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堪

《史載之方》~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頭痛

頭痛之狀,最為難辨,大風入骨而痛,大熱入骨而痛,痰伏於胸中而痛,元氣虛微而痛,心火之勝頭痛,六脈之應,皆應於心,即用涼心藥,風氣之勝而頭痛,六脈之應,皆屬於肝,即用涼肝藥氣熱而生涎,亦能令人頭痛,即用前取涎藥,腎水之勝,陵犯於心,經言心氣上行,痛留眉頂間,甚則延及胸,頭痛,腦戶間痛,宜暖其腎,獨寒濕之氣初作,未至犯心,寒邪所客,多襲於陰,上貫風池熱府,令人頭目不利,腦後兩大筋迸急,眉目昏眩,此為寒邪未入五藏,六脈皆初傷寒之屬,浮散而數,宜用前發汗藥。

白話文:

頭痛的症狀是最難辨別的。大風入骨而痛,大熱入骨而痛,痰伏於胸中而痛,元氣虛微而痛,心火之盛頭痛,六脈之應,皆應於心,即用涼心藥。風氣之盛而頭痛,六脈之應,皆屬於肝,即用涼肝藥。氣熱而生涎,亦能令人頭痛,即用前取涎藥。腎水之盛,陵犯於心,經言心氣上行,痛留眉頂間,甚則延及胸,頭痛,腦戶間痛,宜暖其腎。獨寒濕之氣初作,未至犯心,寒邪所客,多襲於陰,上貫風池熱府,令人頭目不利,腦後兩大筋迸急,眉目昏眩,此為寒邪未入五臟,六脈皆初傷寒之屬,浮散而數,宜用前發汗藥。

2. 腹痛

人有病腹痛者,其狀多端,經之所言亦多變,濕邪之勝,腹滿而痛,食減體重,四肢不舉,腹鳴腸泄,宜用此方,神和散

白話文:

有人肚子痛,症狀很多,經典記載的也很多,由於濕邪盛行,肚子變飽脹而且疼痛,吃不下去東西,體重下降,四肢乏力,肚子咕嚕叫,而且肚子拉肚子,適合使用神和散來治療。

草豆蔻,肉豆蔻,陳橘皮白朮(各半兩)厚朴(去粗皮),丁香木香,大芎蓬莪朮(各一分),吳茱萸(三銖),訶黎勒(三銖),芍藥(十銖)

白話文:

草豆蔻、肉豆蔻、陳橘皮、白朮(各半兩) 厚朴(去除粗糙的皮)、丁香、木香、大芎(各一分) 吳茱萸(三銖)、訶黎勒(三銖)、芍藥(十銖)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水一盞,棗兩個,同煎八分和滓服。

寒冷食物所傷,厥入胃,腹中撮痛,即與前寒濕勝痛之脈不同,若寒濕之氣勝而腹痛,六脈皆微細而沉,時時小擊,經訣所謂陽弦頭痛,陰微腹痛是也,至於為冷寒之物所傷,則六脈又緊而微,緊應腹有形,此為物所傷者,脈必有形,而為濕氣所傷者,脈止於微而已,宜用神和散,加大腹皮半兩主之,覺冷物未化。

白話文:

因食用寒涼食物而受傷,寒邪入侵胃中,腹部感到絞痛,這與前面寒濕引起的腹痛脈象不同。若是寒濕之氣盛而引起的腹痛,六脈皆細微沉伏,時常微微搏動,這就是經訣中所說的陽脈弦緊,頭痛;陰脈微弱,腹痛。而如果是由寒涼之物所傷,則六脈又緊又微弱,緊應合腹部有形,這是因為被外物所傷,脈象必定有形;而如果是被濕氣所傷,脈象則只微弱而已。宜用神和散治療,加大腹皮半兩為主藥,以調理體內寒氣未化的狀況。

即加青橘皮少許,每服入半夏少許主之,清厥入胃,兩脅下痛,及小腹痛,此肺之清肅之氣所成,六脈當急而微弦,肺脈獨大而實,左尺微小急,蓋清肅之氣流入於中,寒聚而小腹有形,經言,連小腹而作寒,甚則為婦人癥瘕,丈夫㿗疝之類,肺以毛為主,若浮則為熱,沉大為冷,至於寒之所聚,則大者斂而為小急,又甚則緊,緊為痛,應腹有形,亦各從其類也,宜暖行肺氣以散之。

白話文:

