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捷徑指南全書》~ 卷之三 總論 (3)
卷之三 總論 (3)
1. 對症諸湯散
結胸加瓜蔞子。發黃加茵陳、黃柏。發黃有血症加桃仁、當歸。狂亂加大黃、朴硝。衄血下血加黃連、犀角。
大柴胡湯,治傷寒十餘日不解,邪氣結在裡,身熱煩躁,語言譫妄,大便不通繞臍刺痛。
柴胡,大黃,枳殼,半夏,赤芍藥,黃芩
上㕮咀,用水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此藥治傷寒內熱裡實,若身體疼痛是表症未解,不可服之。熱極腹脹及結胸加朴硝。發黃,小便自利,大便黑加桃仁、當歸、桂枝。發黃,小便不利加茵陳、梔子、黃柏。
五苓散,治傷寒後發渴,小便不利。
豬苓,澤瀉,茯苓,肉桂,白朮
上㕮咀,白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染病燥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及深蓄熱內甚,俗多妄為陰毒者,及汗下吐後,寒涼諸藥不能退熱勢,而感症同法。
黃連,黃柏,黃芩,梔子
上㕮咀,水二盞,煎至一盞,熱服。如腹滿嘔吐,或欲作痢者,每服加生半夏二枚,厚朴二錢,生薑三片,名半夏黃連解毒湯。又名黃連清心湯。
麻黃湯,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骨節疼痛,喘滿無汗。
麻黃,杏仁,桂枝,甘草
上用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
桂枝湯,治傷寒太陰經受病,頭疼身痛,或翕翕發熱,或洒洒惡風。
桂枝,芍藥,甘草
上用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惟春初可依此方,春分以後夏至以前加黃芩五兩,夏至後加石膏二兩,知母五錢,升麻五錢。若病人素虛寒者,不用加減,無汗休服。
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後表症已解,或吐下後,邪氣未除,熱結在裡,心胸煩渴,甚欲飲水。
石膏,甘草,知母
上用水盞半,入粳米三十餘粒,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煩渴不已者,加人參。發斑加梔子、大黃名化斑湯。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已經汗下,表裡俱虛,津液枯竭,心煩發熱,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
人參,半夏,甘草,石膏,麥門冬
上入青竹葉、生薑各五六片,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入粳米百餘粒,再煎至米熟,去米,溫服。不拘時候。
真武湯,治傷寒數日已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不解,仍復發熱,心下動悸,頭目眩暈,皆由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致,此湯並能治之。
芍藥,茯苓,白朮,甘草,附子(炮)
上用水盞半,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候,咳嗽加五味子七錢五分,細辛、乾薑各二錢五分,下利去芍藥,加乾薑五錢,小便利去茯苓;嘔者去附子,加生薑。
調中湯,治秋夏之間暴寒折於盛熱,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疼,寒傷於胃,則下痢或血,或水,如脈數者,宜此下之。
白話文:
對症諸湯散
結胸症狀加瓜蔞子。黃疸加茵陳、黃柏。黃疸伴出血症狀加桃仁、當歸。精神錯亂加大黃、朴硝。鼻出血或便血加黃連、犀角。
大柴胡湯,治療傷寒十多天未愈,邪氣鬱結於內,身體發熱煩躁,神志不清,大便不通,繞臍部刺痛。
藥物組成:柴胡、大黃、枳殼、半夏、赤芍藥、黃芩。
用法:將藥材研磨後,取半碗水,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此藥治療傷寒內熱裡實,若身體疼痛是表證未解,不可服用。熱極腹脹及結胸症狀加朴硝。黃疸,小便通暢,大便黑色加桃仁、當歸、桂枝。黃疸,小便不通加茵陳、梔子、黃柏。
五苓散,治療傷寒後口渴,小便不利。
藥物組成:豬苓、澤瀉、茯苓、肉桂、白朮。
用法:藥材研磨後,用白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治療傷寒燥熱毒邪,煩悶乾嘔,口乾呻吟,喘滿、陽厥及內熱深蓄,民間多誤認為陰毒者,以及汗下吐後,寒涼藥物不能退熱,而症狀相同的。
藥物組成:黃連、黃柏、黃芩、梔子。
用法:取兩碗水,煎至一碗,熱服。如果腹脹嘔吐,或欲腹瀉,每次服用加生半夏兩枚,厚朴二錢,生薑三片,稱為半夏黃連解毒湯。又名黃連清心湯。
麻黃湯,治療傷寒頭痛,發熱惡寒,骨節疼痛,喘滿無汗。
藥物組成:麻黃、杏仁、桂枝、甘草。
用法:取一碗水,煎至八分,溫服。
桂枝湯,治療傷寒太陰經受病,頭痛身痛,或陣陣發熱,或怕風。
藥物組成:桂枝、芍藥、甘草。
用法:取一碗水,加薑三片,大棗二枚,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間服用,唯春季初期可依此方,春分後到夏至前加黃芩五兩,夏至後加石膏二兩,知母五錢,升麻五錢。如果病人素體虛寒,不用加減,無汗則不宜服用。
白虎湯,治療傷寒大汗後表證已解,或吐瀉後,邪氣未除,熱結於內,心胸煩渴,甚欲飲水。
藥物組成:石膏、甘草、知母。
用法:取半碗水,加粳米三十多粒,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煩渴不止者,加人參。發斑加梔子、大黃,名化斑湯。
竹葉石膏湯,治療傷寒已經汗下,表裡俱虛,津液枯竭,心煩發熱,氣逆欲吐,以及各種虛煩熱症均可服用。
藥物組成:人參、半夏、甘草、石膏、麥門冬。
用法:加入青竹葉、生薑各五六片,水兩碗,煎至一碗,去渣,加入粳米一百多粒,再煎至米熟,去米,溫服。不拘時間。
真武湯,治療傷寒數日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大便通暢,小便或通或不通,或嘔或咳,或已經出汗但未痊癒,又再次發熱,心下悸動,頭目眩暈,皆因渴後飲水,停留在中脘所致,此湯都能治療。
藥物組成:芍藥、茯苓、白朮、甘草、炮附子。
用法:取半碗水,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間,咳嗽加五味子七錢五分,細辛、乾薑各二錢五分,大便稀溏去芍藥,加乾薑五錢,小便不利去茯苓;嘔吐者去附子,加生薑。
調中湯,治療秋夏之交暴寒遇盛熱,熱邪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痛,寒邪傷及胃,則腹瀉或帶血,或水樣便,如果脈數,宜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