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堪

《史載之方》~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治痢諸方

治脾胃虛冷,停水滯氣,凝而成涕,所下之痢,渾是白涕,宜吃此方,初得痢時,並無壯熱頭痛,方可吃此藥。

舶上硫黃一兩,細研如塵。

上以白麵一分,鍋內炒令熟,放冷,於乳缽內,與舶上硫黃末同研令勻,滴熟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止為度,空心,溫米湯下,若初得痢時,即不可吃此藥。

治脾胃氣冷,相刑于腎,土水相攻,寒濕交爭,所下之痢,全是清涎,有如雞卵清之類,宜吃此方,將舶上丸相間服。

石斛(去根),白朮,吳茱萸,續斷草豆蔻(去皮),芎,乾薑,蓯蓉(一分)防風(各一分),訶黎勒(逐個麵裹,火炮熱,去核只使皮,秤半兩),牡蠣(一分,火煨通赤)

以上細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早朝空心,溫米湯下五十丸,空心服。有壯熱不請吃,治三焦壅熱,其血流散,乘脾之虛,滲入大腸,而所下之痢,盡皆赤色,別無白痢相雜,並不壯熱,亦無心腹疼痛,診其脈上都洪大,脾脈外鼓而沉大,宜服此方,候上焦氣清,赤痢消減,忽變成白,忽赤痢減後,卻聞得小腹迸脹,即便修合後方吃取平安。

麻黃(去根),防風,麥門冬(去心),獨活木香,牡丹皮(去心),前胡(去毛),荊芥穗(各一分),蒲黃(四銖)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熟湯調下,去滓服,候赤稍減,忽變成白,忽聞小腹膨脹,即修合後方吃也,治赤痢吃前方了,忽變成白,忽已校可,忽聞小腹膨脹,宜吃此方。

防風,甘草(炙,各一分),芎,(半兩),木香(三銖),訶黎勒(麵裹,火炮熟,去核,只使皮,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煎取九分,空心和滓吃。

治水穀痢,所下痢並無赤色,只下黃涕,忽時下白沫,飲食減少,肌體黃瘦,宜服此方。

訶子(麵裹,火炮熟,去核,只使皮,一兩),黃橘皮,白朮,芎,(各半兩),甘草(四錢),肉豆蔻(一個),舶上硫黃(一兩,細研)

上搗羅為細末,用舶上硫黃相和令勻,用薏苡仁作粉煮粥,丸如梧桐子大,急火焙乾,每服五十丸,空心,溫米湯下,須是焙乾,莫令損藥氣,治赤痢,所下之痢,渾是鮮血,忽有黯色,據候,多因使性瘀怒,傷損肝心正氣,忽因事爭打,傷損經絡,致有斯疾。

桑寄生(一兩),獨活,木香,甘草(炙)芎,牡丹皮(去心,各一分)

上為細末,水一盞,煎取八分,非時吃,每服二錢。

治疫毒痢並論(痢藥,鬚子細對證用之,取效如神,大抵此一集方,無不精妙,但要病藥相對。)

凡疫毒痢,一方一境,家家戶戶,更相染易,無不病,緣疫毒之痢,非獨一般,證候多端,根源奇異,雖神農、岐伯,尚以為大奇之病,後之學醫,未識其粗跡,豈知其津涯,但言白痢為冷,赤痢為熱,赤白為冷熱不和,不知有何經證,以白為冷,偏下暖藥,幸亦無差,以赤為熱,不知熱從何藏,愚者妄言,不過曰熱從肝心,因何無涼肝心必驗之一方,定治赤痢以行於世,以赤白為冷熱不和,又不知指稱何藏,愚者妄言,不過曰,冷熱氣不和,復不知因何無和氣藥一方,定可用治赤白痢,以存之方冊,醫家自不知病在五臟,從何而生,只務檢方行藥,幸而偶有所中,入且獲安,不幸而差之毫釐,所投之藥,乃暗中與戰,但病者不見痕跡,所傷無能知覺,觀之得不寒心,籲,神農之後,世世學醫者,未明天地之氣候,不識五臟之應變者,不能知常病之源流,豈足與語奇病之變化,是以痢之一病,方冊所載,古人所談,未嘗有一言一句略明其粗,予嘗探尋五運之氣數,稽諸天地之變化,推步六氣之行度,參考脈氣之纏注,以天驗人,以人應天,痢之一病,億萬分中少知其一二,但以其變化之間,獨可神悟,難以言窮,筆舌之間,不能曲伸其旨,使後學者洞識精微,而無悟人之性命,深以為恨,今但子細陳其粗跡,以為後之醫者筌蹄,在詳審而用之,適足以知我之用心,誠為愛人之切爾,經言,春若傷陽,夏必久多瀉痢,此之一節,無問太歲,但一春之間,早有炎暑暄熱之化,至於夏月,忽生瀉痢之病,通其肝氣,其病即愈,但兩三盞無驗,更不請吃,若少有效驗,吃之以較為期,蓋痢之一病,證候多端,藥中其源,即便安校,故無在於多吃也,切慮世醫誤認證候,妄投藥餌,以傷性命,但患痢之人,所吃之藥,兩三盞不見效驗,更不請進服,今自有方,具其變之候,備別於下,更在詳擇而用之,永無差誤,緣疫痢之狀,變證多端,予請以太歲推之。

白話文:

