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之方》~ 卷上 (8)
卷上 (8)
1. 頭痛
頭痛之狀,最為難辨,大風入骨而痛,大熱入骨而痛,痰伏於胸中而痛,元氣虛微而痛,心火之勝頭痛,六脈之應,皆應於心,即用涼心藥,風氣之勝而頭痛,六脈之應,皆屬於肝,即用涼肝藥氣熱而生涎,亦能令人頭痛,即用前取涎藥,腎水之勝,陵犯於心,經言心氣上行,痛留眉頂間,甚則延及胸,頭痛,腦戶間痛,宜暖其腎,獨寒濕之氣初作,未至犯心,寒邪所客,多襲於陰,上貫風池熱府,令人頭目不利,腦後兩大筋迸急,眉目昏眩,此為寒邪未入五藏,六脈皆初傷寒之屬,浮散而數,宜用前發汗藥。
白話文:
頭痛的症狀非常複雜難辨。例如,風寒入侵骨骼會引起頭痛;體內熱邪入侵骨骼也會引起頭痛;痰液阻塞於胸腔也會引起頭痛;元氣虛弱也會引起頭痛;心火旺盛也會引起頭痛。如果頭痛與脈象相關,都應考慮與心臟有關,此時應服用清心火的藥物。如果頭痛與肝臟相關,則應服用清肝火的藥物。體內燥熱導致痰涎增多也會引起頭痛,這時就應該服用化痰藥。腎水過盛侵犯心臟,經書上說心氣上行,頭痛會停留在眉心,嚴重時會延伸到胸部,這時應溫補腎陽。如果只是單純的寒濕之氣初起,尚未侵犯心臟,寒邪通常侵犯身體陰面,向上蔓延至風池穴和熱府穴,導致頭昏眼花,後腦兩側肌肉緊繃,眉眼昏暗,此時寒邪尚未侵入五臟,脈象呈現浮散而數的寒邪初期狀態,應服用發汗的藥物。
2. 腹痛
人有病腹痛者,其狀多端,經之所言亦多變,濕邪之勝,腹滿而痛,食減體重,四肢不舉,腹鳴腸泄,宜用此方,神和散。
草豆蔻,肉豆蔻,陳橘皮,白朮(各半兩)厚朴(去粗皮),丁香,木香,大芎蓬莪朮(各一分),吳茱萸(三銖),訶黎勒(三銖),芍藥(十銖)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水一盞,棗兩個,同煎八分和滓服。
寒冷食物所傷,厥入胃,腹中撮痛,即與前寒濕勝痛之脈不同,若寒濕之氣勝而腹痛,六脈皆微細而沉,時時小擊,經訣所謂陽弦頭痛,陰微腹痛是也,至於為冷寒之物所傷,則六脈又緊而微,緊應腹有形,此為物所傷者,脈必有形,而為濕氣所傷者,脈止於微而已,宜用神和散,加大腹皮半兩主之,覺冷物未化。
即加青橘皮少許,每服入半夏少許主之,清厥入胃,兩脅下痛,及小腹痛,此肺之清肅之氣所成,六脈當急而微弦,肺脈獨大而實,左尺微小急,蓋清肅之氣流入於中,寒聚而小腹有形,經言,連小腹而作寒,甚則為婦人癥瘕,丈夫㿗疝之類,肺以毛為主,若浮則為熱,沉大為冷,至於寒之所聚,則大者斂而為小急,又甚則緊,緊為痛,應腹有形,亦各從其類也,宜暖行肺氣以散之。
陳橘皮,蓬莪朮,紫菀,芎京三稜,當歸,延胡索,官桂桔梗,甘草(炙),木香(各一分),大腹皮芍藥(各四銖),白朮(半兩)
上為細末,服時,水一盞,生薑二片,同煎三錢匕,取八分,和滓服。
至於肺氣之勝,已傷於肝,則又能體重煩冤胸痛,引背而痛。宜服前方,又服此暖行肝氣方、人參散。
人參(半兩),當歸,桑寄生,白蒺藜,蓬莪朮,芎,獨活,京三稜甘草(各一分,炙),藿香(四銖),五味子(半兩),木香(四銖)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服時,水一盞,棗二個,同煎八分服。
人有病,胃脘當心而痛,食已而痛,又甚,連腹中而急,六脈弦緊而長,宜用肝藥,人有病,兩脅下非時氣痛不安,如生積聚,一腹中鼓動,搖悶不安,甚則生氣塊,上衝咽喉,頭目俱迸,口舌膠黏,小便赤黃,衝心而痛,夜臥不安,此為肝涎與血相聚,致生此疾,其脈當洪大沉實,而有骨力,以肝脈之熱,生風而痛,則脈弦而長,今反洪大沉實者,此為涎伏之也,宜用荊芥散。
荊芥穗,連翹,羌活,牡丹皮黃芩,杏仁,當歸,芍藥山梔子,大黃(醋煮),蔓荊子(各一分)
上每服三錢,食後,水一盞,生薑一片,半夏末少許,同煎,取三四沸,和滓服,大府不甚秘,減大黃,若大府秘甚,自作大黃末,每服酌量加減進服,其大黃一味,自修制,臨時末。
