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之方》~ 卷上 (5)
卷上 (5)
1. 大府泄
肝熱刑脾而泄,即經言飧泄,餘證當腸鳴,腹支滿,口膠渴,小府赤,宜涼其肝,輕益其胃,診其脈,六脈輕弦,胃上得肝脈,不至大弦,然六脈雖弦,亦不必有骨力,以泄則氣虛不實故也,宜用荊芥散。
白話文:
肝火旺盛就會損傷脾胃,而導致腹瀉,即經書中所說的「飧泄」,還可能伴隨著腸鳴、腹脹、口乾舌燥、小便赤黃等症狀。治療宜清涼肝火,稍稍補益胃氣。診其脈象,通常是六脈都輕浮而弦緊,胃脈也會受肝脈的影響,但不會太過於緊而為大弦脈。然而,即使六脈都弦緊,也不一定有脈中的骨力,那是因為泄瀉會導致氣虛不實的緣故。治療宜用荊芥散。
荊芥穗(一分),防風,芍藥,訶子皮,羌活,甘草(各一分),白蒺藜(半兩),厚朴(十銖,去皮),木香(三銖)
上為細末,非時,以水一盞,棗一個,同煎三錢匕,和滓服。
白話文:
荊芥穗(五公分),防風,芍藥,訶子皮,羌活,甘草(各五公分),白蒺藜(二點五公分),厚朴(零點五公分,去皮),木香(零點一五公分)。
脾濕而泄,經言腹滿溏泄,餘證,腹痛,體重,食減,甚則足痿,行善契,腳下痛,宜用削術豆蔻散。
白話文:
脾臟潮濕而腹瀉,經書上說腹部脹滿、大便稀溏、其它的症狀有腹痛、身體沉重、食慾減退,嚴重的會導致腳部痿弱、行走困難、腳底疼痛,適合用削減術(術:指方法、手段)的豆蔻散方來治療。
草豆蔻,削術,訶子皮(各一兩),大芎,陳橘皮(各半兩),甘草,藁本(各八銖),獨活藿香(各一分)
上為細末,空心,水一盞,薑兩片,棗兩個,同煎三錢取八分,和滓服。
白話文:
草豆蔻,颳去殼皮的生薑,訶子皮(各一兩),川芎,陳橘皮(各半兩),甘草,藁本(各八銖),獨活,藿香(各一分)
腎水之寒,亦生溏泄,以寒濕同化,所生之病一耳,經又言,寒迫下焦,傳為濡泄,陰氣入腎竅泄無度,洞泄皆屬於水土之所生,其證,體重,食減,腹痛,四肢不舉,甚則注下赤白,腰膝痠痛,股膝不便,若脾氣之濕,則六脈渾濁如革,濡散而大,如按泥漿,加之腎寒,則又沉伏遲弱,動而無力,宜並治其水,暖其脾腎,暖脾藥,宜以削術豆蔻散,暖腎藏方,萆薢勝金丸。
白話文:
腎水寒性,也會導致腹瀉,這是因為寒濕共同作用的結果,所產生的疾病是一樣的。經典中也說,寒氣侵犯下焦,傳變為腹瀉。陰氣進入腎的竅穴,導致腹瀉沒有節制。洞瀉都屬於水土所產生的疾病。症狀是:身體沉重,食慾減退,腹痛,四肢無力。嚴重的會便血,腰膝痠痛,股膝不便。如果是脾氣濕熱引起的腹瀉,則六脈混濁如皮革,濡散而大,就像按泥漿一樣。如果再加上腎寒,那麼脈象就會沉伏遲弱,動而無力。治療時應同時兼顧水濕和脾腎,溫暖脾腎。溫暖脾臟的藥物,宜採用削術豆蔻散。溫暖腎臟的藥方,萆薢勝金丸。
萆薢,訶子(各一兩),石斛,續斷芎藭,附子,巴戟(去心),官桂藁本(各半兩),蓬莪朮,山茱萸,細辛當歸,獨活(各一分)
白話文:
萆薢、訶子(各一兩),石斛、續斷、芎藭、附子、巴戟(去心)、官桂、藁本(各半兩),蓬莪朮、山茱萸、細辛、當歸、獨活(各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湯下五七十丸。
又方,宜服舶上硫黃丸,(方見痢門。)
白話文:
上面的材料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五十到七十粒。
另一個方法,適合服用舶上硫黃丸,(該方劑詳見治療痢疾的部分。)
肺金之勝,亦生腹鳴溏泄,肺主清肅之氣,流入於中,變成寒中鶩溏,又肺主少腹,故生斯病,餘證,少腹痛,中清,胠脅痛,其脈,六脈毛而微,不浮,毛為肺脈,微則泄而氣弱,初泄則本肺脈一指偏,一二日則變而微,但不浮耳,尺澤沉而小擊,宜溫其肺,四味芍藥散。
白話文:
肺金之勝,亦生腹鳴溏泄,肺主清肅之氣,流入於中,變成寒冷之中滿,兼溏瀉,又肺主少腹,故生斯病,餘證,少腹痛,縮水,肋脅疼痛,其脈,六脈毛而微,不浮,毛為肺脈,微則泄而氣弱,初泄則本肺脈一指偏,一二日則變而微,但不浮耳,尺澤沉而小擊,宜溫其肺,四味芍藥散。
吳白朮,芍藥,桔梗,香白芷
上等分為末,非時,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三錢匕,入棗二個,取八分服。
白話文:
吳茱萸、白朮、芍藥、桔梗、香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