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代抵當丸

代抵當丸歸尾桃,穿山生地大黃硝,更添肉桂蜜丸子,結散瘀消腹不高。

代抵當丸,大黃(四兩),生地,歸尾,桃仁,甲片,元明粉(各一兩),肉桂(三錢),蜜丸。治傷寒太陽病熱在下焦,經病傳腑,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其人如狂。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必有蓄血,用此以代仲景抵當湯丸峻攻之一法。夫太陽為多血之經,故熱在下焦,傳入膀胱之腑者,最多蓄血。

白話文:

代抵當丸,用大黃、生地、歸尾、桃仁、甲片、元明粉、肉桂等藥材製成蜜丸。主治傷寒太陽病熱在下焦,經病傳入腑臟,腹部硬滿,小便通暢,病人神志恍惚,如同發狂。因為太陽經是多血經脈,所以熱在下焦傳入膀胱,多半是因為瘀血積聚。此方效仿仲景抵當湯丸峻猛攻邪之法。

此方與桃仁承氣所異者,一則膀胱之熱,已傳於胃,而有譫語等證,故用承氣,表未解,故用桂枝;一則瘀熱在裡,未傳於胃,表證已解,故用抵當。原方但用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四味,後人恐其太峻,故制此方以代之。大黃、元明粉推蕩瘀熱宿垢,行於大腸,有熱除血散之意;而以桃仁、歸尾、生地,潤以通之,肉桂熱以動之,穿山甲引之以達瘀所,而成其功。使所結之邪,或消或解,或導歸大腸,或出自膀胱,病去則已耳。

白話文:

這個方劑與桃仁承氣湯的不同之處在於:

第一,這個方劑用於膀胱的熱氣已經傳到胃部,出現譫語等症狀,所以用承氣湯瀉火,但表症未解,所以又加入桂枝來發汗解表;第二,這個方劑用於瘀熱停留在體內,尚未傳到胃部,表症已經解除了,所以用抵當湯來祛瘀。

原本的方劑只用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四味藥,後人擔心藥性太過峻猛,所以才用這個方劑來代替。

方中大黃、元明粉能推蕩瘀熱積垢,促進腸道蠕動,具有清熱除血散瘀的作用;而桃仁、歸尾、生地,則潤滑腸道,促進血液循環;肉桂則以其溫熱之性推動藥力;穿山甲則引導藥力直達瘀結之處,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最終,無論是消散瘀熱,還是解除表症,或是引導邪氣歸於大腸或排出膀胱,只要疾病去除,治療就算結束了。

2. 槐花散(本事)

槐花散服可涼瘀,側柏黑荊枳殼居,四味相和米飲下,腸風臟毒頓消除。

槐花散,槐花,側柏葉,炒黑荊芥,炒枳殼,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治腸風臟毒下血之證。腸風者,下血新鮮,直出四射,皆由便前而來,或風客腸中,或火淫金燥,以致灼傷陰絡,故血為之逼入腸中而疾出也。臟毒者,下血瘀晦,點滴而下,無論便前、便後皆然。

此皆由於濕熱蘊結,或陰毒之氣,久而釀成,以致守常之血,因留著之邪潰裂而出,則滲入腸中而泄矣。然二者之血,與痔漏之血,各自不同。腸風、臟毒之血,出於腸臟之間,痔漏之血,出於肛門蝕孔處。治法亦稍有異同也。槐花稟天地至陰之性,疏肝瀉熱,能涼大腸;側柏葉生而向西,稟金兌之氣,苦寒芳香,能入血分,養陰燥濕,最涼血分之熱。荊芥散瘀搜風,枳殼寬腸利氣。

四味所入之處,俱可相及,宜乎腸風、臟毒等病,皆可治耳。

白話文:

槐花散能清熱解毒,其中槐花清熱涼血,側柏葉、黑荊芥和枳殼,各自發揮清熱、解毒、利氣的作用,四味藥材互相配合,用米湯送服,能有效緩解腸風臟毒引起的出血症状。

3. 秦艽白朮丸(東垣)

秦艽白朮出東垣,痔血艱難痛不寬。歸尾桃仁皂角子,地榆枳澤面為丸。

秦艽白朮丸,秦艽,白朮,歸尾(酒洗),桃仁(研各一兩),枳實(麵炒),皂角子(燒存性),澤瀉(各五錢),地榆(三錢),麵糊丸。治痔漏膿血雜出,大便燥結,痛不可忍之證。經云:飽食遠行,經脈橫解,腸澼為痔。或醉飽入房,酒熱留著,或忍精不泄,流注篡間,病乃作矣。

白話文:

秦艽白朮丸,由秦艽和白朮組成,再加入歸尾(需用酒浸泡)、桃仁(研磨至一兩份量)、枳實(麵粉炒製)、皁角子(燒後保留其性質)、澤瀉(各五錢份量)、地榆(三錢份量),全部材料混合後用麵糊製成藥丸。此藥方適用於治療痔漏,出現混雜血便和大便乾結,疼痛難耐的情況。根據經典醫學理論,過度飲食、長途跋涉會導致經脈鬆弛,腸道感染成為痔疾的一種原因。也可能因過度飲酒、飽餐後進行房事,或是長期憋尿導致疾病發生。

初起者謂之痔,其證有或內、或外之不同,大抵皆由鬱結之氣,蘊釀腸間,濕蒸熱瘀,其毒留著肛門,而生諸痔也。宜內服散瘀解毒,外敷涼血消腫之品。即不然,潰久不愈,則成漏管矣。正氣日虛,遇勞則發,管不去則漏終不除。治法與初起者略有分別。

此方以秦艽入陽明,潤燥宣風,能行能散,白朮健脾勝濕,不特能利腰臍之血結,且可使離經之血仍統於脾;而協之以歸尾、桃仁之破血潤燥,枳實、皂角之導滯寬腸,澤瀉以滲濕,地榆以涼瘀。丸以緩之,亦不欲其速化之意。立方之法,不愧為四大家之一耳。外用地榆炭炒黑,和冰片研末摻之,極效。

白話文:

剛開始長出來的叫做痔瘡,症狀有內痔和外痔之分,大多都是因為氣血鬱結,停滯在腸道,濕氣蒸騰,熱氣瘀積,毒素停留在肛門,就長出痔瘡了。應該內服散瘀解毒的藥物,外敷涼血消腫的藥物。如果放任不管,久久不癒,就會變成漏管。正氣日漸虛弱,遇到勞累就會發作,漏管不治好,漏症就不會消除。治療方法與剛開始長出來的時候略有不同。

這個藥方使用秦艽入陽明經,潤燥宣風,可以行氣散結;白朮健脾勝濕,不僅能疏通腰部和臍部的血結,還能使離經的血液歸屬於脾;再配合歸尾、桃仁破血潤燥,枳實、皂角導滯寬腸,澤瀉滲濕,地榆涼血止血。丸劑要緩慢服用,不追求快速見效。這個藥方設計得很好,不愧是四大家之一的水平。外用地榆炭炒黑,和冰片研磨成粉末,撒在患處,效果很好。

4. 小薊飲子

小薊飲子滑蒲黃,藕節山梔生地當,竹葉木通甘草等,血淋熱結下焦殃。

小薊飲子,小薊,炒黑蒲黃,藕節,滑石,木通,生地黃,炒黑山梔,竹葉,當歸,甘草(各五分),治下焦結熱而成血淋。夫淋之為病,或膏、或砂、或石、或氣、或勞,種種不同,血者亦其一也,必小便閉澀,淋瀝而下。治此者固當分別,然治病必求其本,疏流必清其源。

白話文:

小薊飲子中,蒲黃、藕節、山梔、生地黃等藥材,可以治療下焦熱結引起的尿血。

若不清其源,而徒治其流,無益也。大抵血淋一證,無不皆自心與小腸積熱而來。心為生血之臟,小腸為傳導之腑,或心移熱於小腸,小腸移熱於膀胱,有不搏血下滲而為淋者乎?山梔、木通、竹葉,清心火下達小腸,所謂清其源也。滑石利竅,分消濕熱從膀胱而出,所謂疏其流也。

但所瘀之血,決不能復返本原,瘀不去則病終不能瘳。故以小薊、藕節,退熱散瘀,然恐瘀去則新血益傷,故以炒黑蒲黃止之,生地養之。當歸能使瘀者去而新者生,引諸血各歸其所當歸之經。用甘草者,甘以緩其急,且以瀉其火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弄清楚疾病的根源,只單純治療表面症狀,是沒有效果的。基本上,血淋這個病症,都是因為心臟和小腸積熱導致的。心臟是造血的器官,小腸是運輸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可能是心臟的熱氣傳到了小腸,然後小腸的熱氣又傳到了膀胱,導致血液不能正常循環,而滲漏出來,造成血淋。山梔、木通、竹葉可以清心火,讓熱氣降到小腸,這就是治療疾病的根源。滑石可以利尿通竅,消除濕熱,讓它從膀胱排出,這就是疏通病症的通道。

但是,已經淤積的血液,不可能完全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淤血不清除,疾病就無法痊癒。因此用小薊、藕節來退熱散瘀,但擔心淤血去除後,新的血液會受到損傷,所以用炒黑蒲黃來止血,用生地來滋養血液。當歸可以讓淤血去除,新的血液生成,引導所有血液回到各自的經絡。使用甘草,是因為甘草可以緩解急症,並且可以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