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則外行小絡,故猝然而痛,得炅則痛止,其脈正與寒濕之氣脈同,宜神和散。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其脈散滿指下,充大而至數不多,卻不甚有骨力,宜去其寒,而行其血氣。
當歸,大芎,蓬莪朮,茯苓大腹皮,陳橘皮,青橘皮,延胡索官桂(各一分),木香(四銖),芍藥(十銖)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非時,水一盞,煎八分服。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痛,其脈亦差大,差緩而沉宜用前藥,青橘皮者。
舉痛論云,寒客於夾脊之脈,則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及,夾脊乃膂脈之所行,其脈當尺澤沉而擊,宜行其腎經,以去其寒。
烏藥(一分),芎,當歸,京三稜蓬莪朮,延胡索(各一分),木香,鱉甲(各四銖)甘草(炙,三銖)
上為細末,空心,水一盞,煎三錢服。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客寒所犯,則脈不通,脈因之則氣不通,故喘動應手,其脈當實大有形,不勻輕滑而又緊,來疾去遲,如有物制之,宜通其脈,行其氣。
桔梗(半兩),大腹皮,芍藥,木香當歸,陳橘皮,枇杷葉(去毛),半夏(自為末,每服入兩豆許)芫花(好醋於土鍋內煮過,乾炒,令煙出焦黑,以上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三片,同煎八分服,以大腑通疏為度,宜服神和散之餘,如此夕喘,宜調暖其肺。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背俞主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至,熱氣至則痛遂止,脈澀,以血虛而不行其脈,六脈細數而肝心尤微,心脈如帶芤重按即缺,往往身有汗,宜足其血,以保其心。
人參(一兩),當歸(半兩),木香,延胡索烏藥,官桂,甘草,茯苓防風(各一分),沉香(三銖),陳橘皮(十銖),
闕上語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引脅與小腹痛矣,其脈皆輕帶弦,肝脈連腎脈,弦長而緊,甚則透過尺澤而弦,宜用此方。
白蒺藜(半兩,炒去尖),蔓荊子(一分),芍藥,獨活蓬莪朮,甘草(各一分),麻黃(十銖,去節)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水一盞,棗兩個,同煎八分服。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猝然成積,其脈沉大而實,膀胱動而有聲,宜通其小腸。
血茸,大芎,蓬莪朮(各半兩),萆薢木香,當歸,茯苓(各半兩),青鹽(三銖)
上為細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清湯下五七十丸。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猝然不知人事,氣復反則生矣,其脈伏而大,極無骨力,三部皆芤,身有冷汗,宜灸氣海,後用暖藥,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其脈細而滑,宜用神和散,加茯苓,人參各半兩。
白話文:
標題:[腹痛]
內容:
有人患有腹痛的疾病,症狀變化多樣,古籍記載的情況也各有不同。當溼邪過盛時,會出現腹部脹滿並伴隨疼痛,食慾減退,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腹部鳴響,腸道腹瀉,這時適用的藥方是神和散。
神和散的成分包括草豆蔻、肉豆蔻、陳橘皮、白朮(各半兩)、厚朴(去粗皮)、丁香、木香、大芎、蓬莪術(各一分)、吳茱萸(三銖)、訶黎勒(三銖)、芍藥(十銖)。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時,用一杯水與兩個紅棗一同煎煮至剩八分,連渣一起服用。
