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之方》~ 卷下 (10)
卷下 (10)
1. 痢論
然則疫毒所主五臟,從何而得,經言,春若傷陽,夏必人多瀉痢,此疫毒之根,先受之於肝也。
夫春氣本和,而反傷於熱,此陽氣所勝,肝家受熱,而其氣有餘者也,經言五行受病,必先傳其所勝,則肝之得病,必先傳之與脾,而世人於夏月之間,多食生冷,傷損脾氣,脾氣虛,肝邪得以乘之,而脾受肝邪,伏而不動,莫能消水化谷,此疫毒之痢,必先轉數行,而後有赤痢之變也,先轉數行者,脾受邪而脾已生病也,後有赤痢之變者,肝之血熱乘脾之虛,滲入大腸,而為赤痢也,中間忽有赤白相等者,此肝之毒血,雜胃中之寒涕也,若發寒熱,方見痢方中,有白少而赤多;或有白多而赤少,肝之邪毒,有輕重之不等也,七曰休息痢者,蓋患痢之人,其治痢之時,不能解肝邪,而肝家餘毒之所成也,脾臟久受肝邪,則不能強健消化水穀,是毒痢之所下,纏綿久遠而不較,此所以為休息也,八曰小兒痢者,蓋小兒肝受熱,而相刑于脾之所成也,肝之刑脾,則所下之痢,全是赤色,或赤白相雜,至脾之自受疳氣,則骨肉消瘦,所下之痢,多黃涕白沫,少有赤色相雜也,如此數端,亦治痢之大略而已,至於醫道之淵微,愚不能知其妙。
白話文:
痢論
然而瘟疫毒素侵犯五臟六腑,是從哪裡來的呢?經書上說,春天如果傷了陽氣,夏天就一定會很多人患瀉痢,這就是瘟疫毒素的根源,首先受傷的是肝臟。
春天本該氣候溫和,卻反而受熱所傷,這是因為陽氣過盛,肝臟受熱,導致肝氣過盛。經書上說五行相生相剋,生病必定先傳給它所克制的臟腑,所以肝臟生病,必定先傳給脾臟。而世人夏季多食生冷,損傷脾氣,脾氣虛弱,肝臟的邪氣就能乘虛而入。脾臟受到肝邪的侵襲,潛伏不動,不能消化水谷,於是就產生了瘟疫引起的痢疾,必定先有腹瀉不止的症狀,然後才會轉變為赤痢。先腹瀉不止,是因為脾臟受邪而生病;然後轉變為赤痢,是因為肝臟的熱毒乘虛而入脾臟,滲透到大腸,而形成赤痢。中間如果出現赤白痢便相等的現象,這是肝臟的毒血,與胃中寒涼的痰液混合的緣故。如果出現寒熱症狀,痢疾的症狀中,就會出現白色少而紅色多的情況;或者白色多而紅色少的情況,這表示肝臟的邪毒輕重程度不同。七日休息痢,是因為患痢疾的人,在治療痢疾時,不能消除肝臟的邪氣,是肝臟餘毒所造成的。脾臟長期受肝邪侵襲,就不能健壯地消化水谷,所以毒痢會持續很久而不癒,這就是所謂的「休息痢」。八日小兒痢疾,是因為小兒肝臟受熱,而克伐脾臟所造成的。肝臟克伐脾臟,則排出的痢便全是紅色,或者赤白相雜。等到脾臟本身受到疳氣侵襲,就會骨瘦如柴,排出的痢便多是黃色痰液和泡沫,很少有紅色雜在其中。以上這些,也只是治療痢疾的大致方法而已,至於醫道的深奧奧妙,我愚昧無知,無法理解它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