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捷徑指南全書》~ 卷之三 總論 (4)
卷之三 總論 (4)
1. 對症諸湯散
大黃,葛根,藁本,黃芩,白朮,芍藥,桔梗,茯苓,甘草
上用水盞半,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候。
三建湯,治厥陰。
天雄,川烏,附子
上用水盞半,生薑十大片,煎服。
四逆湯,治傷寒自利,脈微欲絕,手足厥冷。
乾薑,甘草,附子(去皮尖)
上用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桃仁承氣湯,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如狂如顛,血自下,但小腹結者。
大黃(去皮),厚朴(去皮薑製),桃仁,芒硝
上用水二盞,煎至一盛,去滓,入芒硝,再煎一二沸,通口服。
茵陳蒿湯,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身黃髮疸,但頭出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身心發黃,宜本方合五苓散,利大小便。
茵陳,大黃,山梔子
上用水二盞半,漫火煎至一盞,絞汁,溫服。以利為度,甚者再服。當下膿血如腐爛魚腸膠鰾等物,及小便焦黃,此一劑分作四服,調五苓散三錢,名茵陳五苓散。
升麻湯,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疼發熱,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並宜服之。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上用水一盞,煎至七分,熱服。
小續命湯,治語言蹇澀,及一切風痓。
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甘草,川芎,肉桂(各一兩),防風(去蘆,五兩),附子(炮去皮尖,五錢),杏仁(去皮夾灰炒,一兩)
上用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通口服。
溫膽湯,治傷寒瘥後氣脈不和,食復勞復,病症如初。
半夏,枳實,橘紅,茯苓,甘草
上㕮咀,每用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竹茹一團,煎至七分,去滓,食前熱服。
防風通聖散,治男婦傷寒外症,惟有孕三四月,或七八月不用硝,余月分用之無妨。小兒減劑服之,此中有古人治傷寒不傳之妙,後學宜慎寶之。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薄荷,連翹,黃芩,桔梗,石膏,山梔,白木,滑石,荊芥,甘草,大黃,芒硝,麻黃
上大黃、芒硝、麻黃三味,對症施入,自利去大黃、朴硝,自汗去麻黃。
益元散,即天水散又名六一散。治中暑消渴瀉痢等症。
滑石(六錢),甘草(一錢)
上共為末,每服二錢,水調服。不拘時。(甚能救急)
白話文:
對症諸湯散
三建湯: 治療厥陰症。藥方:天雄、川烏、附子。用半盞水,加十片生薑煎服。
四逆湯: 治療傷寒導致腹瀉,脈搏微弱將死,手腳厥冷。藥方:乾薑、甘草、附子(去皮尖)。用一盞水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間。
桃仁承氣湯: 治療太陽病未解,熱邪結聚膀胱,患者如狂如顛,出血,但小腹仍有結塊。藥方:大黃(去皮)、厚朴(去皮薑製)、桃仁、芒硝。用兩盞水煎至一盞,去渣,加入芒硝,再煎一二沸,趁熱服用。
茵陳蒿湯: 治療陽明經熱邪極盛,煩渴、熱邪鬱結導致水液停滯,濕熱互結,導致黃疸,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身體發黃。宜與五苓散合用,以利大小便。藥方:茵陳、大黃、山梔子。用兩盞半水,小火煎至一盞,取汁溫服,以利尿為度,症狀嚴重者可再次服用。服用後應排出膿血,如腐爛魚腸膠鰾等物,小便顏色焦黃。此方一劑分四次服用,每次加三錢五苓散,稱為茵陳五苓散。
升麻湯: 治療成人小孩的時疫瘟疫,頭痛發熱,以及瘡疹發病前後的疑似情況,都可服用。藥方: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用一盞水煎至七分,趁熱服用。