如果是因爲吃了冰冷的食物導致胃受寒,引起腹部劇烈疼痛,這種脈象與前面溼寒過盛引起的腹痛有所不同。如果是因爲寒溼之氣過盛而引起腹痛,六脈會呈現出微弱且沉的狀態,偶爾會有輕微的跳動,正如經訣所述:“陽弦頭痛,陰微腹痛”。至於被冷寒之物傷害,則六脈會更緊且微弱,脈象緊表示腹內有實證,這是由物質傷害所致,脈象必定有實證的表現;而溼氣傷害則只會使脈象變得微弱。這時應該使用神和散,再加入半兩的大腹皮來治療,如果感覺冷物尚未消化,可以再加少量的青橘皮,同時在每次服藥時加入少許半夏。這樣可以清除寒氣入胃,以及兩脅下和小腹的疼痛。這些疼痛是由肺部清肅之氣聚集而成,六脈應當呈現急促且微弦的狀態,尤其是肺脈獨顯大且實,左尺脈微小且急,這是因爲清肅之氣流入體內,寒氣聚集使小腹形成實體。經書提到:“連小腹而作寒”,嚴重時可能會發展爲女性的癥瘕或男性的㿗疝等疾病。肺部以毛爲主導,如果浮則爲熱,沉大則爲冷,至於寒氣聚集,則大的脈象會收斂變爲小急,甚至更嚴重時會變得緊繃,緊脈意味着疼痛,應與腹部有實體相對應,這也是根據各自的病狀而定。這時應該使用溫補肺氣的藥物來驅散寒氣。
用於溫補肺氣的藥物包括陳橘皮、蓬莪術、紫菀、芎京三棱、當歸、延胡索、官桂、桔梗、甘草(炙)、木香(各一分)、大腹皮、芍藥(各四銖)、白朮(半兩)。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服藥時,用一杯水與兩片生薑一同煎煮三錢,取八分飲用。
至於肺氣過盛已經傷及肝臟,可能會出現體重增加、胸悶、背部疼痛等症狀。此時除了繼續服用上述藥方,還應該服用人參散,以溫暖並調節肝氣。
人參散的成分包括人參(半兩)、當歸、桑寄生、白蒺藜、蓬莪術、芎、獨活、京三棱、甘草(各一分,炙)、藿香(四銖)、五味子(半兩)、木香(四銖)。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服藥時,用一杯水與兩個紅棗一同煎煮至剩八分飲用。
有些人會感到胃部位於心窩處疼痛,進食後疼痛加劇,並向腹部蔓延,六脈呈現弦緊且長的狀態。對於這種情況,建議使用肝藥進行治療。另外,如果兩脅下不定時出現氣痛不適,如同有積聚物,腹部鼓脹、搖晃感明顯,嚴重時可能形成氣塊,向上衝擊喉嚨,頭部和眼睛都感到不適,口舌粘膩,小便呈赤黃色,衝擊心臟引起疼痛,夜晚難以安眠,這可能是由於肝涎與血液聚集造成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脈象應該表現爲洪大沉實,具有明顯的力度。因爲肝脈熱產生風邪,導致疼痛,所以脈象表現爲弦長,但如今反而呈現洪大沉實的狀態,這表明痰液潛伏其中。這時應該使用荊芥散。
荊芥散的成分包括荊芥穗、連翹、羌活、牡丹皮、黃芩、杏仁、當歸、芍藥、山梔子、大黃(醋煮)、蔓荊子(各一分)。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飯後,用一杯水與一片生薑和少許半夏一同煎煮,取三四沸後飲用。如果大腸沒有過於便祕,可以減少大黃的用量;如果大腸便祕嚴重,可以自制大黃末,每次酌情加減服用。需要注意的是,大黃這一味藥材需要自行加工處理,臨時候磨成粉末使用。
《素問·舉痛論》指出,寒氣侵襲脈外,會導致脈絡受寒,脈絡受寒後會收縮,收縮後脈絡變得緊縮,緊縮後脈絡出現痙攣,脈絡痙攣導致外部小絡脈受到影響,從而突然發生疼痛。當得到溫暖時,疼痛會停止,這種脈象與寒溼之氣引起的脈象相同,建議使用神和散。
《素問·舉痛論》還提到,寒氣侵入經脈之中,與體內熱氣相互搏鬥,導致脈絡充滿,脈絡充盈導致血氣紊亂,因此疼痛劇烈,無法按壓。此時脈象散滿於指下,充盈且脈搏數次不多,但並不十分有力,建議去除體內的寒氣,同時調節血氣。
用於去除寒氣和調節血氣的藥物包括當歸、大芎、蓬莪術、茯苓、大腹皮、陳橘皮、青橘皮、延胡索、官桂(各一分)、木香(四銖)、芍藥(十銖)。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不受時間限制,用一杯水煎煮至剩八分飲用。
