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之方》~ 卷上 (7)
卷上 (7)
1. 身熱
寒邪所傷身能發熱,寒氣外固,陽氣內拒,鼻塞氣粗,聞氣出如火,此當發其寒,六脈浮而輕疾,散滿指下。
麻黃(去根節),削術(各半兩),藁本,芎藭官桂,芍藥,獨活,甘草(以上各一分)細辛(四銖)
上為粗散,空心,並非時,水一盞,生薑一片,煎三錢,去滓服。
心火獨盛,少陰,少陽之勝,身熱,小府赤,大府秘,頭痛,口乾,舌粗,骨疼,六脈洪大而實,有骨力,又數,宜用此方。
茯苓,麥門冬(去心),芍藥,麻黃前胡,柴胡,甘草,羌活桔梗(各一分),牡丹皮(四銖)
上如前法,為粗散。
肝氣之熱,身亦發熱,其狀與心火之勝同,以風熱同化,木火相助,其候同也。然肝之發熱,所以不同者。雖熱而往往自聞其寒,多覺背上脊膂洒洒振寒,並兩足多冷,膠涎,甚則嘔逆而吐,六脈弦急而長,其他與心火勝之亦同,然心火之勝,脈必洪,而肝熱即洪大而弦,然亦有上於弦而不洪大者,以風氣之獨勝耳,宜用此方。
荊芥穗,羌活,獨活,芍藥防風,麻黃(去節),連翹子,秦艽蔓荊子,干蔢苛,甘草(等分)
上為粗散,食後,水一盞,煎三錢,取八分,去滓和滓任意,又看其人氣實,肝藏熱多,至於生涎,則加天南星,半夏、白殭蠶、乾蠍各少許,天南星、白殭蠶、可與眾藥等,半夏、蠍、隨意加減,不必多,涎結而大府秘,則以牽牛和上件藥服,以疏為度。
白話文:
身熱
外感寒邪會導致發熱,寒邪凝滯於體表,陽氣內鬱,表現為鼻塞氣粗,呼吸急促,呼出的氣體像火一樣熱。這就需要發散寒邪,脈象浮而輕快,遍布指下。
方劑一:麻黃(去根節)、白術(各半兩)、藁本、川芎、官桂、芍藥、獨活、甘草(以上各一分)、細辛(四銖)。將藥研成粗末,空腹服用,非固定時間,用一盞水,加一片生薑,煎煮取三錢,去渣服用。
心火獨盛,少陰、少陽氣盛,也會導致身熱,小便赤紅,大便祕結,頭痛,口乾,舌苔厚膩,骨頭疼痛,脈象洪大而有力,有勁力,頻數,宜用下方。
方劑二:茯苓、麥門冬(去心)、芍藥、麻黃、前胡、柴胡、甘草、羌活、桔梗(各一分)、牡丹皮(四銖)。用法同方劑一。
肝氣鬱熱也會導致身熱,症狀與心火盛相似,因風熱相合,木火相助,症狀也相似。但肝火引起的發熱不同之處在於,雖然發熱,但常常自覺畏寒,多覺背部脊樑骨處寒顫,雙腳冰冷,唾液黏稠,嚴重者會嘔逆吐瀉,脈象弦急而長。其他症狀與心火盛相似,但心火盛的脈象必定洪大,而肝熱則脈象洪大而弦,也有些情況脈象只弦而不洪大,這是風邪獨盛的表現。宜用下方。
方劑三:荊芥穗、羌活、獨活、芍藥、防風、麻黃(去節)、連翹子、秦艽、蔓荊子、乾薑、甘草(等分)。將藥研成粗末,飯後服用,用一盞水,煎煮取三錢,取八分服用,去渣與否依情況而定。也要觀察患者的氣力,如果肝臟蘊熱較多,唾液黏稠,則加天南星、半夏、白殭蠶、乾蠍少許,天南星、白殭蠶用量可與其他藥物相同,半夏、乾蠍則根據情況增減,不必太多。如果唾液黏稠且大便祕結,則加牽牛子與上述藥物同服,以通便為度。
2. 身寒
經言,陰盛生寒,陽盛生熱,元氣虛乏,腎水極寒,發為寒戰,冷汗自出,六脈微細而沉,寒邪犯心,則腎脈必擊而沉,心下大動不安,甚則仆倒,宜先暖其腎,後保其心,暖腎臟方。
牛膝(酒浸一宿),石斛,巴戟(去心),萆薢(鹽水煮),芎(各半兩),續斷,茯苓,附子(炮)當歸,細辛,五味子,菟絲子(各一分,酒浸兩宿)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七十丸。
濕氣之勝,汗出憎風,肌體多冷,畏風食減,倦怠無力,六脈渾濁而緩,弱大而散,面目無光,宜服前暖腎丸,並服此方。
白朮,陳橘皮,芎(各半兩),細辛藁本,獨活,甘草(炙),藿香官桂(各一分),草豆蔻,人參(半兩),乾薑(四銖)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五十丸。
白話文:
身寒
古籍記載,陰氣盛則生寒,陽氣盛則生熱。如果元氣不足,腎臟寒氣極盛,就會出現寒戰、自發冷汗,脈象微弱細小且沉的症狀。寒邪入侵心臟,則腎經脈搏必然沉弱,心下悸動不安,嚴重者甚至會昏倒。治療應先溫暖腎臟,再保護心臟,因此需服用溫腎的藥方。
藥方一:以牛膝(酒浸泡一夜)、石斛、巴戟(去心)、萆薢(鹽水煮)、川芎(各半兩)、續斷、茯苓、炮附子、當歸、細辛、五味子、菟絲子(各一分,酒浸泡兩夜)研磨成粉,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服用,每次七十丸,米湯送服。
若為濕邪盛,伴隨出汗怕風、身體冰冷、畏風、食慾減退、倦怠乏力,脈象渾濁緩慢、力量弱且散亂,面色暗淡無光,則應服用前述溫腎藥丸,並同時服用以下藥方。
藥方二:以白朮、陳橘皮、川芎(各半兩)、細辛、藁本、獨活、炙甘草、藿香、官桂(各一分)、草豆蔻、人參(半兩)、乾薑(四銖)研磨成粉,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服用,每次五十丸,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