加入少許的青橘皮,每次服用時加入少許半夏,主要是清肺化痰、降氣止痛。肺的清氣和肅降之氣在胃中,會導致兩側肋骨以下和小腹疼痛。這是肺的清肅之氣所造成的。此時,六脈應急而微弦,只有肺脈獨大而實,左尺脈微小而急。這是因為清肅之氣流入其中,寒氣聚集,導致小腹有形。經書上說,連小腹而作寒,嚴重的話,會變成婦人癥瘕、丈夫㿗疝之類的疾病。肺以毛髮為主的,如果浮則為熱,沉大為冷。至於寒氣聚集的地方,則大的會收斂而變小而急,再嚴重的話就會緊。緊了就會疼痛,應該也有腹部的形狀,也都各有其類似的症狀。應該溫暖行肺氣以散之。

陳橘皮,蓬莪朮紫菀,芎京三稜當歸延胡索,官桂桔梗甘草(炙),木香(各一分),大腹皮芍藥(各四銖),白朮(半兩)

白話文:

陳橘皮、蓬莪朮、紫菀、芎京、三稜、當歸、延胡索、官桂、桔梗、甘草(烤過的)、木香(各一份),大腹皮、芍藥(各四銖),白朮(半兩)

上為細末,服時,水一盞,生薑二片,同煎三錢匕,取八分,和滓服。

至於肺氣之勝,已傷於肝,則又能體重煩冤胸痛,引背而痛。宜服前方,又服此暖行肝氣方、人參散

白話文:

至於肺氣盛,已經損傷到肝臟,那麼又會讓人感到身體沉重、煩躁、胸痛,還可能牽引到背部疼痛。這時應該服用前面的方劑,再加服這個溫通肝氣的方劑和人參散。

人參(半兩),當歸,桑寄生白蒺藜,蓬莪朮,芎,獨活,京三稜甘草(各一分,炙),藿香(四銖),五味子(半兩),木香(四銖)

白話文:

人參(半兩):是一種著名的中藥,具有補氣生津、益血養顏等功效。

當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

桑寄生:是一種寄生在桑樹上的植物,具有補肝益腎、強筋壯骨等功效。

白蒺藜:是一種蒺藜科植物的果實,具有清熱明目、祛風解痙等功效。

蓬莪朮:是一種草本植物的根莖,具有燥濕健脾、消食化積等功效。

芎:是一種傘形科植物的根莖,具有活血化瘀、止痛通經等功效。

獨活:是一種菊科植物的根莖,具有祛風濕、活血止痛等功效。

京三稜甘草:是一種豆科植物的根,經過焙製後使用,具有補氣益中、清熱解毒等功效。

藿香:是一種脣形科植物的葉,具有解暑化濕、理氣止痛等功效。

五味子:是一種木蘭科植物的果實,具有斂肺止咳、益氣生津等功效。

木香:是一種樟科植物的根莖,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等功效。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服時,水一盞,棗二個,同煎八分服。

人有病,胃脘當心而痛,食已而痛,又甚,連腹中而急,六脈弦緊而長,宜用肝藥,人有病,兩脅下非時氣痛不安,如生積聚,一腹中鼓動,搖悶不安,甚則生氣塊,上衝咽喉,頭目俱迸,口舌膠黏,小便赤黃,衝心而痛,夜臥不安,此為肝涎與血相聚,致生此疾,其脈當洪大沉實,而有骨力,以肝脈之熱,生風而痛,則脈弦而長,今反洪大沉實者,此為涎伏之也,宜用荊芥散

白話文:

有人患病,胃脘中心疼痛,吃完飯後疼痛更甚,並蔓延到腹部,伴有腹中急迫感,六脈弦緊而長。應使用治療肝臟的藥物。

有人患病,兩脅下方不按時出現氣痛,感到不安,疼痛時腹部會鼓動起來,搖晃後感到悶而不舒服。嚴重的會產生氣塊,衝擊咽喉,頭暈眼花,口舌乾澀,小便黃赤,疼痛衝擊到心臟,導致夜間無法安眠。這是肝涎與血液結合的結果,導致此病。脈搏應洪大沉實,並富有骨力,肝脈的熱量產生的風和疼痛,則脈搏弦長。現在相反,脈搏洪大沉實,這是由於肝涎潛伏造成的。應使用荊芥散進行治療。

荊芥穗,連翹羌活牡丹皮黃芩杏仁,當歸,芍藥山梔子大黃(醋煮),蔓荊子(各一分)

白話文:

