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半夏瀉心湯(仲景)

半夏瀉心連草芩,乾薑大棗並人參。中虛邪陷因成痞,苦降辛開病乃亨。

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炙甘草,人參,乾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傷寒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若表邪內陷,胸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此湯主之。夫痞之為病,皆由表邪乘虛陷里,與胸中素有濕濁,交相互結所致。表證既無,不必復用表藥;裡氣又虛,又不得不兼顧其里。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個經典的中醫處方:半夏瀉心湯柴胡湯,以及它們治療的病症。

第一部分

  • 「半夏瀉心連草芩,乾薑大棗並人參。」
    這句話的意思是:半夏泻心汤中,包含了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大枣和人参等药物。
  • 「中虛邪陷因成痞,苦降辛開病乃亨。」
    這句話解释了痞病的成因以及半夏泻心汤的功效:脾胃虚弱,外邪入侵,导致邪气内陷,与脾胃中的湿浊相结,从而形成痞病。 半夏泻心汤使用苦寒之味降泄胃中湿浊,辛温之味开郁散寒,从而使病症得以消除。

第二部分

  • 「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黃連(一兩),黃芩,炙甘草,人參,乾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傷寒嘔而發熱者。」
    这段文字详细列出了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和功效:方剂中包含半夏、黄连、黄芩、炙甘草、人参、干姜和枣,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呕吐发热。
  • 「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若表邪內陷,胸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此湯主之。」
    这段文字解释了柴胡汤证的特征以及半夏泻心汤的应用场景:如果患者符合柴胡汤证的症状,却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并且出现表邪内陷,胸部满闷不痛的症状,则为痞病,这时可以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 「夫痞之為病,皆由表邪乘虛陷里,與胸中素有濕濁,交相互結所致。」
    这段文字进一步解释了痞病的病因:痞病是由于表邪趁着脾胃虚弱而侵入体内,与胸中原本存在的湿浊互相交结而导致的。
  • 「表證既無,不必復用表藥;裡氣又虛,又不得不兼顧其里。」
    这段文字强调了治疗痞病的原则:如果表证已经消失,就不需要再使用治疗表证的药物;但脾胃虚弱,又需要兼顾脾胃的治疗。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介绍了两个治疗痞病的经典方剂,并详细解释了它们的组成、功效和应用场景。 同时,它也强调了治疗痞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表里虚实,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然邪既互結於胸次,必鬱而為熱,所謂痞堅之處,必有伏陽,故以芩、連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濕熱為病者,皆可用之。但濕濁黏膩之氣,與外來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藥所能去,故必以乾薑之大辛大熱以開散之。一開一降,一苦一辛。而以半夏通陰陽,行濕濁,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

用甘草、人參、大棗者,病因裡虛,又恐苦辛開泄之藥過當,故當助其正氣,協之使化耳。

白話文:

然而邪氣互相糾結於胸部,必定鬱積而化為熱,所謂痞塊堅硬的地方,必定有伏藏的陽氣,因此用黃芩、黃連的苦味來降解它,寒性來清熱。而且這兩種藥性都偏燥,凡是濕熱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它們。但是濕濁黏膩的氣,和外來的邪氣,既已混合在一起,單靠苦降直泄的藥物無法去除,所以必須用乾薑的大辛大熱來開散它們。一個開散,一個下降,一個苦味,一個辛味。再用半夏通達陰陽,行化濕濁,散邪和胃,才能達到治癒痞塊的功效。

使用甘草、人參、大棗,是因為病因是內虛,又擔心苦辛開泄的藥物過度,所以要輔助正氣,幫助它化解疾病。

2. 四逆散(仲景)

四逆散為陽厥方,少陰傳熱四肢涼。柴胡枳芍和甘草,細味傷寒貴審詳。

四逆散,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上四味各等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治少陰病陽邪傳裡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等證。夫少陰病而見四肢厥冷,似乎直中陰寒之證。然直中陰寒者,決無許多或然之證。因寒屬陰而熱屬陽,陽主動而陰主靜也。

此條即於或然證內,故可必其為傳經之邪。少陽為陽樞,少陰為陰樞,兩者為陰陽之樞鈕。是以小柴胡湯條內所載或然之證,與此相同,然則此條之邪,定自少陽傳來,可想矣。故仍以柴胡自陰而達陽,邪自表而里者,仍自里而出表,使無形之邪,從茲解散。然邪既自表而里,未免有形之痰食留戀,其邪結不開,邪終不能盡徹。

