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機》~ 正文 (13)
正文 (13)
1. 大建中湯
蜀椒二合(六分。)乾薑四兩(一錢二分。)人參二兩(六分。)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飲糜溫覆之。(以水一合六勺。煮取八勺。去滓。內膠飴。煮取六勺。)
心胸間痛。嘔不能食者。
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兼用紫丸)
白話文:
【大建中湯】
藥方成分為:蜀椒二合(等於現在的六分),乾薑四兩(等於現在的一錢二分),人參二兩(等於現在的六分)。
以上三種藥材,用四升的水來煮,煮到只剩下二升的藥汁後,把藥渣濾掉。然後加入一升的膠飴,用小火慢熬至剩下一升半的藥汁。這藥需分兩次溫熱服用。服用後約一頓飯的時間,可以喝二升的粥。之後再繼續服藥,且在這一天內都應喝粥,並保持身體溫暖。
此藥適用於心胸間疼痛,嘔吐且無法進食的情況。
若腹部內部寒冷,導致腹部表面凸起,且形狀如動物頭腳,腹部上下疼痛且無法讓人觸碰,則也可以使用此藥,但最好配合使用紫丸。
(另一種煮法是:用水一合六勺煮,煮到剩八勺後,去藥渣,加入膠飴,再煮到剩六勺。)
2.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一錢二分。)黃芩一兩(三分。)芍藥二兩(六分。)雞子黃二枚(一枚三分之一。)阿膠三兩(九分。)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少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以水一合半。煮三物。取六勺。去滓。內膠。烊盡少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
心中煩而不能臥者。
胸中有熱。心下痞煩而不能眠者。
白話文:
【黃連阿膠湯】
配方如下:黃連一錢二分、黃芩三分、芍藥六分、雞蛋黃三分之一個、阿膠九分。
將上述五種藥材準備好,先用五升的水煮黃連、黃芩、芍藥這三種藥材,煮至剩二升水後,撈出藥渣,然後加入阿膠,待阿膠完全溶解後稍微放涼,再加入雞蛋黃,充分攪拌混合。溫熱時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或者用一合半的水煮三種藥材,煮至剩六勺後,去除藥渣,加入阿膠,待阿膠完全溶解後稍微放涼,再加入雞蛋黃,充分攪拌混合。)
此方適用於心緒煩亂無法入睡的人。
或是胸中感覺有熱感,心口下方有痞滿感,煩躁無法安眠的人。
3. 黃芩湯
黃芩三兩。大棗十二枚(各九分。)甘草、芍藥各二兩(六分。)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以水二合。煮取六勺。)
心下痞自下利者。
口苦咽燥目眩自下利者。
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於本方內。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黃芩大棗生薑各四分五釐。甘草芍藥各三分。半夏九分。上六味。煮如本方。)
白話文:
【黃芩湯】
內容如下:
使用黃芩三兩,大棗十二枚(各約九分),甘草和芍藥各二兩(各約六分)。
將上述四種藥材,加入十升的水,煎煮至剩三升,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兩次,晚上再服一次。(若是使用少量調配,則以兩合的水,煎煮至剩六勺。)
適用於心下痞,即心窩處感到脹滿不適,且有腹瀉的情況。
也適合口苦、喉嚨乾燥、眼睛眩暈且有腹瀉的人。
如果伴有嘔吐的症狀,則需使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在原本的黃芩湯配方中,再加入半夏半升,生薑三兩。(黃芩、大棗、生薑各約四分五釐,甘草、芍藥各約三分,半夏約九分。以上六種藥材,依照原本的黃芩湯方法來煎煮。)
4. 六物黃芩湯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各四分五釐。)桂枝一兩(一分五釐。)半夏半升(九分。)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以水一合四勺。煮取四勺。)
乾嘔下利。心下痞硬者。
痢疾。心下痞硬而嘔不能食者。(兼用紫丸)
白話文:
【六物黃芩湯】
藥材成分:黃芩、人參、乾薑各約90克。大棗12枚(每枚約4.5公克)。桂枝約30克(每克含1.5公釐)。半夏約87.5公克。
製法:將以上六種藥材,加入1,40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900毫升。將煎好的藥湯分三次溫熱服用。(或以140毫升的水,煮至剩90毫升服用)
適用症狀:用於治療乾嘔並伴有下痢,腹部有硬塊感的病狀。
也適用於治療腹瀉,腹部有硬塊感且嘔吐無法進食的病狀。(可配合使用紫丸一同治療)
5. 三物黃芩湯
黃芩一兩(四分。)苦參二兩(八分。)乾地黃四兩(一錢六分。)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以水一合六勺。煮取六勺。)
