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9)
卷二 (9)
1. 四生丸
妄行血熱四生丸,側柏須鮮荷葉元,生地再加生艾汁,四般共搗服之安。
四生丸,鮮側柏葉,鮮荷葉,鮮生地,鮮艾葉,四味共搗汁服之。治熱伏陰分,血為熱逼而妄行者。此即仿《金匱》柏葉湯之意。凡吐血一證,熱傷陽絡者,當清其火;勞傷陽絡者,當理其虛。有熱伏陰分,用寒涼直折其熱,而熱仍不解者,則必以辛溫芳香之品,從血分以宣發其邪,使熱自陰出陽,然後清之、泄之,乃為得當。
如艾葉、荷葉,雖所入臟腑、主治各有不同,而性味、氣質大都相似,芳香入血,辛苦而溫,且其葉皆有解散之機,從此陰中伏熱,渙散不留。而以側柏、生地,直清其血。況側柏之涼,仍寓香燥之意,恐留不盡之邪;生地之涼,乃有安撫之功,防有虛羸之失。皆用汁者,取其新鮮力專之意。
由是知古方雖簡,必有深意存焉,學者不可草草忽之也。
白話文:
【四生丸】
這是一個名為「四生丸」的藥方,主要成分包括新鮮的側柏葉、新鮮的荷葉、新鮮的生地和新鮮的艾葉,這四種材料一起搗碎榨汁服用。這藥方主要用於治療體內陰分潛藏熱氣,導致血液受熱而異常流動的情況。這個藥方的設計靈感來自《金匱要略》中的柏葉湯。
對於吐血這種症狀,如果是由熱氣損傷陽絡導致的,應該清熱降火;如果是勞損導致的陽絡受傷,則應調養身體虛弱的部分。有時體內陰分潛藏的熱氣,即使使用寒涼藥物直接降溫,熱氣仍無法消散,這時必須使用具有辛溫芳香特性的藥材,從血液中驅除邪氣,讓熱氣從陰轉為陽,然後再進行清熱或排泄,這樣纔算是適當的治療方式。
像艾葉和荷葉,雖然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主治的病症也各不相同,但他們的性味和氣質大致相似,都能芳香入血,性質辛苦而溫暖,而且兩者的葉子都有助於散發熱氣,可以幫助體內潛藏的熱氣充分散發。再配合側柏和生地,直接清涼血液。側柏的涼性中帶有香燥的特性,能防止邪氣殘留;生地的涼性則有助於安撫血液,預防虛弱的狀況。這些藥材之所以選擇榨汁服用,就是為了利用其新鮮且效力集中的優點。
由此可知,古方雖然簡單,卻蘊含深刻的道理,學習中醫的人不可以輕易忽視。
2. 烏金丸
烏金丸治婦人瘀,血結癥瘕痛不除。香附木香莪朮桂,五靈乳沒共延胡。紅蘇烏藥歸桃配,黑豆還須酒煮之。豆汁熬膏丸和蜜,外須蠟殼謹扶持。
烏金丸,香附(四兩,童便一盞,牛膝一兩五錢同炒,去牛膝),官桂,五靈脂,延胡,當歸(醋炒),桃仁(去皮尖),烏藥(各一兩),莪朮(一兩),乳香(去油),沒藥(去油),木香(各五錢),黑豆(一升煮汁),紅花,蘇木(各二兩),酒五碗,將紅花、蘇木煎四碗,去渣,並豆汁熬成膏,和蜜為丸,每丸重二錢,蠟殼為衣。治婦人血結,癥瘕瘀痛,經閉血滯氣滯等證。
夫婦人血閉之證,皆由氣滯不行所致,故方中仍以香附為君,佐以木香,通行表裡、上下一切諸氣,而再以大隊行血破瘀之藥繼之,自能盪滌無餘,不留纖翳。然既結而成積,非湯劑可能速除,故用丸以緩之耳。
白話文:
【烏金丸】
烏金丸主要治療婦女因血液瘀滯所導致的結塊疼痛,症狀持續不減。其成分包含香附、木香、莪朮、肉桂、五靈脂、乳香、沒藥、延胡索、紅花、烏藥、當歸及桃仁,再加上黑豆,需先以酒煮過。將黑豆汁熬成膏狀,再與蜂蜜混合製成丸藥,每一丸重約二錢,外層以蠟殼包覆。
烏金丸中,香附作為主要成分,輔以木香,可以通暢全身的氣機,再配合大量的活血化瘀藥材,能夠徹底清除瘀滯,不留痕跡。然而,如果已經形成固結的病竈,單靠湯藥可能無法快速消除,所以選擇丸藥的形式,以緩慢但穩定的方式達到療效。
婦女月經不調或血液淤滯的情況,多是由於氣機不暢所致,烏金丸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設計,以香附為主藥,加上其他能幫助氣血運行的藥材,以達成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效果。
3. 黃土湯(金匱)
先便後血黃土湯,阿膠朮附地黃襄,黃芩甘草龍肝伏,脾臟虛衰血失常。
黃土湯,甘草,乾地黃,白朮,附子(炮),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金匱》治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夫下血一證,其源各自不同。《金匱》雖有遠血、近血之分,而總不出虛、實兩途,與寒、熱之分而已。然熱者多實,寒者多虛,尤為確切。
凡人身之血,皆賴脾臟以為主持,方能統御一身,周行百脈。若脾土一虛,即失其統御之權,於是得熱則妄行,得寒則凝澀,皆可離經而下,血為之不守也。此方因脾臟虛寒,不能統血,其色或淡白,或瘀晦,隨便而下,故以黃土溫燥入脾,合白朮、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