《素問·舉痛論》進一步指出,寒氣侵入腸胃之間和膜原之下,血液無法正常流通,小絡脈受到牽扯,因此引發疼痛。通過按壓可以使血液散開,疼痛得以緩解,此時脈象也會相應增大,脈象變得較爲緩慢且沉。建議使用上述藥物,特別是青橘皮。
《素問·舉痛論》還提到,寒氣侵入夾脊脈絡,按壓時無法觸及,因此按壓無效果。夾脊脈絡是脊髓脈絡的運行通道,此時脈象在尺澤部位呈現沉而有力的特徵,建議通過調節腎經來去除寒氣。
用於調節腎經的藥物包括烏藥(一分)、芎、當歸、京三棱、蓬莪術、延胡索(各一分)、木香、鱉甲(各四銖)、甘草(炙,三銖)。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空腹時,用一杯水煎煮三錢飲用。
《素問·舉痛論》指出,寒氣侵入衝脈,衝脈起源於關元穴,沿腹部直線上升。當寒氣侵犯衝脈時,脈絡受阻,脈絡受阻導致氣流不暢,因此會出現喘息反應,手部也會感受到脈搏的變化。此時脈象呈現實大有形的狀態,脈象不均勻且輕滑,脈搏快而持續時間較長,彷彿受到某種物質的抑制。建議疏通脈絡,調節氣流。
用於疏通脈絡和調節氣流的藥物包括桔梗(半兩)、大腹皮、芍藥、木香、當歸、陳橘皮、枇杷葉(去毛)、半夏(自制粉末,每次服用加入兩豆許)、芫花(用好醋在土鍋內煮過,晾乾炒至煙出焦黑,以上各一分)。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與三片生薑一同煎煮至剩八分飲用。根據大腸通暢情況調整服用劑量,建議在服用神和散後,如果晚上出現喘息,應該調養肺部。
《素問·舉痛論》指出,寒氣侵入背俞脈絡,會導致脈絡澀滯,脈絡澀滯會導致血液虛虧,血液虛虧會引起疼痛。背俞脈絡與心臟有關,因此疼痛會牽引到心臟區域。通過按壓可以感覺到熱氣上升,熱氣上升後疼痛會逐漸消失。脈象澀滯,因爲血液虛虧無法正常流動,六脈呈現細數狀態,尤其是肝心脈象更加微弱,心脈像帶狀且重按後消失,常伴有出汗現象。建議補充血液,保護心臟。
用於補充血液和保護心臟的藥物包括人參(一兩)、當歸(半兩)、木香、延胡索、烏藥、官桂、甘草、茯苓、防風(各一分)、沉香(三銖)、陳橘皮(十銖)。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時用一杯水煎煮至剩八分飲用。
《素問·舉痛論》還指出,寒氣侵入厥陰脈絡,影響陰器功能,與肝臟相連。寒氣侵入脈絡會導致血液凝固,脈絡緊張,進而引起脅痛和小腹疼痛。此時脈象呈現輕帶弦的狀態,肝脈與腎脈相連,呈現弦長且緊繃的狀態,嚴重時甚至穿透尺澤脈,呈現弦脈。建議使用以下藥方。
用於治療脅痛和小腹疼痛的藥物包括白蒺藜(半兩,炒去尖)、蔓荊子(一分)、芍藥、獨活、蓬莪術、甘草(各一分)、麻黃(十銖,去節)。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時用一杯水與兩個紅棗一同煎煮至剩八分飲用。
《素問·舉痛論》指出,寒氣侵入小腸膜原之間和絡血之中,導致血液凝固,無法正常流入大經脈,血氣滯留,無法正常流通,因此突然形成積聚物。此時脈象呈現沉大且實的狀態,膀胱部位有聲響。建議疏通小腸。
用於疏通小腸的藥物包括血茸、大芎、蓬莪術(各半兩)、萆薢、木香、當歸、茯苓(各半兩)、青鹽(三銖)。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蜜丸,空腹時用清水送服五七十丸。
《素問·舉痛論》指出,寒氣侵入五臟,導致厥逆上泄,陰氣耗盡,陽氣未能進入,因此突然失去意識。當氣流恢復正常時,生命得以恢復。此時脈象呈現伏而大的狀態,缺乏力度,三部脈象均呈現芤象,全身有冷汗。建議進行氣海灸治療,之後使用溫補藥物。
《素問·舉痛論》還指出,寒氣侵入腸胃,導致厥逆上出,引起疼痛和嘔吐。此時脈象呈現細而滑的狀態。建議使用神和散,加入茯苓和人參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