荊芥穗:辛溫,發汗解表,清肺化痰。 連翹:苦寒,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羌活:辛溫,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牡丹皮:涼血清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黃芩:苦寒,清熱止血,燥濕止瀉。 杏仁:苦甘溫,潤肺止咳,平喘化痰。 當歸:辛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芍藥:酸甘,平肝止痛,養血調經。 山梔子:苦寒,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大黃(醋煮):苦寒,瀉下積滯,清熱解毒。 蔓荊子:酸寒,澀腸止瀉,固精縮尿。

上每服三錢,食後,水一盞,生薑一片,半夏末少許,同煎,取三四沸,和滓服,大府不甚秘,減大黃,若大府秘甚,自作大黃末,每服酌量加減進服,其大黃一味,自修制,臨時末。

白話文:

每一次服用三錢,飯後服用,加一杯水、一片生薑和少許半夏,一起煎煮,煮三到四次,連藥渣一起服用,如果大便沒有很硬,減少大黃的用量,如果大便特別硬,自行磨製大黃末,每次服用時可以斟酌加減,大黃這味藥,需要自己修製,臨時磨成藥末服用。

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則外行小絡,故猝然而痛,得炅則痛止,其脈正與寒濕之氣脈同,宜神和散。

白話文:

《素問·舉痛論》中說,寒氣侵襲在脈絡外面,脈就會寒冷,脈寒冷就會收縮蜷曲,收縮蜷曲脈就會隱沒,急迫時會外行於小脈絡中,所以突然疼痛,遇到溫暖疼痛就會停止,它的脈象正與寒濕之氣的脈象相同,宜選用神和散。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其脈散滿指下,充大而至數不多,卻不甚有骨力,宜去其寒,而行其血氣。

白話文:

《舉痛論》上說,寒邪侵犯經脈,與人體陽氣相爭,就會導致脈象充盈,脈搏又大又亂,因此疼痛劇烈,按壓時疼痛加劇。這種脈象的特徵是在手指下感覺脈搏散滿,脈搏大而有力,脈搏次數雖然不多,但卻沒有多少骨力。治療時應該祛除寒邪,疏通血氣。

當歸,大芎,蓬莪朮,茯苓大腹皮,陳橘皮,青橘皮,延胡索官桂(各一分),木香(四銖),芍藥(十銖)

白話文:

當歸、川芎、蓬莪朮、茯苓、大腹皮、陳橘皮、青橘皮、延胡索、官桂(各一份),木香(四銖),芍藥(十銖)。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非時,水一盞,煎八分服。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痛,其脈亦差大,差緩而沉宜用前藥,青橘皮者。

白話文:

《舉痛論》上說,寒氣侵襲腸胃之間,停留於腹膜之下,血液不能正常運行,經絡急促疼痛,按壓後,血氣會散開,疼痛減輕。脈象也變得較為緩和沉穩,宜用前述藥方,並加入青橘皮。

舉痛論云,寒客於夾脊之脈,則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及,夾脊乃膂脈之所行,其脈當尺澤沉而擊,宜行其腎經,以去其寒。

白話文:

《舉痛論》中提到,如果寒邪侵犯了夾脊的脈絡,那麼按壓它也不會感到疼痛,所以按壓它沒有作用。夾脊是膂脈的運行路徑,這條脈絡應該在尺澤穴沉伏而有力地跳動,應該疏通腎經,以去除寒邪。

烏藥(一分),芎,當歸,京三稜蓬莪朮,延胡索(各一分),木香,鱉甲(各四銖)甘草(炙,三銖)

白話文:

烏藥(一份),川芎、當歸、京三稜、蓬莪朮、延胡索(各一份),木香、鱉甲(各四銖)甘草(炙,三銖)

上為細末,空心,水一盞,煎三錢服。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客寒所犯,則脈不通,脈因之則氣不通,故喘動應手,其脈當實大有形,不勻輕滑而又緊,來疾去遲,如有物制之,宜通其脈,行其氣。

白話文:

《舉痛論》中說:寒氣停留於衝脈,衝脈起始於關元穴,沿著腹部向上行。寒氣侵犯衝脈,則脈絡不通暢,脈不通暢則氣也跟著不通暢,所以喘息容易引起手部動作,用手按摸其脈搏,脈象應當是實大而有力,不均勻輕滑又緊繃,來得快去得慢,像是有東西控制它一樣。此時應當疏通衝脈,讓氣血運行。