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災,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王者之師,貴有節制也。
白話文:
【黃土湯(金匱)】
這是一個用於治療先排便後出血症狀的黃土湯,配方包括阿膠、白朮、炮附子、熟地黃,以及黃芩、甘草和竈中黃土。脾臟功能衰退導致血常規失調是這個病症的根本原因。
黃土湯,包含甘草、乾熟地黃、白朮、炮附子、阿膠、黃芩(每種三兩),以及竈中黃土(半斤)。根據《金匱要略》,它適用於下血,也就是先排便後出血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遠血,黃土湯正是針對這種症狀的主方。
下血這個症狀,來源各有不同。《金匱要略》雖有遠血、近血的區分,但歸根結底,無非虛實兩類,或是寒熱之別。然而,通常熱性的多屬實證,寒性的多屬虛證,這點更為確切。
人體內的血液,全靠脾臟來掌控和統御,才能在全身循環。一旦脾臟虛弱,就會失去對血液的控制能力,熱性環境下血液會妄行,寒性環境下血液會凝滯,都可能導致血液離開正常的脈絡,從而造成出血。這個處方正是因為脾臟虛寒,無法有效統血,血色可能偏淡白,也可能呈暗紅,隨著排泄而出,所以使用黃土溫燥的特性來補脾,結合白朮、炮附子來恢復脾臟的運作能力,同時阿膠、熟地黃、甘草來補充流失的血液。
然而,考慮到辛溫的成分可能會加重血病,因此,又加入苦寒的黃芩,防止藥效過度,就像王師出征,貴在有節制一樣。
4. 祛風之劑
風者,六淫之首,百病之長,其性則善行數變,其病則出入無方。故聖人之避風,如避矢石,一有不謹,則邪氣乘之。是以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但風之客於人也,重者為之中,輕者為之感冒。即中風一證,固有表裡、臟腑、經絡之不同,其因虛而得則一也。
然風有凜冽之寒風,此風中即有寒氣,所為風送寒來,寒隨風入。有客賊之風,如春時之西風,夏時之北風,如《經》所云: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此等之風,皆可乘虛為患者也。又如春夏之風,風中無寒,此乃鼓盪之和風,即所謂「吹面不寒楊柳風」者是也。
此等之風,皆不能獨傷人。且中風一證,又有南北之不同。北方風氣剛勁,地高多寒,多真中之病;南方風氣柔弱,地卑多濕,多類中之殃。類中固所因不一,真中亦治法不同。總之,中之為病,無論其為真、為類,皆急暴之病,其來也既驟,非延緩可以濟事。必須先辨其閉、脫兩途,大抵邪盛者多見閉證,正虛者多見脫證。
閉者,如兩手握固,兩目直視,二便閉塞,口噤不開,如此之證,即可開之、泄之、表之、里之,望其邪去正安;若一見脫證,或手撒口開,或二便自遺,或汗出眼合,或涎沫不攝,如此之證,急用固本之法,尚恐不暇,豈能再及於風哉!略述其大概如此。
白話文:
[袪風藥物的作用]
風,是六種外在致病因素之首,也是各種疾病的主導,它的特性就是行動迅速且變化無常,引起的疾病也是難以預測的。因此,古代的賢者對待風邪就像躲避箭雨與石塊一樣,一旦稍有不慎,病邪就會趁虛而入。因此上古時代的賢者在教導後輩時,都強調要避免接觸虛弱邪風,因為它們會在特定的時間侵襲人體。然而風邪影響人體的程度有深有淺,嚴重的稱為中風,較輕的則稱為感冒。中風這種疾病,固然會影響身體的表層、內臟、以及經絡系統,但其發生的根本原因都是體質虛弱。
然而,風邪有多種類型,例如寒冷刺骨的寒風,這種風中夾帶著寒氣,因此會有「風送寒來,寒隨風入」的說法。另外還有客賊之風,例如春季的西風,夏季的北風,《黃帝內經》中提到,從前方來的風屬於實邪,從後方來的風屬於虛邪;從不利於自己的方向來的風則是賊邪,從有利於自己的方向來的風則是微邪。這些風邪,都會在人體虛弱時乘機作祟。再如春夏季節的風,風中沒有寒氣,這是一種溫和的風,也就是所謂的「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種風,無法單獨對人體造成傷害。此外,中風這種疾病,在南北方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北方風勢強烈,地勢較高,氣候偏冷,多發生真正的中風病;南方風勢較柔和,地勢較低,氣候偏濕,多發生類似中風的疾病。類似中風的疾病固然成因複雜,真正的中風病在治療方法上也各有不同。總的來說,中風這種疾病,無論是真正的還是類似的,都是一種急性的疾病,病情來得快,拖延不得。必須先分辨出閉證與脫證兩種情況,通常病邪強盛的人多出現閉證,體質虛弱的人多出現脫證。
閉證的特徵包括雙手緊握,目光呆滯,大小便不通,嘴巴緊閉,對於這種症狀,應採取開導、排泄、疏表、通裏的治療方法,期望邪氣排出後,身體狀況得以改善;如果發現脫證的症狀,例如手腳鬆弛、嘴巴張開、大小便失禁、大量出汗、眼睛閉合、口水控制不住,對於這種症狀,應立即採用鞏固根本的治療方法,否則可能來不及,哪還有時間管風邪呢!以上大致就是袪風藥物作用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