故以枳實破結除痰,與柴胡一表一里,各得其宜,而以芍藥、甘草護陰和中,相需相濟,自然邪散厥回耳。

白話文:

四逆散是治疗阳厥的方剂,少阴经的热邪传到四肢导致四肢冰冷。方剂用柴胡、枳实、芍药和甘草,治疗伤寒病需要仔细辨证。

四逆散由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味药各等份组成,研磨成粉末,用白开水调服,每次服用一匙,每天服三次。主要治疗少阴病,阳邪传到体内,出现四肢厥冷、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等症状。

少阴病患者出现四肢冰冷,看似是体内寒邪入侵,但如果是单纯的寒邪入侵,就不会出现这么多其他症状。因为寒属阴,热属阳,阳气主活动,阴气主静止。

四逆散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治疗少阴病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说明这些症状并非由单纯的寒邪入侵导致,而是由传经的邪气所致。少阳经是阳气的枢纽,少阴经是阴气的枢纽,两者是阴阳枢纽。小柴胡汤所治疗的症状与四逆散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四逆散所治疗的邪气也是从少阳经传来的。

四逆散以柴胡疏散少阴经的寒邪,并使邪气从里向外排出,从而使无形的邪气消散。由于邪气从表入里,体内可能残留有形的痰食,导致邪气无法完全消散。

因此,四逆散用枳实破除结滞,化解痰液,与柴胡一表一里,相辅相成。芍药、甘草则起到滋阴和中的作用,相互配合,最终使邪气消散,四肢恢复正常。

3. 進退黃連湯(喻嘉言)

進退黃連喻氏方,桂枝參夏棗乾薑,緣因上下成關格,握運中樞透達良。

進退黃連湯,黃連(薑汁炒),乾薑(炮),製半夏,人參(人乳拌蒸各一錢半),桂枝(一錢),大棗(二枚),此即仲景黃連湯以大棗易甘草也。喻氏治關格證,上則嘔吐不納,下則二便不通。用此方或進或退,猶握樞而運,使之透達於上下。蓋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如《傷寒論》之胸中有熱、胃中有寒之意。

白話文:

黃連湯,黃連用薑汁炒,乾薑炮製,半夏也需製備,人參用人乳拌蒸,各取一錢半,再加上桂枝一錢和大棗兩枚。這其實就是仲景的黃連湯,只是用大棗代替了甘草。喻氏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關格證,上則嘔吐不納,下則二便不通,用藥時或進或退,就像握住樞紐運轉,使藥力貫通上下。關格證是指小便不通,嘔吐,就像傷寒論中說的胸中有熱、胃中有寒。

故其治格之盛者,當進而從陽,本方俱不用制,水煎溫服。如關之盛者,即退而從陰,方中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其意以人參、大棗,坐鎮中樞,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於是飲入胃中,聽胃氣之敷布,或協黃連以除其上熱,或偕薑、桂以溫其下寒。然此法止可治有邪之關格,若由噎膈反胃,陰枯液涸而成關格者,又非此方可治也。

白話文:

所以,治療關格症的最佳方法,應該進一步從陽氣入手,本方藥物皆不需減量,用水煎煮溫服。如果關格症屬於偏盛的,就要退而從陰,方中黃連的用量減半,或者加入肉桂五分。這樣做的用意是:人參、大棗坐鎮中樞,半夏能和胃氣,通調陰陽。藥物進入胃中,遵循胃氣的敷布,或者配合黃連消除上焦的熱邪,或者配合生薑、肉桂溫暖下焦的寒氣。然而,這種方法只適用於由外邪引起的關格症,如果關格症是因噎膈反胃,陰液枯竭所導致的,就不是此方所能治療的。

4. 理氣之劑

氣者,人身之元氣也,自上而下,自表而里,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無不一氣貫通。故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於是六淫之邪外侵,七情之病內起,無有不關於氣者。氣病則血亦病,是以治血必先治氣,未有血病而氣不病者,即血虛一證,尚且以補氣為主。

且人之一身,有形者皆屬於陰,惟有此氣屬陽;若無此氣,則一團陰魄,豈尚能溫暖一身,而日用動作哉。修煉家有云:分陰不盡則不仙,分陽不盡則不死。由是觀之,氣病則諸病從生矣。即以其諸病之因於氣者論之,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百病多生於氣也。全在醫者調之得宜,無過,無不及,以致於平。

白話文:

氣,是人體的根本能量,從頭頂到腳底,從外到內,五臟六腑、四肢九竅,都由它貫穿連接。陽氣就像太陽一樣,是生命之源。如果陽氣不足,就會減壽,身體也無法正常運作。外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邪氣,以及內心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都與氣息息相關。氣病了,血液也會生病。所以治療血液疾病,要先調治氣息,沒有氣病而只有血病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即使是血虛,也要以補氣為先。

