,自里達表,清酒以溫經絡。此又治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一法也。

白話文:

雖然外感寒邪,但由於命門相火位於厥陰之位,內裡仍然有熱,因此先出現厥逆,之後必定發熱。因為厥陰是藏血之地,所以以當歸為君藥,滋養血液的同時,兼具辛溫宣散的作用。搭配桂枝疏散表寒,散寒邪氣。肝臟性喜疏泄,所以用甘草、大棗的甘味來緩和肝氣,用細辛的辛味來疏散肝氣;內有相火,所以用芍藥、木通的寒性,既能行氣又能瀉火。此外,桂枝配合當歸、芍藥,滋養營血,細辛與甘草同用,行氣於衛。

這樣一來,營氣就能到達手太陰經,脈象自然不會斷絕;衛氣行於四肢末端,手腳自然就會溫暖。

如果患者體內久寒,則相火不足,因此需要加入吳茱萸的辛熱,通達厥陰臟腑,用生薑的辛散,從裡到外,清酒則溫通經絡。這是治療厥陰內外皆受寒邪損傷的另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