桔梗(半兩),大腹皮,芍藥,木香當歸,陳橘皮,枇杷葉(去毛),半夏(自為末,每服入兩豆許)芫花(好醋於土鍋內煮過,乾炒,令煙出焦黑,以上各一分。)

白話文:

桔梗(半兩)、大腹皮、芍藥、木香當歸、陳橘皮、枇杷葉(去除毛)、半夏(自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豆的量)芫花(用好的醋在土鍋內煮過,再乾炒,使其冒煙至焦黑,以上每種各一份。)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三片,同煎八分服,以大腑通疏為度,宜服神和散之餘,如此夕喘,宜調暖其肺。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背俞主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至,熱氣至則痛遂止,脈澀,以血虛而不行其脈,六脈細數而肝心尤微,心脈如帶芤重按即缺,往往身有汗,宜足其血,以保其心。

白話文:

《舉痛論》中提到,寒氣侵襲背俞經脈,就會造成脈絡不通,脈絡不通就會造成血虛,血虛就會導致疼痛。背俞經脈與心臟相通,所以疼痛會相互牽引。按壓疼痛部位時,熱氣會到達,疼痛就會停止。脈絡不通是因為血虛而無法運行,六脈細小且數,其中肝臟和心臟最為明顯,心脈像帶狀,用力按壓就會消失,常常伴有出汗的症狀。應當補足氣血,以保護心臟。

人參(一兩),當歸(半兩),木香,延胡索烏藥,官桂,甘草,茯苓防風(各一分),沉香(三銖),陳橘皮(十銖),

白話文:

  • 人參:1 兩
  • 當歸:半兩
  • 木香:1 分
  • 延胡索:1 分
  • 烏藥:1 分
  • 官桂:1 分
  • 甘草:1 分
  • 茯苓:1 分
  • 防風:1 分
  • 沉香:3 銖
  • 陳橘皮:10 銖

闕上語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引脅與小腹痛矣,其脈皆輕帶弦,肝脈連腎脈,弦長而緊,甚則透過尺澤而弦,宜用此方。

白話文:

《舉痛論》中提到,如果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就會影響絡陰器,並與肝臟相連。寒氣客於脈中,就會導致血泣脈急,引發脅痛和小腹痛。此時,脈象皆為輕帶弦象。肝脈與腎脈相連,弦長而緊,嚴重時會透過尺澤而弦。治療時,應使用此方。

白蒺藜(半兩,炒去尖),蔓荊子(一分),芍藥,獨活蓬莪朮,甘草(各一分),麻黃(十銖,去節)

白話文:

  • 白蒺藜(半兩,炒熟去除尖端):具有清熱化痰、祛風解痙的作用。
  • 蔓荊子(一分):具有疏肝解鬱、清熱祛濕的作用。
  • 芍藥(一分):具有緩解疼痛、鎮靜安神的作用。
  • 獨活蓬莪朮(一分):具有祛風濕、止痛的作用。
  • 甘草(一分):具有補益氣血、調和諸藥的作用。
  • 麻黃(十銖,去除節點):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水一盞,棗兩個,同煎八分服。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猝然成積,其脈沉大而實,膀胱動而有聲,宜通其小腸。

白話文:

《舉痛論》中說,寒氣凝聚在小腸膜原之間,阻滯血脈之中,血液運行不暢,不能流注到大的經絡中,血氣瘀滯不暢,血凝結於經絡之間,突然形成積塊,其脈象沉大而有力,膀胱受到影響而有聲音,應當疏通小腸。

血茸,大芎,蓬莪朮(各半兩),萆薢木香,當歸,茯苓(各半兩),青鹽(三銖)

白話文:

血茸、大芎、蓬莪朮(各三十克),萆薢木香、當歸、茯苓(各三十克),青鹽(五公克)

上為細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清湯下五七十丸。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猝然不知人事,氣復反則生矣,其脈伏而大,極無骨力,三部皆芤,身有冷汗,宜灸氣海,後用暖藥,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其脈細而滑,宜用神和散,加茯苓,人參各半兩。

白話文:

《舉痛論》說,寒氣客於五臟,導致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因此突然失去知覺,氣息恢復正常就可以活過來,脈搏沉伏而大,極無力,三部脈搏皆洪大,身有冷汗,宜灸氣海穴,後續使用暖藥。 《舉痛論》又說,寒氣客於腸胃,導致厥逆上出,所以疼痛嘔吐,脈搏細而滑,宜用神和散,加入茯苓、人參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