人體中,有形的物質都屬於陰,只有氣是屬於陽。沒有了氣,就只是一個冰冷的軀殼,怎麼可能溫暖身體,進行日常活動呢?修煉家說:「陰氣耗盡則不能成仙,陽氣耗盡則不能不死。」由此可見,氣病了,其他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就拿氣與疾病的關係來說,生氣時氣往上衝,高興時氣放鬆,悲傷時氣消散,害怕時氣往下沉,寒冷時氣收縮,發熱時氣外泄,驚嚇時氣亂,勞累時氣耗損,思考時氣阻塞,九種不同的氣息變化,就會導致百種疾病的產生。醫生的任務就是調治氣息,要恰到好處,不能過度也不能不足,使之保持平衡。

氣冷者溫之,熱者清之,上逆者降而下之,下陷者舉而升之,鬱則開之,虛則補之,如是,則理氣之法,亦思過半矣。

白話文:

「氣冷者溫之,熱者清之」:氣若冷了就用溫暖的方法來調節,氣若熱了就用清涼的方法來調節。

「上逆者降而下之,下陷者舉而升之」:如果氣往上逆了,就用降的方法來調整,讓它往下;如果氣往下陷了,就用提升的方法來調整,讓它往上。

「鬱則開之」:如果氣有堵塞、鬱結的情況,就用開通的方法來調解,讓氣流通暢。

「虛則補之」:如果氣虛弱,就需要補充,增加氣的量或強度。

「如是,則理氣之法,亦思過半矣」:這樣做,對於調理氣息的方法,已經思考得差不多了。

5. 補中益氣湯(東垣)

補中益氣出東垣,氣陷中虛邪外於。參朮升柴歸草等,陳皮薑棗炙耆傳。

補中益氣湯,蜜炙黃耆(一錢半),人參(一錢),炙甘草(一錢),冬朮(五分土炒),當歸(五分),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治中氣不足,營衛衰弱,易感風寒,頭疼身熱,及煩勞內傷,清陽下陷等證。人身中真陽之氣,雖藏於兩腎之中,然自有生以來,莫不藉脾胃以為充長,故東垣發脾胃論,言之最詳。若脾胃一虛,則陽氣生化之源衰少,且所以為之敷布而運行者,亦失其權。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這方出自東垣李杲,用於治療中氣不足、氣陷中虛、外邪入侵的病症。藥材包括人參、黃耆、甘草、白朮、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其中黃耆、甘草需要蜜炙,白朮需要土炒。

補中益氣湯主要治以下症狀:中氣不足,營衛衰弱,易感風寒,頭疼身熱,以及煩勞內傷、清陽下陷等。

人體真陽之氣雖藏於腎臟,但自出生以來,都需要脾胃來充養。因此,東垣李杲在脾胃論中對此闡述最為詳盡。如果脾胃虛弱,則陽氣生化之源就會衰少,負責運化陽氣的脾胃也失去其功能。

於是陽氣下陷,衛氣不固,則外邪易感。但此等寒熱,皆邪少虛多之候,自當補正以御邪。若因表證而僅用表藥,則失之過矣。方中參、朮、甘草,大補脾胃中氣,恐補藥多滯,故加陳皮以宣利之。黃耆益衛氣而達表,當歸和血脈而調營。升麻升脾胃之清氣,從右而上,以達於表;柴胡升肝膽之清氣,從左而上,以達於表。

加之以薑、棗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御邪扶正,兩者兼優。此東垣治勞倦內傷之法,假之以治外感者也。

白話文:

當陽氣下降,身體抵抗力減弱時,就容易受到外邪入侵。但這種寒熱症狀,大多是外邪入侵少,自身虛弱多,應該以補益正氣來抵禦外邪。如果只用治療表證的藥物,那就錯了。方劑中人參、白朮、甘草,可以大補脾胃的中氣,但擔心補藥過多滯留,所以加入陳皮來宣泄。黃芪可以增強衛氣,達到肌表;當歸可以和血脈,調節營氣。升麻可以提升脾胃的清氣,從右側向上,到達肌表;柴胡可以提升肝膽的清氣,從左側向上,到達肌表。

再加入生薑、大棗來調和營衛,疏通腠理,滋養津液,抵禦外邪,扶持正氣,兩者兼顧。這是東垣醫治勞倦內傷的方法,借此來治療外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