小續命湯: 治療言語障礙,以及一切中風症狀。藥方: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甘草、川芎、肉桂(各一兩)、防風(去蘆,五兩)、附子(炮去皮尖,五錢)、杏仁(去皮夾灰炒,一兩)。用一盞水,加三片生薑,煎至七分,趁熱服用。
溫膽湯: 治療傷寒痊癒後氣血不調,飲食勞累後病情復發。藥方:半夏、枳實、橘紅、茯苓、甘草。藥材研碎,每次用四錢,加一盞半水,七片薑,一枚棗,一團竹茹,煎至七分,去渣,飯前趁熱服用。
防風通聖散: 治療男女傷寒外感疾病,孕婦三個月或七、八個月禁用芒硝,其他月份則可酌量使用。兒童需減量服用。此方是古人治療傷寒不傳染的妙方,後學應謹慎珍藏。藥方:防風、川芎、當歸、芍藥、薄荷、連翹、黃芩、桔梗、石膏、山梔、白木、滑石、荊芥、甘草、大黃、芒硝、麻黃。大黃、芒硝、麻黃三味藥需根據病情添加,若自行腹瀉則去掉大黃、芒硝;若自行出汗則去掉麻黃。
益元散(天水散、六一散): 治療中暑、消渴、瀉痢等症。藥方:滑石(六錢)、甘草(一錢)。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溫水送服,不拘時間。(非常有效)
2. 傷寒外症加減方次第
第一雙解散,防風通聖散合益元散,一名通解散。
第二大柴胡涼膈,天水合服。
第三涼膈小柴胡臺服。
第四大柴胡合黃連解毒湯。
第五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
第六承氣合解毒湯。
第七瓜蒂散。
第八涼膈散。
風
第九益元散。
第十雙解散。
第十一白虎散。
第十二承氣解毒湯。
暑
第十三白虎湯。
第十四五苓合天水散。
第十五承氣合散毒湯。
第十六白虎湯加蒼朮。
第十七涼膈散合解毒湯。
第十八解毒合承氣湯。
第十九解毒涼膈天水散合服。
結胸
第二十大小陷胸湯。
第二十一小柴胡合小陷胸湯。
第二十二大承氣湯。
第二十三解毒湯。
發斑
第二十四涼膈散加當歸。
發黃
第二十五茵陳湯調五苓散。
第二十六茵陳合承氣湯。
煩心不眠
第二十七梔子豆豉湯。
第二十八五苓散空服煎涼膈,加枳殼、桔梗。
剛柔二痓
第二十九承氣合解毒湯。
汗後煩渴
第三十涼膈減桂五苓甘露益元湯,甘露飲,亦桂苓白朮散。
上共二十八方,如無大承氣,第五三一承氣代之亦妙。通三十九件藥味,調理傷寒,曲盡其妙,百發百中,後之學者,詳辨脈症,審而用之,起沉疴於反掌,回造化以活人,方知其妙也。
傷寒五臟受病歌
心病舌強笑面赤,躁煩掌熱口乾讝。
臍上動氣洪緊數,反得沉微命不全。
肝家面青目痛閉,筋急怒容臍左氣。
脈當弦急又兼長,浮稜短兮名不治。
脾家不食麵皮黃,體重肢疼喜臥床。
動氣當臍脈緩大,弦長而緊是凶殃。
肺家面白帶憂愁,吐衄寒溫喘嗽求。
臍右氣兮沉細稜,大而牢者死根由。
腎家面黑爪甲青,耳閉足寒泄腹疼。
臍下氣兮脈沉滑,緩而大者死之形。
風
諸中風對症用藥歐
中風之症多般類,偏枯風痱並風懿。
風痹四者本同宗,中人心肝脾腎肺。
半身不遂肉頑麻,不知人事昏沉睡。
手足抽制痰涎壅,榮衛因虛所由致。
治發順氣與疏風,烏藥順氣當先試。
小續命兼排風湯,甚者三生飲為最。
烏藥順氣散,疏風順氣。治一切風氣,四肢頑麻,骨節疼痛。
烏藥,陳皮,乾薑,枳殼,姜蠶,川芎,白芷,甘草,麻黃,桔梗
上用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憎寒壯熱,頭疼,肢休倦怠,加蔥白三寸同煎並服,出汗或閃挫身體不能屈伸,溫酒調服,遍身搔癢,抓之成瘡,用荷葉煎服。常服疏風順氣。
小續命湯,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顫掉,語言蹇澀及一切風痓之症。
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甘草,川芎,肉桂(各兩),防風(去蘆,五兩),附子(炮去皮尖,五錢),杏仁(去皮尖灰炒,一兩)
上用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通口服。
排風湯,治中風五臟,諸風狂言,亦治風毒腳氣腫痛。
白話文:
傷寒外症加減方次第
- 第一種:用雙解散,也就是防風通聖散和益元散合在一起使用,又稱通解散。
- 第二種:用大柴胡湯和涼膈散,再配天水一起服用。
- 第三種:用涼膈散和小柴胡湯一起服用。