治痢諸方

治療脾胃虛寒,導致水濕停滯,凝聚成白黏液而下痢,排出的痢疾都是白色黏液,且初期沒有發熱頭痛症狀,可用此方:取舶上硫磺一兩,研成細末。用白麵一分,炒熟放涼,與硫磺末一起研磨均勻,加適量開水,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以症狀停止為度,空腹溫米湯送服。但如果痢疾剛發作,則不宜服用此藥。

治療脾胃氣虛寒,寒邪侵犯腎陽,脾土與腎水相爭,寒濕交結而下痢,排出的痢疾是清澈的黏液,像雞蛋清一樣,可用此方,與舶上丸交替服用:石斛(去根)、白朮、吳茱萸、續斷、草豆蔻(去皮)、川芎、乾薑、肉蓯蓉(一分)、防風(各一分)、訶黎勒(每顆裹麵,火烤至熱,去核留皮,半兩)、牡蠣(一分,火煨至通紅)。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清晨空腹溫米湯送服五十丸。如有發熱症狀則不宜服用。

治療三焦熱盛,熱邪傷及脾胃,導致血液外洩,滲入大腸而下痢,排出的是紅色痢疾,沒有白色黏液混雜,且沒有發熱和腹痛,脈象洪大,脾脈外鼓且沉大,可用此方。待上焦氣機順暢,紅色痢疾減輕,突然轉為白色,或者紅色痢疾減輕後,出現小腹脹滿,再服用此方即可。麻黃(去根)、防風、麥門冬(去心)、獨活、木香、牡丹皮(去心)、前胡(去毛)、荊芥穗(各一分)、蒲黃(四銖)。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開水送服,去渣服用。待紅色痢疾減輕,突然轉為白色,或出現小腹脹滿,再服用此方。治療紅色痢疾的藥方服用後,如果突然轉為白色,或者症狀好轉但小腹脹滿,也可用此方。防風、炙甘草(各一分)、川芎(半兩)、木香(三銖)、訶黎勒(裹麵,火烤熟,去核留皮,半兩)。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半,用水一盞煎至九分,空腹服用,包括藥渣一起服用。

治療水穀痢,排出的痢疾沒有紅色,只有黃色黏液,有時還有白色泡沫,飲食減少,身體消瘦,可用此方:訶子(裹麵,火烤熟,去核留皮,一兩)、黃橘皮、白朮、川芎(各半兩)、炙甘草(四錢)、肉豆蔻(一個)、舶上硫磺(一兩,研細)。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與舶上硫磺混合均勻,用薏苡仁粉煮粥,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用急火烘乾。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溫米湯送服,務必烘乾,以免損傷藥效。治療排出鮮血,偶爾帶有暗色血塊的紅色痢疾,多因情緒鬱怒,損傷肝心正氣,或因爭吵打鬥,傷及經絡所致。桑寄生(一兩)、獨活、木香、炙甘草、川芎、牡丹皮(去心,各一分)。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用水一盞煎至八分,隨時服用,每次服用二錢。

治療疫毒痢論述:痢疾藥方必須仔細辨證使用,才能收到神奇的療效。這部方劑集,精妙絕倫,但需藥證相符。凡疫毒痢,地區不同,證狀各異,往往一家接著一家感染。疫毒痢不只一種,症狀複雜,病因奇特,即使神農、岐伯也認為是奇病,後世學醫者,都不了解其大概,更別說精髓了。只說白痢是寒證,赤痢是熱證,赤白痢是寒熱不調,卻不知其經絡病理,以白痢為寒,卻用溫熱藥物,幸好有時也湊效;以赤痢為熱,卻不知熱邪藏於何處,愚昧的醫生胡亂說熱邪來自肝心,卻沒有有效的清瀉肝心的方劑可以治療赤痢。以赤白痢為寒熱不調,也不知道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愚昧的醫生胡亂說寒熱之氣不調,卻沒有和解寒熱的藥方可以治療赤白痢。醫家往往不知道病根在五臟,只知照方抓藥,碰巧對症,就覺得安全,碰巧不對症,投藥如同盲目戰鬥,病人卻不自知受損,真是令人寒心。從神農之後,歷代學醫者,都不了解天地之氣候變化,不了解五臟的相互影響,怎麼能理解常病的根源,又怎能理解奇病的變化呢?因此,關於痢疾的記載和論述,古人從未真正闡明其大概。我曾經探究五運六氣,參考天地變化,推算六氣的運行,觀察脈象,以天象驗證人體,以人體反應天象,對於痢疾,也只是略知一二,其變化之多,難以言表。我只能簡單的敘述其大概,作為後世醫者的參考,需仔細研讀和運用,才能體會我的苦心,才能體現我愛人之心。經書說,春天傷了陽氣,夏天就容易久瀉不止。不論是哪一年,只要春天有炎熱天氣,到夏天就容易發生瀉痢。疏通肝氣,疾病就會痊癒,如果服用兩三劑無效,就不要再服用了。如果稍有效果,可以繼續服用。痢疾的症候多變,找到病根,就能痊癒,關鍵不在於多服藥。切勿誤認症候,亂投藥物,以免傷及性命。如果服用兩三劑無效,就不要再服用了。我這裡有各種方劑,記載各種變化症候,需仔細辨證使用,永無差錯。因為疫痢的症狀變化多端,我建議以太歲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