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堪

《史載之方》~ 卷下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5)

1. 治痢諸方

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氣相等,寒濕之氣相搏而成也,忽有赤少而白少,此寒邪之勢有多少,毒痢之病有輕重,以白多為輕,以赤多為重,治之之法,先奪其寒,則所下之藥一也,以太歲分之,則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並辰戌之年,運過丙申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更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今立此方,但世人亦不必椿定太歲,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忽於夏月多寒濕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先轉數行,後有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白痢,並宜吃此通神散,吃後取壯熱減退,若兩三盞後,壯熱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別有論方在下。

麻黃(去根節),官桂(去粗皮,各三分),甘草(各一分,炙),大芎白朮(各一兩),細辛(八銖),獨活,桔梗防風,芍藥,白芷(各半兩),牡丹皮(去心)牽牛(四銖,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非時,熱湯調下,和滓熱吃,若吃三兩盞後,寒熱不退,更勿吃,自別有方論在下,若吃此藥後,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便修合第二、第三方藥,吃之取安校,若寒熱已退,赤痢未消減,更服三兩盞,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候赤痢消減,忽變成白痢,漸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後。

度數減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也,但六甲之年,六庚之歲,春夏之內,時氣多寒,人得痢疾,此藥通神,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歲,濕化偏多,人得痢疾,先發寒熱,即於方內添草豆蔻一兩修合也,又,不問太歲,但一年間,春夏之內多寒,人有痢疾,先發寒熱,並宜吃此方,治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吃前方,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宜進此方,還真散,若吃前方藥,寒熱未退,赤痢未消減,更勿進此藥,但天地變化,其候非常,痢疾證候多端,此不得不盡子細故爾。

訶子(五個,用麵裹,火炮熟,不要生,不要焦,得所去面,不使,就熱,咬訶子破,去核不用,只使皮焙乾。)

上細搗羅為末,每服二錢,以米湯一盞半,同藥煉取一盞吃,若吐出一兩口涎,便住,如此吃經數盞,大府漸安,出後減少,便修合第三方藥吃,以牢固大腸,若吃前方藥,壯熱未退,血痢未減,不請進此藥。

治疫毒痢,吃前兩方藥,病勢已減,所下之痢,止余些小,忽青糞,忽如鴨糞,忽如茶湯,如濁油,忽只餘些小淺深紅色,宜吃此方,以牢固大腸,還復真氣,舶上硫黃丸。

舶上硫黃(一兩,去沙石,細研,如飛塵。)

上以薏苡仁二兩,炒熟,搗為末,與舶上硫黃相和勻,滴水相和,丸如梧子大,空心,以米湯下五十丸。

白話文:

治痢諸方

赤白痢症的成因,是因寒熱之氣交爭,寒濕之氣互相搏結而成。赤痢較多表示病情較重,白痢較多則較輕。治療方法是先驅除寒邪,所用的藥方大致相同。但根據太歲(地支紀年)的不同,藥效會有所差異。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寅、丙申、甲寅、甲申、庚寅、庚申及辰戌年,以及丙申及庚運所臨的年份,以及丑未年,痢疾較為嚴重。但也不必拘泥於太歲,因為天地變化多端,難以窮盡。以下提供的方劑,不必過於執著於太歲,只要觀察一年春夏之際,寒氣較盛,陽光不足,寒熱之氣交爭,或夏季濕寒之氣較重,寒邪侵犯心臟,而導致痢疾,先出現寒熱、頭痛,然後腹瀉,糞便或赤或白或混雜,或僅白痢,都可服用「通神散」。服藥後若高熱能減退,則可繼續服用;若服藥兩三盞後高熱未退,則應停止服用,另有其他方劑可參考。

通神散藥方:麻黃(去根節)、官桂(去粗皮),各三分;炙甘草一分;白朮、川芎各一兩;細辛八銖;獨活、桔梗、防風、芍藥、白芷各半兩;牡丹皮(去心)、炒牽牛各四銖。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水調服,連渣一起服用。若服藥三兩盞後寒熱不退,則停止服用,另有方劑。若服藥後寒熱已退,赤痢減輕,則可服用第二、第三方藥。若寒熱已退,但赤痢未減,可再服用三兩盞,但每日最多兩盞。若赤痢減輕,轉為白痢,則可改服第二方藥。症狀減輕後,再服用第三方藥,以求痊癒。 六甲年(甲子、甲戌等)或六庚年(庚子、庚戌等)的春夏之際,因時氣寒冷,若患痢疾,此藥療效甚佳。若為六甲年或丑未年,濕氣較重,患痢疾並先發寒熱者,可在方中添加草豆蔻一兩。不論太歲為何,只要一年春夏之際寒氣較重,患痢疾並先發寒熱者,均可服用此方。治療毒痢初期,先發寒熱者,服用前方藥物,寒熱退,赤痢減輕後,即可服用還真散。若前方藥物服用後,寒熱未退,赤痢未減,則勿服用此藥。但天地變化無常,痢疾症狀也多樣,故此說明詳細。

還真散藥方:訶子五個(用麵裹,火烤熟,去皮去核,只用皮焙乾)。將訶子皮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一盞半煎藥,取一盞服用。若吐出涎液,則停止服用。如此服用數盞後,症狀減輕,則改服第三方藥,以鞏固腸胃。若前方藥物服用後,高熱未退,血痢未減,則勿服用此藥。

舶上硫黃丸藥方:治療疫毒痢,服用前兩方藥物後,病情減輕,痢疾症狀減弱,糞便呈青色、如鴨糞、茶湯狀、濁油狀或僅剩少量淺紅色,則可服用此方以鞏固腸胃,恢復元氣。藥方:舶上硫黃一兩(去沙石,研磨成細粉),薏苡仁二兩(炒熟,研磨成細末),將兩者混合,加水調勻,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服用,每次五十丸,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