四肢煩熱者。(兼用黃連解毒散)
白話文:
[三物黃芩湯]
藥方包含:黃芩一兩(換算為四分),苦參二兩(換算為八分),乾地黃四兩(換算為一錢六分)。
將上述三種藥材混合後,使用六升的水來熬煮,直至剩下二升的藥汁。每次服用時,應溫熱後服用一升,此藥能促使人體排出體內寄生蟲。(若以較小單位計算,則是使用一合六勺的水,煮至剩下六勺的藥汁。)
如果出現四肢煩熱的情況,可以同時使用黃連解毒散。
6. 白頭翁湯
白頭翁、黃連、黃蘗、秦皮各三兩(各七分五釐。)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以水二合六勺。煮取六勺。)
熱利下重者。
下利慾飲水者。
胸中熱而心煩下利者。(以上兼用紫丸)
若心煩不得眠。或煩躁者。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於本方內。加甘草、阿膠各二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白頭翁黃連黃蘗秦皮各六分。甘草阿膠各四分。上六味。以水一合七勺。煮取六勺。去滓。內膠。令消盡。)
白話文:
藥方名稱:[白頭翁湯]
藥材: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取等量(約各7.5公克)。
製作方法:將上述四種藥材用水七升(約2600毫升)煎煮至剩下二升(約700毫升),然後濾掉藥渣。溫熱後服用一升(約350毫升)。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可再服用一次。
適用症狀:此藥方適用於大便稀瀉且有灼熱感,以及因腹部灼熱而感到口渴的情況。
另外,對於胸部感覺熱且心煩意亂,同時伴有腹瀉的患者(這種情況建議搭配使用紫丸)。
若是出現心煩難眠,或是煩躁不安的症狀,則可在白頭翁湯基礎上添加甘草和阿膠各兩兩(約60公克),製成「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製作方法:將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取等量(約各6公克),再加上甘草、阿膠各取等量(約各4公克),共六種藥材。先用水七升(約2600毫升)煎煮至剩下二升半(約875毫升),然後加入阿膠,直到阿膠完全溶解,最後分成三次溫熱服用。(在小劑量的使用中,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取約1.8公克,甘草、阿膠各取約1.2公克,用法同上。)
7. 木防己湯
木防己三兩(六分。)石膏雞子大(一錢六分。)桂枝二兩(四分。)人參四兩(八分。)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以水一合八勺。煮取六勺。)
喘滿心下痞堅者。
腫滿心下硬滿者。
短氣或逆滿而痛或渴者。(以上兼用蕤賓南呂。劇者以紫丸攻之。)
若喘滿止或不渴。心下悸而痞堅難解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於木防己湯方內。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防己六分。桂枝四分。人參茯苓各八分。芒硝一錢二分。上五味。以水一合八勺。煮取六勺。內芒硝。令消盡。)
白話文:
【木防己湯】
成分:木防己六公克、雞蛋大小的石膏約五公克、桂枝四公克、人參八公克。
製法與服用:以上四種藥材,用水1200毫升煮至剩400毫升,分成兩次溫服。(也可以用180毫升的水煮至剩60毫升服用。)
適用症狀:喘息、腹部脹滿、心下部有堅硬感。
也適用於:水腫、腹部硬滿、呼吸短促、偶爾會逆氣且伴有疼痛、口渴。
(以上情況可配合使用蕤賓南呂治療,嚴重的情況可用紫丸進行攻治。)
如果喘息和腹部脹滿消失,或者不再口渴,但是心下部仍有悸動和堅硬感不易解決時,應使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在木防己湯的基礎上,去掉石膏,加入茯苓八公克、芒硝九公克。
製法與服用:以上五種藥材,用水1200毫升煮至剩400毫升,濾掉藥渣後加入芒硝,再稍微煎煮一下,分成兩次溫服。若能輕微瀉下則病癒。(防己六公克、桂枝四公克、人參和茯苓各八公克、芒硝三公克。以上五種藥材,用水180毫升煮至剩60毫升,加入芒硝使其完全溶解。)
8. 防己茯苓湯
防己、黃蓍、桂枝各三兩(各六分。)茯苓六兩(一錢二分。)甘草二兩(四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以水一合八勻。煮取六勻。)
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肉瞤筋惕者。(桃花散)
白話文:
[防己茯苓湯]
藥方成分:防己、黃耆、桂枝各需六分,茯苓需一錢二分,甘草則需四分。
製作方法:將以上五種藥材以六升的水進行煎煮,最後濃縮至剩兩升的藥汁,然後分成三次溫服。(另一種說法是以一合八勻的水煮,最後濃縮至剩六勻的藥汁。)
此方適用於有四肢浮腫,水氣滯留在皮膚中,導致肌肉和筋骨發生震顫的情況。(另有一療法稱為「桃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