- 第四種:用大柴胡湯和黃連解毒湯合在一起使用。
- 第五種:用大柴胡湯和三一承氣湯合在一起使用。
- 第六種:用承氣湯和解毒湯合在一起使用。
- 第七種:用瓜蒂散。
- 第八種:用涼膈散。
- 第九種:用益元散。
- 第十種:用雙解散。
- 第十一種:用白虎散。
- 第十二種:用承氣湯和解毒湯合在一起使用。
暑
- 第十三種:用白虎湯。
- 第十四種:用五苓散和天水散合在一起使用。
- 第十五種:用承氣湯和散毒湯合在一起使用。
- 第十六種:用白虎湯,再加蒼朮。
- 第十七種:用涼膈散和解毒湯合在一起使用。
- 第十八種:用解毒湯和承氣湯合在一起使用。
- 第十九種:用解毒湯、涼膈散和天水散合在一起服用。
結胸
- 第二十種:用大陷胸湯和小陷胸湯。
- 第二十一種:用小柴胡湯和小陷胸湯合在一起使用。
- 第二十二種:用大承氣湯。
- 第二十三種:用解毒湯。
發斑
- 第二十四種:用涼膈散,再加當歸。
發黃
- 第二十五種:用茵陳湯調和五苓散一起服用。
- 第二十六種:用茵陳湯和承氣湯合在一起使用。
煩心不眠
- 第二十七種:用梔子豆豉湯。
- 第二十八種:空腹服用煎好的涼膈散,再加枳殼、桔梗,也可用五苓散代替。
剛柔二痓
- 第二十九種:用承氣湯和解毒湯合在一起使用。
汗後煩渴
- 第三十種:用涼膈散減去桂枝,再加入五苓散、甘露飲、益元湯,也可以用甘露飲,或是桂苓白朮散代替。
以上共有二十八個方劑,如果沒有大承氣湯,可以用三一承氣湯代替,效果也很好。總共用了三十九種藥材,用來調理傷寒,可以說非常精妙。後世的學者,要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審慎地使用這些方劑,就能輕易地治好重病,如同起死回生一般,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傷寒五臟受病歌
心臟生病,會出現舌頭僵硬、面色發紅、喜歡笑、煩躁不安、手掌發熱、口乾並說胡話的症狀。肚臍上方有氣在跳動,脈象洪大、緊實且急促,如果反而出現脈沉微的狀況,就性命不保。
肝臟生病,會出現面色發青、眼睛疼痛並緊閉、筋脈緊繃、容易發怒、肚臍左側有氣在跳動的症狀。脈象應該是弦急又兼長,如果出現脈浮、脈稜短的狀況,就難以治癒。
脾臟生病,會出現不想吃東西、面色發黃、身體沉重、四肢疼痛、喜歡躺在床上的症狀。肚臍附近有氣在跳動,脈象應該是緩大,如果脈弦長又緊實,就是凶險的徵兆。
肺臟生病,會出現面色蒼白並帶有憂愁、吐血或流鼻血、身體忽冷忽熱、喘氣咳嗽等症狀。肚臍右側有氣在跳動,脈象應該是沉細並帶有稜角,如果脈大而堅牢,就是死亡的徵兆。
腎臟生病,會出現面色發黑、指甲發青、耳朵聽不見聲音、腳冷、腹瀉腹痛等症狀。肚臍下方有氣在跳動,脈象應該是沉滑,如果脈緩而大,就是死亡的徵兆。
風
各種中風對症用藥
中風的症狀有很多種,包括半身不遂、肢體麻痹、風懿等,風痹四種病症本來是同類,都可能侵犯人體的心、肝、脾、腎、肺。
中風會導致半身不遂,身體麻木不仁,失去意識而昏睡,手腳抽搐,痰液阻塞,這是因為身體的氣血虛弱所導致的。
治療中風要先順氣、疏通風邪,可以先嘗試用烏藥順氣散。
如果病情嚴重,可以用小續命湯和排風湯,最嚴重的則可以用三生飲。
烏藥順氣散,可以疏通風邪、順暢氣機。可以治療各種風氣引起的四肢麻木、骨節疼痛。
藥材包括:烏藥、陳皮、乾薑、枳殼、殭蠶、川芎、白芷、甘草、麻黃、桔梗。
用法:用水一碗,加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至七分,有怕冷發熱、頭痛、四肢疲勞的症狀,可以加蔥白三寸一起煎服。如果出汗或閃到腰,導致身體不能彎曲伸直,可以用溫酒調服。如果出現全身搔癢、抓了會變成瘡,可以用荷葉煎水服用。平常服用可以疏通風邪、順暢氣機。
小續命湯,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顫抖、說話困難及各種風引起的抽搐。
藥材包括: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甘草、川芎、肉桂(各兩)、防風(去蘆,五兩)、附子(炮去皮尖,五錢)、杏仁(去皮尖灰炒,一兩)。
用法:用水一碗,加生薑三片,煎至七分,一次性服用。
排風湯,可以治療中風侵犯五臟,各種風引起的胡言亂語,也可以治療風毒引起的腳氣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