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堪

《史載之方》~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涎論

治之法,先以溫暖之藥,散其冷毒之氣,急以熱藥,發其腠理,然後以治涎之藥,取下其涎,雖且暫安,而寒風所中於人,亦甚不久,何則、熱風中人,如天地春夏之風,長含生氣,以養萬物,其人雖病難死,此古人所謂風所以能養人也,寒風所中於人,如天地秋冬之風,長含殺氣,以肅殺萬物,其人所中,非久必死,此古人所謂風所以能害人也,其二曰熱涎,若今有取性之丈夫,多餐葷膩,好食鹹酸,以色為心,恣貪補藥,忽因醉酒房室,勞傷其精,丹元髓海,雖以空虛,而臟腑骨䐬,虛熱轉盛,其涎所積,隔在中焦,因其腎臟之虛寒,邪氣與熱涎相交,發為疼痛,重則不移時而傾人性命,醫者治之,不過曰,此肝腎之氣,是不知熱涎乃病之根本,然京三稜,蓬莪朮,非能治氣,而世人用而不驗者,不識其病之源流也,善為醫者,臨事制宜,隨機應變,審當輕重,涎多者吐之,涎少者下之,所用之藥,偏取肝家之風毒,又何患乎人之不安哉,三曰冷涎者,若今人之肝臟有餘,脾氣不足,忽因使性,長懷淤怒,傷損肝心正氣,此冷涎之所以積也,脾氣不足,復因肝氣所乘,伏而不動,停水滯谷,久而不化,肝心長懷淤怒,則其氣滯澀而不行,此冷涎之所以積也,然肝生風,性之不定,忽時而作,肝主怒,怒則氣逆,此冷涎所以隨氣而上,而生人之大病也,證其候而言之,則其病必先聞心前潰亂不快,相次聞有一物,隨氣而上,觸至咽喉,即悶倒不知人事,手足肌肉,漸次寒冷,逡巡復平愈,治之之法,當以吐藥取之,得其所取之涎,其清如水,其冷如雪,取涎之後,復審其臟氣,隨其所病而調和之,亦無患乎藥之不驗也,四曰病涎,其人必好食堅硬之物,傷損脾氣,忽因淤怒,傷損心肝正氣,忽因寒邪熱毒之傷,忽因大病之後,餘毒客在臟腑,其氣結澀昏滯,不能宣暢,是以痰涎因而聚積,涎與滯氣相交,往往發為疼痛,此名之為病涎者也。

明其病證,在心前痛,輕則連年累月,痛無暫停,重則傾人性命,速如反掌,重輕之殊,涎之多少也,治之之法,當在量其病勢輕重,以利藥取之,輕則其涎如油,重則其凝如白膠,取涎之後,然後使藥清其藏氣,益其正氣,使之平復如故也,五曰虛涎,其人必因受氣之虛,忽因大病之後生冷所傷,忽因疾病之間,淫欲不節,致令臟腑之氣,空虛羸乏,而骨䐬之間,虛熱上蒸,上氣鎮長有餘,下氣但常不足,陰陽之氣,不相交際,不順之氣,隔在中焦,是以虛涎因而積聚,風熱一攻,即其涎並上,初發作時,先覺清涎滿口,漸聞心前有一物,上觸咽喉,即喉中急促,悶倒不覺,兩手相亂把拽,風氣極上,即頭上癢,忽皮臍間痛,逡巡風氣順下,乃遂平復,治之之法,當以臨發時使五分利藥取之,以其胃氣不足,不可十分利吐也,若利吐不出,非時以壞風涎藥攪之,候分數少減,即於氣海上安之一灸,引其涎下入於胃,然後使藥調其臟氣,酌量其臟腑之虛實,有餘者瀉,不足者補,令上下之氣相等,可庶幾其全安也,若脈氣微細,大府虛冷,減其肝氣,益其胃氣斯可矣,若小兒得病者,全是胃氣之虛,氣海上安灸,補暖脾胃,以愈斯痰,仍不輒吃取風涎藥也,六曰毒涎,若今人之患陽毒傷寒,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氣,因其毒涎相積聚在中,候其證,即使人大府秘熱,小便黃澀,面色黯赤,渾身發熱,昏昏如醉,狂言妄語,不知人事,如此之候,悉皆是涎,診其脈氣,又卻沉伏,重手取之,骨間乃得。

白話文:

涎論

治療方法,首先用溫和的藥物散去體內寒邪之氣,接著用熱性藥物疏通經絡,然後再用治療涎液的藥物排出涎液。雖然暫時能緩解,但寒風侵襲人體,病情不會持續很久。這是因為,熱風侵襲人體,如同天地間春夏之風,長久蘊含生機,滋養萬物,即使生病也不會輕易致死,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風能養人。而寒風侵襲人體,如同天地間秋冬之風,長久蘊含殺氣,肅殺萬物,人體受寒風侵襲,不久必死,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風能害人。

第二種是熱涎。例如,一些體質強健的男性,經常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喜歡吃鹹酸的食物,以色慾為念,恣意服用補藥,突然因飲酒過度或房事過度,損傷了精氣,丹田元氣和髓海空虛,而臟腑骨骼卻虛熱盛行,積聚的涎液停留在中焦部位。由於腎臟虛寒,邪氣與熱涎交匯,導致疼痛,嚴重者很快就會危及生命。醫生治療時,往往只說這是肝腎之氣虧虛,卻不知道熱涎才是疾病的根本原因。例如,用京三棱、蓬莪朮等藥物,並不能治療這種氣虛,世人用此藥而無效,是因為不了解疾病的根源。善於行醫者,臨事處置得當,隨機應變,審慎判斷輕重緩急,涎液多則催吐,涎液少則服用瀉藥排出。所用的藥物,主要針對肝臟的風邪毒邪,又何須擔心病人不安呢?

第三種是冷涎。例如,有些人肝氣過盛,脾氣不足,突然因發怒,長久鬱結怒氣,損傷了肝心正氣,這就是冷涎積聚的原因。脾氣不足,又因肝氣乘虛而入,停滯不化,肝心長久鬱結怒氣,則氣機阻滯不通,這就是冷涎積聚的原因。肝臟主風,其性善變,時而發作,肝主怒,怒則氣逆,所以冷涎隨著氣機逆上,導致嚴重疾病。從症狀來說,病人會首先感到心前部脹痛不適,接著感覺有一物隨氣逆上,觸及咽喉,便昏倒不省人事,手足肌肉逐漸冰冷,過一段時間又會痊癒。治療方法,應該用催吐藥將其排出。排出的涎液清澈如水,冰冷如雪。排出涎液後,再仔細診察臟腑之氣,根據病情進行調理,藥物自然也就有效了。

第四種是病涎。這種人必定喜歡吃堅硬的食物,損傷了脾氣,突然因發怒,損傷了心肝正氣,或者因寒邪熱毒侵襲,或者大病之後,餘毒滯留在臟腑,氣機結滯不通,於是痰涎積聚。涎液與滯氣交雜,往往引起疼痛,這就是所謂的病涎。

其病症表現為心前部疼痛,輕則連年累月疼痛不止,重則迅速危及生命。疼痛的輕重,取決於涎液的多寡。治療方法,應根據病情輕重,用通利之藥排出涎液。輕者涎液如油,重者涎液凝固如白膠。排出涎液後,再用藥物調理臟腑之氣,增強正氣,使其恢復如初。

第五種是虛涎。這種人必定是因元氣虛弱,或者大病之後受寒,或者疾病期間房事不節,導致臟腑之氣虛弱,而骨骼之間虛熱蒸騰,上焦之氣過盛,下焦之氣不足,陰陽之氣不能交合,不順之氣停留在中焦,於是虛涎積聚。風熱一侵襲,涎液就向上湧出。初發時,先感覺口中充滿清涎,漸漸感到心前有一物向上衝擊咽喉,喉嚨便感到急促,昏倒不省人事,兩手胡亂抓扯,風邪極度上升,則頭部發癢,忽感肚臍周圍疼痛,過一段時間風邪下降,病情就痊癒了。治療方法,應該在發病時用五分量的利藥排出涎液,因為胃氣不足,不可用十分量的藥物催吐。如果催吐不出來,不要擅自使用祛風化涎的藥物,待涎液稍減,就在氣海穴施灸,引導涎液下降進入胃中,然後再用藥物調理臟腑之氣,根據臟腑虛實情況,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使上下之氣平衡,才能痊癒。如果脈象微弱,大府(指腹部)虛寒,就要減弱肝氣,增強胃氣。如果小兒患病,都是胃氣虛弱所致,在氣海穴施灸,溫補脾胃,即可治愈痰涎,也不必服用祛風化涎的藥物。

第六種是毒涎。例如,患有陽毒傷寒的人,肝心脾肺受到疫毒之氣侵襲,毒涎積聚於體內。其症狀為:腹部熱,小便黃赤澀痛,面色暗紅,渾身發熱,昏昏沉沉如醉酒狀,胡言亂語,不省人事。這些都是毒涎造成的。診脈時,脈象沉伏,按壓才能摸到。